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互联网创业>

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失败分析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创业者涌入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创业大潮中。然而根据今年的行业观察,移动互联网创业充满机遇与挑战。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失败分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失败分析:互联网6大失败案例

  1、生命周期4个月的公司:牛窝网

  这是2013年度IT桔子所收录的公司中,生命周期最为短暂的公司:2013年6月牛窝网在上海成立,据称获得3亿元投资;8月份官网还显示大力招商,通过大尺度的广告营销、业内挖人;10月份牛窝网就宣布关闭,从开始到结束仅仅4个月时间,一时让业内瞠目结舌。

  家居建材O2O领域,有多少机会,事在人为。2013年我们看到美乐乐家居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酷漫居获得天图资本1亿元B轮投资,再对比牛窝网,不想说这个行业没有机会,只能说难度很大、步履蹒跚、稍有不慎就失败,尽早决定关闭也好。

  2、坚守6年的磨砺:亿佰购物

  前面讲到生命周期短暂到4个月的公司,这里介绍发展和摸索了6年的公司——亿佰购物,成立于2007年,是一个信用卡分期购物服务商,曾获得“2011年21世纪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奖”,在成立之后很快就获得戈壁投资1000万美元A轮投资,而且每年的销售额也都在亿元以上,不过潮退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2013年亿佰购物先后被曝出拖欠供应商货款、拖欠消费者商品等,最终在6月份关闭服务。

  3、不是每次转型都能成功:西米网

  一家典型的(或者说更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是这样的:草根团队、起步资金很少、没有VC投资、不断调整和转型业务、活下去……并非我们所看到的媒体报道的很容易拿到投资、很快速地成长等。

  西米网是一家典型的创业公司,2008年从8000元起家做零食电商,小成本运作很快做到一年700万元的收入,然后扩张中出现成本控制问题,包括开设实体店、自建仓储物流等,在现金流无法支持成长的时候,2011年10月西米网宣布谢幕和转型。在2012年西米网重生,转型做午餐外卖,不过并没有成功,在2013年关闭该业务,创始人转型做Blueface蓝颜面膜、进入一个新的行业,西米网的域名也再也打不开。

  4、再赚钱的领域也有失败者:5分钟、天空堂等游戏公司

  游戏行业,生动地诠释着“创业如游戏”,即便在这么赚钱的行业、在这个带来最多财富新贵的领域,2013年也有不少游戏公司黯然关闭。

  五分钟曾是社交游戏的新贵,“开心农场”玩法的首创者,后面没有把握住QQ空间和微博等社交游戏平台的机会,从2012年到2013年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裁员、业务转型失败、资产清算等,最终在2013年1月正式关闭。

  北京天空堂科技是一家网页游戏公司,2012年11月刚获得数码视讯1760万元的投资,不过2013年就面临很大的困境,游戏《轩辕群侠传》、《精灵王国》先后关闭服务器停运,出现停业欠薪的问题。

  2013年最为火热的手机游戏也如此,除开Gree中国公司关闭外,创业公司这块也有不少公司关闭,尤其是在手游运营成本不断增高、巨头渠道垄断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也会有洗牌的阵痛。

  5、大公司孵化创业的难处:皆喜网、盛大创新院等

  体制内创业并不容易,不过国内互联网大公司仍在不断通过内部孵化的方式、进行新业务的开拓和发展,期待“大象也能飞起来”,但大多数情况下、大公司真的很难孵化出创业公司。

  皆喜网成立于2012年,是人人网旗下的一站式婚礼筹备服务平台,在2013年7月停止运营。此前人人旗下停止的项目包括风车网。

  盛大创新院成立于2009年,肩负着盛大新业务探索、孵化金鸡的使命,可惜2012年-2013年也面临着很多困境,奇遇、乐众ROM、微酷等项目不断关停和调整,在2013年也黯然落幕。

  6、传统公司进军互联网的痛楚:半边天、爱顾商城、飞虎乐购、万家摩尔等

  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是这几年互联网创业新公司的主旋律,很多传统公司开始大力进军互联网,推出各类新服务,尤其是在零售、电商等领域,遗憾的是,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互联网思维并非一朝一夕。

  2013年很多传统公司在互联网业务遭遇着困境:永辉超市旗下的生鲜电商网站“半边天”上线不足百日便悄然下线;富士康旗下的电商网站“飞虎乐购”也进入清算阶段,面临倒闭;华润集团旗下的网上商城“万家摩尔”宣布停运;海尔集团与英国零售商Argos联合组建的电商网站“爱顾商城”宣布解散,正式运营不到3个月……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列举上面这10种类型的互联网失败案例,并非谴责,也不是要做事后诸葛亮,只是想记录、不想让我们遗忘或者淡忘,毕竟从失败案例中所学到和领悟到的,远远比学习成功案例更为有效,也更为深刻。

