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其它创业知识 > 北航创业案例

北航创业案例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北航创业案例

  北航是科技人才的摇篮,为国家科技创业培养了许多人才,现在从北航走出去创业的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航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北航80后博士创业发展教育机器人

  “不久的将来,家家都有机器人。”这是比尔盖茨的预言。从IT时代进入“RT(Robot Time) 时代”,姚国才是其中一位领跑者,所谓的80后“RT男”。姚国才,来自福建,1988年出生,北航博士。当其他同龄人为找工作、买房买车忙的焦头烂额之时,姚国才已经找准定位,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梦想——发展教育机器人。

  北航最年轻教授:回国创业更能体现自身价值

  蔡茂林有着双重的身份,一个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博导,另一个是北京爱社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所以,他每天的工作表安排得很满,除了要给博士生上课,还要到他创立的公司去上班。虽然身份不同,但他的工作内容却与一个词密不可分,那就是“节能减排”。

  1996年,硕士毕业后,蔡茂林到日本继续深造。在日本,他先后发表过学术论文40余篇。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气动系统的能量评价研究》在世界上首创气动动力的概念,解决了困扰气动界多年的能量评价标准问题。根据该成果创造的气动动力仪已获日本专利,它的普及为日本的汽车、IT、电器等主要制造业的自动化工厂每年节约耗电约40亿千瓦/时。

  由于成就斐然,蔡茂林在日本获得了不错的生活条件。2006年,中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降低20%左右。这时,蔡茂林意识到:“我该回家了!”

  他说:“如果没有那样一个机会,也许现在还在日本。”这一年,34岁的蔡茂林被聘为北航最年轻的教授,主要致力于工业现场压缩空气系统的节能技术研究。3年之后,他创立了北京爱社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他说:“三年的时间,不但让我熟悉了中国国内的政策,也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同时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是到了创业的时候了。”

  蔡茂林带着他的团队结合自身所学,将目光放在工业领域中差不多每个厂房都有的大家伙——空气压缩机(以下简称“空压机”)上。空压机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造纸、纺织、化纤等行业应用十分普遍。而这些行业都是用能大户,整个空压机市场每年要消耗2800亿千瓦/时的电量,相当于东北三省的年用电总量。

  “全中国空压系统存在30%的节能空间,超过北京市的年用电总量,我们的技术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蔡茂林介绍,一般的节能公司是把“大马拉小车”改成“小马拉小车”,认为末端设备是工艺要求,不可更改。蔡茂林带领他的团队颠覆了这一传统思维,主要致力于末端的个性化、精细化节能改造,将“车”变得更小,是“用小小马拉更小小车”。

  在几年的时间里,爱社科技公司已经对海尔集团、松下公司、四方机车等多家知名企业实施了整厂节能改造项目,每年累计为企业节电800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6.8万吨。

  “我们做的事于国家于社会都是有利的,这也正是我们这些回国创业人员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蔡茂林说,下一步他争取培养更多的人才,参与到这个行业,毕竟人才是创新的核心价值。

  北航软件院院长:孵化学生创业要打鸡血泼冷水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大受欢迎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公开课”上,授课教师、该院院长孙伟最常说的话,并非“创业氛围有多好”,也不是“你天生就是创业的料!”这个留洋归来的院长更常做的,是朝着语气兴奋、“满眼放光”的学生说,“你现在不适合创业,我不希望你最后变得‘血淋淋’的。”

  明明是一门孵化学生创业项目的课程,怎么还给学生的创业梦想泼冷水呢?

  在这个“全社会都在说创业”的时代,孙伟希望自己的学生冷静下来,认清一个现实:绝大多数本科生和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其实是不适合创业的。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创业成功是个需要创业者具有创意、热情、资源、管理能力、执行力的“小概率事件”,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比起盲目跟风创业,“就业能教会他们更多”。

  之所以这么讲,和孙伟对创业的定义有关。这个13年来一直倾力提倡创业教育的高校学院院长认为,人们习惯将自己当董事长、CEO和创业画上等号,可实际上,“成为创业公司的一个核心高管也叫创业”,再说宽泛一点,成为核心成员或者早期加入一个创业公司都可以算作创业。在这个学习和领悟的过程中,这些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能逐渐明白,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项目才能真正创业成功。

  因此,面对创业课上学生递交的商业计划书,孙伟会跟其中90%以上的人说:“行不通。”若是碰到执著的学生,他会反问一句:“假如,你投了很多钱、很多精力却还是一无所获,你会怎么办?”

  “只有能轻松说出‘院长,我都干了6年了,已经辞职了,你再帮一把吧’这些话的学生才真正从心态上做好了创业的准备。因为创业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孙伟说。

  这些都是孙伟秉持的“不创业教育”理念。在他的创业课上,学生是一定要接受这番“拷问”的。“我不是要说我有多英明,能决定创业项目是生是死,而是希望让每一个有创业念头的学生都能在正式创业前,理性认真地考虑”。

  熬过了重重“审问”的学生,才有机会接触到这门创业项目孵化课的核心“鸡血”部分。孙伟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和这些学生交流商业计划书。学生很多,项目和想法更多。这个身材有些微胖的老师习惯于“赶场”般的生活,和这个项目组谈完,再匆匆赶到下一个项目组参与讨论。一周下来,他要赶十几个“场”。

  当然,这个过程里少不了IT业内资深人士的参与。孙伟一开始就没打算从校内给学生找资源,他坚持认为,想要孵化创新的项目,一定要从行业中来。“摸准脉门的项目,才有可能成功。”前不久,在他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公开课”上,从学院毕业创业成功的学生被请上讲台,讲解行业现状,更重要的是,这些校友为学弟学妹们带来了一份几亿元的创业风投基金。

  行业是孙伟眼中的“宝地”。他常带着学生和产业界“密切互动”,了解企业的需求。4年前,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孙伟就带着学生做这一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3年前云计算冒出头,他又主导学院和百度、亚马逊公司等合作,找寻创新的机会。

  “前不久提到全民创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校企深度融合、服务产业经济。培养产业需要的人实际上正契合了这一理念。”孙伟说。

  “打鸡血”、“泼冷水”,再“理性思考探索”,孙伟的“创业三部走”思路已初见成效。5年前,他在美国读博的学生方业昌回到北京,告诉老师自己已拿到多家知名企业的offer,可内心有创业的想法。思来想去,还真想不出该怎么选。

  孙伟很高兴。在他看来,像方业昌这样的学生正适合“毕业就创业”。他找来朋友,几个人围在一起和方业昌“头脑风暴”,讨论最合适的创新机遇点。

  当年8月,方业昌在博士答辩后的第3天,举家回国创业。他创办的慧科教育瞄准中国大学产学深度融合的需求和在线教育领域的机会。前年,这个被业内看好的公司获得2000万美元风投。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孙伟说,学院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已经好几十家拿到了A轮融资,许多在行业中已经成为领军企业。马云等举办的“湖畔大学”的学员中有3个孙伟的学生。

  “我要鼓励的,是一场理性的冒险。”孙伟说。

北航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1.2015草根创业成功案例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典型案例

3.中职生创业成功故事

4.北京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介绍

5.it项目管理成功案例

6.2015草根创业成功案例

64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