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创业故事>

返乡农民创业致富事迹材料

时间: 弘达781 分享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看看那些返乡创业致富的事迹,学习他们的方法,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返乡农民创业致富事迹材料,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农民创业致富事迹材料一

  竹荪狂人开启林下种植竹荪新时代

  说顺昌竹荪专家高允旺要来授课,浦城不少竹荪种植户早早赶到了培训会场。从竹荪种植注意事项到最新技术林下竹荪的种植技巧,台上的高允旺讲得细致,底下村民听得认真。

  近年来,为了传授竹荪栽培技术,高允旺的足迹遍布5个省、8个地区、15个县市,跑的乡镇更是数不胜数。现在,他的足迹图版面,还在不断扩大。

  竹荪种植的林下时代

  2014年4月30日,是高允旺忙碌的一天。下午五点多,他刚从南平市区回到大历镇,还没来得及回家,就立马赶到张发贵家,同他一起钻进了竹林。

  近年来,张发贵在高允旺的指导下种竹荪致了富,成了他的忠实“粉丝”,所以,当高允旺推广种植林下竹荪,张发贵带头种了7亩。

  揭开覆膜,高允旺看到了令人欣喜的一幕,竹荪已经长出了雪白的菌丝,非常粗壮。

  高允旺所在的大历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少量农户种植竹荪,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2003年到2005年,大历镇竹荪每亩单产达到了100公斤至200公斤的高峰。巨大的收益让许多村民都开始种植竹荪。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在田里种植竹荪,单产会逐年下降,到了第4年,每亩单产甚至不到40公斤。加上在田里种植搭遮阴棚、盖茅草的成本每亩要3000元,很多农民转向种烟叶了。2013年春季,大历镇竹荪种植面积仅剩80亩,不足10年前的两成。

  田里种植竹荪遇到了瓶颈。难道要眼看着昔日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就这样被遗弃吗?

  高允旺萌发了一个想法:竹荪属于野生食用菌,经过人工驯化,野生变家种。现在能否再将竹荪从大田“搬”到林下栽培呢?于是,从2007年起,他开始研究林下种植竹荪。

  2012年,高允旺试验林下套种竹荪,选定了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三种不同的林地作示范。他首先选择的是在杉木林下试种了约1亩地,由于光线太暗、土质没选好,结果产量不高,但它们个头大、肉厚、品质高,无疑给了高允旺希望。

  2013年,高允旺再次试验,示范地里的竹荪从6月份开始采摘,可采2~3批,亩产量41.5公斤,产值1.2万元。

  2014年,经过多年的试验,高允旺的林下培养竹荪技术宣告成功,林下种植的竹荪品质比大田种植有明显提升。以2013年为例,那一年高允旺试验的林下竹荪所产竹荪,收购价至少达到每公斤300元,而大田竹荪的收购价每公斤还不到240元。

  顺昌县林业局退休的教授级高工陈永清分析说:“林菌模式可算林下经济的最佳模式之一。以竹荪为例,竹荪生长需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树木的光合作用则相反;而且种植竹荪的培养料是毛竹屑等,还能供给树木,起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作用。”

  高允旺林下种植竹荪研究成功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原先的种植户纷纷回归。对农民来说,这代表着将省去了搭建遮阴棚的每亩3000元成本,而且按2014年的收购价计算,林下种植竹荪,农户每亩可获纯利润7000元。

  从农经干部到“土专家”

  一提到顺昌有个“竹荪狂人”,当地百姓都知道说的是高允旺。

  高允旺原是大历镇经管站的农业经济师。十几年前,他在参加一次技术咨询活动时,听到一位农民抱怨缺少竹荪栽培技术,就开始专心研究竹荪栽培技术。

  2000年左右,高允旺开始在自家田地里试种竹荪,摸索研发了一套利用竹制企业下脚料竹屑替代木屑生态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新技术,创下了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使竹荪单产提高了120%以上。经省市食用菌专家组评审,高允旺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原先竹制企业要花钱请人清理的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了香馍馍,成功变废为宝,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循环经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此后,高允旺先后到周边县市甚至跨省到江西、浙江等地义务传授竹荪栽培技术,接待了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取经人员,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竹荪专家”。

  除了实践经验,高允旺的理论知识也是极为丰富的。作为第一起草人,他制订了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竹荪栽培技术规范的空白。同时,他参与编撰《中国食药用菌学》竹荪品种章节,独撰《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列入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此外,他还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顺昌县竹荪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曾经半路出道的“土专家”,已成为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

  科普产销超市

  高允旺名声在外,常常有人来找他取经或来函索取技术资料,可他多半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外地来的农民扑了个空,既费钱又误时。

  为方便农民咨询,高允旺在农历逢一逢六的圩日开设“科普产销超市”,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大历镇农民官建青来在高允旺的指导下,所种竹荪价高畅销,每亩纯收入超6000元。官建青说:“我从未种过竹荪,可是有这么好的产量和收入,全靠高允旺的耐心指导,既教我们种植又帮助推销产品,我们欢迎这样的‘科普产销超市’。”