  归纳上述企业失败的原因,最重要的大概有以下几点:所选择的商业模式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发展;创始人创立项目的时间有点早或有点晚,尚未到最佳时机,这就为成功增加了风险;基础没能打稳,不能保持理性,太过冒进,或者一味追求浮夸,不实在;企业内部创始人或股东之间的矛盾……然而知易行难,现在还活着的企业,且行且珍惜吧。

  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失败分析:移动互联网失败项目死因调查

  绝望

  绝望几乎弥漫在移动互联网产品类创业的各个角落。今年移动互联网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智能移动设备的爆发。由于引领这股潮流的并非用户需求的大变革或者社会结构的变化,所以过低甚至为负数的生产者剩余在2012年紧跟着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这种现象被通俗地称之为红海。

  这种局面在纯LBS类应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今年11月8日网易八方宣布停止服务团队解散,成为了这一领域死亡案例的代表。事实上,前两年受fourSquare影响诞生的数十个中文地理位置分享产品基本都在今年进入等同于死亡或濒死的状态。比如盛大的切客,虽然项目还在,但已被束之高阁,与歇业无异。而这一领域的领跑者街旁则面临更尴尬的状况:资金充足,用户数量和内容都在增长,但业务已然无法突破。这是一种非常难受的绝望感:明明走在康庄大道上,然后突然就走到了尽头。今年的第三季度,街旁对内对外做出了许多试图保持各方信心的表达,但其CEO刘大卫也不得不承认“街旁模式尚不清晰”。

  不仅仅是LBS,移动互联网产品创业的大头——社交和分享同样面临供给过剩导致的绝望。在这方面今年的死亡案例更多:仿Path的点滴、做陌生人社交的闪聚、语音产品神聊以及等等……同样,这些产品终止业务时都不能说是缺钱,但是已经看不到可能有的增长了。不仅没有未来,连现在都失去了。

  移动终端的软硬件整合同样绝望,来自工信部的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出货量达到11.3亿部,2012年这一数字可能突破14亿。登记在册的智能手机品牌有超过2000个,而每个月都有厂商倒闭。2012年“互联网手机”的概念让热钱和小厂商看到了机会,但在一窝蜂涌入,做出一款手机并卖出一些量之后,他们同样迷茫:利润不高,竞争激烈,钱都让渠道给赚了。功能机时代以差异化和价格取胜孕育出的雄厚的山寨机产业基础并没有转型成为国产智能手机的产业群,市场最终还是寡头的。

  而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在“绝望”这个问题上倒不严重,但绝望的案例并非没有。临近年底,买袜子的B2C维棉和按凡客套路来的初刻都终止了业务。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并不是没有流量,也不是缺钱,但是没有业务增长。事实上,查询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两家电商在2012年全年的流量并非是“一马平川”,也不是没有展开拉动营收的努力,但拦不住用户的流失,维持不了适宜的转化率——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事情,当发现所有困难的本质在于用户需求不足时,就像是一年白干了一样。

  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匀地快速膨胀。方向对路的,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健康的增长曲线,得以生还;方向不对路的,被时代所淘汰。这是最为残酷和惨烈的。历史上没有哪一年的科技业界像2012一样充满赌性。当年关到来齐齐翻底牌的时候,即便手里还有筹码,也没有可以继续打下去的牌了。于是只能离席,另开一局。

  绝望就绝望在,2012年的努力必然伴随着试错的风险。但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试错数据会在明年成为有意义的经验。一年后的2013年移动互联网死亡统计,将不会出现那么普遍的绝望案例了。

  疲惫

  2012年还有许多在生死线挣扎的产品。这其中不乏优质项目,它们的共同点是走到了在生死之间的最后一层窗户纸,但已经没有力气去捅破了。

  创新工场曾经的明星项目“点心”操作系统无疑是疲惫致死的代表。在2012年大量第三方安卓ROM大行其道的时候,“点心”原有的先发优势反倒变成了负担。过早地给自己画下了业务范围和标准,使得点心在2012年不得不撑着把手机操作系统、第三方原生APP、WEB APP一起坐下来,以维持自己系统的完整。但业界趋势变化的速度甚至超过了这家公司转型的速度。

