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创业故事 > 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时间: 弘达781 分享

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创业是一辈子的过程,成长也是一辈子的过程,所以任何在大学时候注重班内名次的人都是很少有出息的。很多人创业成功都是返乡后成功的,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一

  蔡甸“米王”创新湖北豆丝加工工艺赚大钱

  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将上市,他的米业公司进入生产旺季;另一方面,他设在玉贤的加工厂正大批量生产湖北特色美食——豆丝,以及油炸兰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闲食品。“湖北人爱吃豆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两季做。经过创新加工工艺,今年7月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工豆丝,而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豆等多种口味。”夏长兴自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卖大米。“创业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创办的天安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米业加工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儿治病辞职卖大米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一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粮食局下属的柏林粮管所工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粮食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人羡慕。

  1993年,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生活。儿子刚生下来就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而当时他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儿子,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大米的生涯。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大米,再走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好在,一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大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于是,他租下一间门面,开了家粮油门市部,批零兼营。

  “中国合伙人”老同事联手再创业

  随后几年,夏长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一家门市部发展到四五家门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儿子的病经过手术治疗也痊愈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夏长兴更是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1999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粮食部门开始整体改制,几个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牵头,把粮食局的大米加工厂盘下来。最终,夏长兴拿出20万元,老同事则拿出自己买断工龄的钱,一起入股办厂。

  2005年,在大米加工厂的基础上,夏长兴正式成立了天安米业有限公司,注册了“金碾王”商标,推出了“晚金优”、“农家晚粳米”等系列产品。2009年,“金碾王”被评为武汉市著名商标,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3年被评为武汉名牌。天安米业也被评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的产值超过了1亿元,产品还销往云南、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

  尽管事业越做越大,夏长兴并不满足。他着手在蔡甸玉贤镇新开加工厂,对大米和一些当地农作物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采访中,夏长兴带记者参观了他的豆丝自动化加工车间和兰花豆加工车间。其中,豆丝是把大米和绿豆混合打成浆,摊成皮切成丝,夏长兴还对这款武汉人喜爱的特色小吃进行了创新,推出了杂粮、莲藕、绿豆、黄豆、荞麦等多种口味。

  仅需2分钟米浆就变成豆丝    1月19日,记者来到万顺农产品合作社的生产厂区,这里过去曾是当地一所小学,豆丝生产线就建在改造后的教学楼里。“一楼是磨浆车间,核心设备都在二楼。”合作社负责人夏长兴大手一挥,带着记者直奔位于二楼的糊化成形车间。“糊化成形”说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这是整个豆丝制作的关键。车间里的两台转轮式电动烙豆皮机器,是合作社与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历时两年,共同研发生产的专利产品。

  夏长兴说,豆皮的厚度影响豆丝口感,也影响后期晒干的时间。在烙豆皮的过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没“卖相”,温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过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圆形的平底锅,以蜂窝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温度飘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卫生,品质也不稳定。要想大规模生产豆丝,就必须走机械化道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豆皮,厚薄均匀,颜色亮白,口感和外观都远胜传统手工豆皮。“机器每天可烙豆皮一万斤,只需一个工人就能操作。”

  生产出来的豆皮厚3毫米,宽60厘米,像玉带一样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吐出。在传送带末尾,一位工人将豆皮卷成圆筒,送入切丝车间。在切丝车间里,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宽的湿豆丝。随后,湿豆丝又随着传送带,送入长约20米,温度约60摄氏度的高温烘干车间。经过一次烘干的豆丝落入一楼的低温烘干车间,经过二次烘干后的豆丝就可以进入包装车间了。

  从米浆到豆丝成品送入仓库,等待包装,全过程只需2分钟。而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干豆丝,仅晾晒就要花费一周以上。

  豆丝产值翻番网销全国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丝生产线正式投产,到2014年春节前,产值达到800万元。2014年春节后至今,合作社已经生产豆丝300多万斤,产值达1300万元,预计在2015年春节前能达到1600万元,产值实现翻番。

  由于统一购买生产资源,统一收购农产品,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市场,社员去年人均收入1.7万元。2013年,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合作社”。

  几年时间,玉贤种植大户社员从5人发展到现在的26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社员达到40多人。合作社与各大连锁超市和农贸批发市场都有良好的营销合作,销售额逐年递增。“豆丝产业正在发展的上升期,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过节不赶工,保证豆丝品质是关键。”“过去还有农户自家晒了豆丝拿到集市上卖,现在他们弃了老把式,从合作社批发豆丝,去市场零售。”夏长兴得意地说。去年9月,夏长兴开通了电商平台,全国人民都可以通过网络,以厂家价格购买豆丝、荷兰豆等特色农产品。“现在每天都有至少20单生意,顾客清一色的好评。”

  ■导师点评

  湖北豆丝走出作坊传统食品工业化路更宽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粮食与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建军认为,夏长兴从走街串巷卖大米,到开公司加工大米,再到对农作物进行深加工,附加值不断提高。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湖北特产——豆丝的传统作坊式加工方式进行了改良升级,研发出自动化豆丝生产线,改变了过去只有秋冬季节才能加工豆丝的局面。自动化生产的豆丝,在营养搭配、品质控制、卫生安全等方面,均较传统作坊豆丝有了“质”的飞跃。

