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其它创业知识 > 北京大学生村官创业解读

北京大学生村官创业解读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北京大学生村官创业解读

  大学生创业有何深远意义,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大学生村官创业解读相关文章。

  大学生村官创业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今年两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等话题。尤其是对:“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对于这一话题,3月20日,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采访了衡阳祁东县双桥镇大学生村官、洋湖村党支部副书记兼团支部书记周文。她谈了自己的感受与期望:

  她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应做好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她也指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壁垒有如下几个:首先,组织壁垒。大多人创业孤军奋战,缺少必要的组织依托和支持。“比如我们这样的群就是一个较好的平台,但还缺乏系统性,而这个很多人其实都还并没有,容易造成后劲不足。”

  二是,大学生村官创业引导不足。她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学识广、业务强、干劲足、头脑活,在农村工作,改变了当地村干部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农村发展。政府引导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成长为农民的致富带头人,这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村官想创业的不少,但已经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的还不多。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广大农村创业,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发挥大学生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同时,各有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大力支持,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真正发挥他们致富‘领头羊’。”她说。

  三是创业资金不足。缺少经济基础,小额贷款等普及力度还不够,初期创业尚无成效,所以融资上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继续出台和完善相关机制,让大学生村官能安心扎根基层,更好地服务群众。市、县级组织部门要大胆探索,创新经验,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争作农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在农村创业打开一片天地会遇到很多现实难题。以我目前创办的洋湖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公司为例,在创业中遇到许多困难,经常感到力不从心。由于创业不久,当初的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生产状况,而我只能把居家,办公,生活生产基地混合在一起、非常的不好。心里想着改变现状,可一下拿不出那么多资金来买地建楼。像我们这样的乡村创业者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难题,迫切需要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恳请政府对我们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来提高我们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创业成功率。”

  最后是成长壁垒。创业尤其需要不断的自我总结和自我成长,但很多创业者将关注点放在经济收益上,这虽然无可厚非,但容易忽略自我提升,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以上方面,既需要创业者本人注意,也需要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充分加以考虑,为村官创业提供更好的组织支持、信息传递、资金扶持、系统宣传和培训体系。

  她还希望对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在招录公务员时予以政策考虑。“当前,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是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和发展方向。但一些大学生村官一到基层就一直在为公务员考试做准备,不埋头干事,而是热衷考试;不服务群众,而是专注备考。这让那些一门心思在农村干事创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农村的村官在考试上有些吃亏。建议针对此类实干型村官加大招录力度,可采取从省市评选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政策,进一步强化实干导向,让大学生村官们真正把心安在农村,干在农村,做出成绩在农村。”

  “大学生村官”调查:大学生“村官”出路在哪

  “如果保持现在的工资待遇,再交了‘三金’,我还愿意在农村接着干‘村官’。”这是阿怀萍留在农村的“条件”。她2006年到青海省大通县城关镇龙曲村当“村官”,今年服务期已经快满三年,正面对未来“往哪走”的问题。

  在大通县,2006年到任的大学生“村官”31人,中途考上乡镇公务员、特岗教书共12人,像阿怀萍这样面临未来选择的“村官”19人。

  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流得动”是流到哪儿去?感到困惑的,不仅是大学生“村官”,还包括一些地方政府。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能否“流得动”,与是否“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密切相关。

  简单转为公务员政策没有规定,也不现实

  “流得动”出口在哪

  阿怀萍对“留农村”提出的条件并不高,即使这样,在目前政策下实现也还有一定困难。“对于超期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政策没有规定,也不知道谁来出钱。”知情人士说。

  在与20多位大学生“村官”座谈时,大多数“村官”对将来的出路表示一定的忧虑。他们中,明确表示愿意留在农村创业谋生的比较少,大多数希望未来能作公务员。

  大通县组织部长葛培军说,在与县内大学生“村官”交流时,发现大多数“村官”存在等、靠思想,认为政策引导他们来农村,就应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最好能把他们直接转成公务员或行政事业编制,或组织专门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公务员考试,解决其未来出路。

  大学生“村官”的希望与专家的看法有一定差距。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全国行政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不可能大幅增加公务员、行政事业编制人数,而且还有控制、缩减公务员、行政事业编制的趋势。简单把大学生“村官”转成公务员,或政策对其大幅度倾斜,对其他想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并不公平。

  据了解,一些地方曾经做出的“服务期满转公务员、行政事业编制”的承诺,大多以没兑现告终。大学生村官“流得动”的出口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

  培育农村公共服务人才,鼓励创业

  出口需要多元化

  “如果政策好、条件好,将来想在农村创业,干好了自己有了事业,还能带动乡亲富起来,可以一举两得。”刚到任的大学生“村官”习丽娜说。

  “当前,农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旺盛,如农业技术、法律、市场信息、金融等,需要大量优秀的服务型人才,进入农村服务领域。”一位专家说,大学生“村官”应该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环节的重要力量。如果有适当的政策支持,这些“领域”可能成为大学生“村官”流动的新出口。而如何让大学生“村官”主动、自愿“流”到这些领域,目前还需要政策推手。

  在这次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上,与会的青海社科院专家为这些年轻人的出路开出“药方”:需要增加一些“三农”必须的服务性岗位,出台资金、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引导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流到这些岗位。执行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机制,贡献大的收入就高,否则相反。除给予优秀“村官”考录公务员、当村干部的机会外,还要鼓励他们在农村创业。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银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小额创业贷款,支持服务期满的“村官”在农村创业;或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村官”以技术承包或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农民结成村级产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使其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搭建“干得好”平台,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退出机制”防堵塞

  “想干得好,一定要处理好与村干部的关系,他们的支持力度是我们工作成败的关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村官”如是说。参加座谈会的专家认为,想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得好”,在把好“入口”关的同时,一定要为大学生搭建好的平台。

  实际上,青海省各地区也在积极探索搭建平台。据葛培军介绍,青海基层农村牧区地大路远、条件艰苦,青海逐年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各地根据财力实际情况适度增加,以解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下得去”、“待得住”。一些基层组织部门干部坦言,青海经济实力弱,目前给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与北京、上海等地月工资几千元、解决城市户口等条件相比差得多,吸引力也小得多。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大学生“村官”文字能力强,能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经常整日被“借调”在镇办公室里做着打字员、记录员,甚至是书记、村长的“秘书”等,对农村发展的实际效果并不像预期那样大,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在少数。而另一些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成天忙着考公务员,找进城 “出路”,对农民不闻不问、不做实事,浮在上面,晃悠一年半载“抬屁股走人”。

  针对此类现象,专家认为,有必要为大学生“村官”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除日常工作、考勤外,必须大幅提高 “三农”发展实绩、实效的比重。同时,需要制定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让不适合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及早、合理退出,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又可有效缓解“流得动”出口的堵塞。

  如何让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农村留住人才,专家认为,长远来看,还需“政策”加“市场”的手段,吸引人才到农村。通过政策对“三农”的大力支持,让农村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城市,在农村创业的空间明显大于城市,吸引有志的创业人才主动流向农村,让农村变人才“洼地”为人才“高地”。

64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