  一次,高允旺从网上获知南安成功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要建立蔬菜基地,立即与该公司联系,引进法国细刀豆订单种植310亩,在“科普产销超市”发布信息。菇农纷纷种植细刀豆,采用菌豆连作,增加收入。立墩村范地组菇农张远启说:“几十天一亩地的收入就有500元,这得感谢高允旺的牵线搭桥。”

  为让“科普产销超市”更具活力,他还经常邀请市、县里的专家来坐诊、授课,开办柑橘、莲子、养猪等技术讲座,还请当地种养能手、流通大户现身说法。

  “我的梦想就是把我的技术变成农民口袋的钱。”高允旺说。

  返乡农民创业致富事迹材料二

  高松涛和他的新西兰车厘子

  “你看到的这一片车厘子树可不普通,是从新西兰引进的改良品种。明年,500亩车厘子挂果成熟后,将成为武汉乃至湖北最大的车厘子种植示范基地,到时候你们就可以品尝到武汉产的车厘子了。”指着一片绿油油的车厘子树,高松涛对记者说。

  做过餐饮和房地产

  回归田园种车厘子

  今年42岁的高松涛是土生土长的江夏人,从小在农村长大。1993年从葛店化工厂下岗后,他做过餐饮、化工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积累下一笔资金。但从小便有土地情结的他,一直希望能在家乡做点什么。

  高松涛打算投资农业,可做什么创业项目呢?头脑精明、爱思考的他发现,近年来车厘子这种水果在国内渐渐受宠,特别是春节前后,尽管价格比一般水果高,还是卖得很俏。同时,他了解到,在武汉乃至湖北地区还没有大规模的车厘子种植基地。

  高松涛兴奋起来,“何不种植车厘子”。可他又担心了:很多资料显示,车厘子对种植条件要求很高。受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国内虽有引进但数量不多。能不能成功引种,创业风险似乎有点大。

  到底武汉能不能种?他跑遍全国,请教了多名农业科研院所专家,结论是:车厘子根据品种不同,有的喜欢温暖潮湿,有的喜凉爽干燥,生长气温在-20℃以上即可,花粉期不能低于-3℃。土壤方面,保水力较强的砂壤土或砾质壤土都适合栽培。“物以稀为贵,如果在武汉种植成功,一定能够赚钱。”胆大的高松涛决定赌一把。

  既然做,就要全盘规划。2011年初,高松涛创办了湖北腾飞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随后的一年时间内,他多次赴日本、中国台湾、山东等地考察,学习相关技术。

  之后,他在江夏孙家店村流转了1505亩土地,从山东、新西兰引进一批改良的大规格车厘子苗木,每亩种植70棵,共种了500亩,以早、中、晚品种搭配,共引种了黄蜜、红灯笼、美早、先锋等8个品种。

  还没挂果先有订单

  拟打造特色观光园

  “赚钱没有那么容易,虽然前景看好,但是结不出果子来也是白搭。”自从种下果苗后,高松涛坦言,“每一天都寝食难安”。他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农田里,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成为行家里手,如何保证果苗顺利挂果?这些都是盘桓在他脑海里的问题。

  车厘子挂果需要4至7年,在这么长的培育期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其实有些方面也可以省省,但既然要做,就争取做到完美。”眼界开阔的他暗下决心,不仅要种出车厘子,还想种出高质量的无公害绿色果子。

  为此,他不断地烧钱。车厘子使用的肥料是从中化国际定制的有机肥。每亩需要4至6吨有机肥,每年还要不断补充。市面上普通肥料一吨卖700元至1500元。他购买的有机肥一吨需要3500元。如此悬殊的成本投入,在高松涛看来是值得的,“施有机肥结出的果实颜色好、糖分高”。

  从前期拿地、购苗木,到后期养护、买肥料等,迄今为止高松涛已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

  边种树边学技术。早在七八年前,高松涛就参加过北京农和论坛,结交了很多农业博士、种植专家。因此,在种植过程中碰到问题,他便虚心地向专家请教。“目前,武汉市场上,进口车厘子每斤售价近百元,国产的每斤最低也得四五十元,一般成年树年产量约3000斤/亩,预计总产量将达到150万斤,初略算下来,一年经济效益近亿元。”说这话是有底气的,在几年的种植过程中,他利用各种机会向外界推介他的车厘子果园,甚至邀请别人到未挂果的果园来参观。目前,已经有几家水果批发市场老板与他签下预订单,承诺只要果子达到一定级别,有多少收多少。

  未来,高松涛有自己更远大的目标。“公司的规划是打造现代农业特色观光采摘园。采摘园规划1505亩,除了种植车厘子,还有葡萄、火龙果园。此外,还将建立苗圃培育基地,种植樱花、紫薇、海棠等花卉苗木。”

137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