  豆丝生产符合我国提倡的传统食品工业化、主食产品工业化,是当下国家政策积极支持和倡导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他建议夏长兴积极申报专利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多种营销模式(尤其是电商销售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尽快走出产大于销的局面。

  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二

  兼职农夫种十亩桑葚园 去年赚三万

  在青西新区的灵珠山街道办附近,有一片已经进入成熟期的桑葚园,是一位1985年出生的小伙兼职打理的,近十亩桑葚园在去年收入3万元左右,果园里的桑葚从五月中旬成熟后,小伙子在朋友圈里发布信息,到这里采摘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在最初创业的时候,家里人却并不同意,不过,小伙子靠着自己的一股干劲儿,让桑葚树见到了收益,也在家人那里得到了认可,他说,自己想种植出儿时桑葚的味道。

  兼职农夫打理近十亩果园

  记者联系到王元兵时,他正在忙活着给客户发货,片刻也闲不下来,从五月中旬以来,这样的忙活情形一直持续。王元兵在2007年毕业,几经辗转进入一家银行工作。他说,自己本身就是农村娃,初中开始跟着父亲卖桃,对土地有一种抹不去的情愫。

  从2007年他就发现,市场上的桑葚颇受到欢迎,而且还不便宜,每斤的价格达到了10元,可是,这些桑葚已不是当年的口感,这让他萌生出一个想法,打算在自家的果园里种植桑葚。说干就干,他在网上咨询了商贩,后来又专程跑到河南、浙江等地学习,把自己的休息时间都花费在了路上。后来,他从浙江以5元一株的价格购买回桑葚树苗,种植在自家的果园里,从此开始了种植桑葚的路。

  他平时在银行工作,下班就往果园里面跑。王元兵说,原本,自己的果园只有三亩地左右,后来他看亲戚的田地一直荒着,老人上了年纪也不打理了,就商量着直接租了下来,让种植的规模扩大到了近10亩。桑葚园建好后三年才见效益,而且最初几年产量不高,他只能自己跑到市场上去卖,一天最多能卖掉60斤。今年,已经是种植桑葚的第六个年头,一亩地的产量能有800斤左右,去年,在桑葚的成熟季里他赚了三万元。他说,今年,果园里的桑葚卖到了每斤20元。

  种地遭反对,家人不管桑葚

  说起创业的经历,王元兵也走过一段苦日子。从菏泽学院毕业之后,王元兵入行做了会计,后来才转入银行做业务。在家人看来,这也算份靠谱的工作,可看到王元兵三天两头往地里跑,他的父亲就气不打一处来,老人更希望他专注主业,不用兼职到地里忙活。

  王元兵说,开始种植桑葚的时候,他没有给父亲打招呼,从外地买了150棵果苗,直接种植到了果园里。对此意见较大的父亲),平时给桃树浇水施肥的时候,从不管理这些新种的桑葚树,王元兵也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到田地里浇水施肥。平时,从单位下班之后,他就到果园里转悠,打理自己花钱买进来的桑葚果苗,周末也都耗在了果园里。

  看到王元兵的坚持后,父亲的态度有所改观,从桑葚树结果并有收益后,这种态度更是得到改观,可是,一家人缺乏管理经验,之前也走了弯路。比如给田地打除草剂,结果使得50棵果苗枯死在田里。王元兵看着也心疼,但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刚买回来时如同麦秸一般的桑葚树已经长到两三公分粗。

  桑葚得病损失一千多斤

  几经打探,王元兵了解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薛家岛,曾有人专门种植过桑葚,果树也都已经长大,他了解到,对方的土地要改为他用,就找上门将果树买了下来,一下子,果园里面多了百棵桑葚大树。目前,果园里已经有桑葚树三四千棵。

  不过,王元兵还是缺乏经验,他说,今年,桑葚树已经有果子了。可是,树木也莫名其妙地得了怪病,一些果子甚至还没有成熟,就烂在了果园里面,看着挂在枝头的已经泛白的桑葚,王元兵是说不出的心疼,他告诉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损失能有1000多斤,相当于一亩地在丰产期的产量。

  他自己也在慢慢地学习,他说,自家的桑葚树得了白果病,他已经盘算,希望来年别再有损失。

  盼有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王元兵的销售渠道在网上,主要是从朋友圈里挖金子,从桑葚开始上市后,他就在朋友圈里发了信息,没成想,这一下倒是火了起来,有不少人到果园里采摘,一些客户也联系他订购,让自己的销路不再犯愁。在王元兵的心里,有了长远的打算,他想要建自己的绿色桑葚园,让到果园里采摘的人放心吃,甚至在施肥上也是格外的讲究,多用一些鸡粪、牛粪和黄豆之类的有机肥。之前,由于果树较小,出果率并不太高,而今年,果树一下进入丰产期,前来采摘的人也络绎不绝。

  “现在,我和家人是连轴转,订单都排不过来。”王元兵说,进入桑葚果上市的时间后,他都会接到大量的电话订单,桑葚供不应求成了让他头痛的难题,但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信心将桑葚园逐步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桑葚采摘基地和优质树苗培育基地。

  客户也渐渐地多起来,王元兵也盘算着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可是,自己跟村里人沟通了许久,也没能够得到土地上的支持。他说,村里的人觉得他年轻,相应的社会经验不多,这事儿一直没办成。每当想到这里,王元兵就叹气,这成了心头的一个结。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相关内容

  

10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