  事实上,如果点心能够挺住,无论是作为第三方安卓ROM服务商还是安卓应用开发商,都可以在当前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点心创立之初的耀眼之处就在于抓住了中低端种子用户转向智能手机的机会。而目前还有更多的功能机用户和新用户等着各家厂商去转化为成熟的智能手机主流用户。理论上市场机会其实更大了,但点心已经跑不动了。

  战线过长,韧性不足,迭代不够快等等在移动互联网这个又“碎”又“快”的时代都是致命伤。

  点心CEO张磊说“小公司只能做小事情”,这个道理还有很多心怀壮志的创业者没有理解透彻。可以预见,2013年因疲劳被拖死的产品,不会比2012年少。但2012年有其特殊性:在爆发前和爆发后,整个爆炸现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已经被拖死或者可能会在2013年拖死的创业者而言,撑下去,尽快回到主战场,还有机会。

  招魂无效

  移动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灵药,虽然移动互联网上会诞生许多新的商业机会,却并不意味着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濒死的产品和现象“移动”起来就能活。

  2012年有无数的移动产品,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比传统更传统的商业搬到了手机上。最大的死亡案例来自美国新闻集团,iPad报纸《The Daily》宣布停刊。国内匆匆以原生APP或者WEB APP或者微信公共账号的形式触网的传统纸媒也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也终止了自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业务。

  除了新闻,出版发行也同样是在新时代需要新方法的。在线下书店纷纷倒闭的潮流下,线上的出版发行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2012年出现了不少正版的独立图书应用和书店应用,但迭代很快,倒下一批,又有一批兴起。虽然国内的版权环境和内容消费氛围越来越好,但是要撑到移动终端的出版发行能够养活新闻出版业,还有很多产品要用尸体去铺路。

  太“平台”

  平台在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圈子绝对是个热词。热到有些烫手,一方面有很多天使和VC在找平台来投,另一方面有很多投资人看见“平台”就把商业计划书丢到一边。

  2012年初,还是一个平台混战的时刻。但到了2012年底,国内的平台格局已经很鲜明了:在微博微信上找用户,在广告联盟找起始收入,在各种第三方市场和移动互联网垂直媒体上找装机量,在刷榜公司找排名……

  微博和微信开放API之后,对中小型创业者来说,已经是足够好的平台。而平台和创业者的主流用户还有不少还在移动互联网的大门外排队。这个时候,打着平台口号烧钱无疑是寻死。

  过于“平台”倾向的产品和绝望至死的产品有相当大的重叠度。因为平台更容易找不到方向。不知用户为何而来,也不知用户为何而走。种种试图延长用户的停留的举措反而增加了用户的困惑。点点、切客、八方等等无一不是如此。甚至于摩托罗拉的官方应用市场,这样一个大型平台产品,都在各种安卓市场的围剿下关闭了。

  在目前已有的平台已经足够多足够大的情况下,盲目的试图以一个点子就把用户和用户的宝贵时间忽悠来消耗掉的计划,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不靠谱了。

  索性的是,没有前途的所谓“纯平台”,基本也在2012年消失得差不多了。

  太“工具”

  2012年有大量的工具应用匪夷所思地终止了开发和更新。事实上在app store诞生之初,重点推广的就是工具类应用。但几年过去,没有格调和特色的纯工具似乎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越来越多的内容和服务类应用开始自带工具。死亡率最高的工具来自于图片和照相类别。几乎所有的社区都开始可以调用智能设备的相机接口,于是专门的工具应用渐渐变得鸡肋化。

  灵活的工具产品团队快速成立内容部分为工具用户提供社区和内容服务;文艺的工具产品团队则大幅度提升自己产品的美术和设计水平。这两种工具都活了下来,而且越做越大。剩下的,在二八定律里占80%的工具产品,大半死在了2012年。

  过于工具化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和过于平台化的产品,两者的死亡是互相伴随的。成功平台的扩张不仅仅干掉了不靠谱的平台,也掠夺了平庸工具的用户。

  2012年下半年多家移动互联网企业在工具类应用或者应用中的工具功能上实现了资源整合和战略合作,开启了一种新的玩法。如果说两年前只要好玩好用的工具就能赢得用户的亲睐的话,现在没有圈子派系、不站队,几乎都难以拥有到达消费者的有效渠道。

  短短一年时间,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就从站长时代进入到了派系时代。这在传统互联网中用了6到8年。而刚入门的创业产品,尤其是独立的工具产品,在2013年的机会会越来越小。

735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