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市场营销 > 市场营销 > 河南文化营销分析

河南文化营销分析

时间: 黄宇晴1068 分享

河南文化营销分析

  河南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河南文化营销分析,欢迎阅读!

  河南文化营销分析篇一

  河南省旅游业实施文化营销的优势

  1.1 历史古文化资源丰富

  河南省历史古文化资源数量多,层次高。地下文物资源全国第一,地上文物资源全国第二;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文物古迹最多的省份之一;馆藏文物130多万件,占据了全国的1/8,被公认为“中国历史自然历史博物馆”;并拥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四大古都,以及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濮阳、浚县(鹤壁市辖县)等八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2 姓氏文化资源丰富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拥有博大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是整个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由于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河南也成了各路人马的集散地,许多朝代在此建都。这样,河南作为都城必然集聚各种姓氏。中华姓氏大辞典当中有4820种姓氏,河南省就有1834种,而中国最常见的100个姓氏中,河南就有78个。

  1.3 民俗、节庆文化资源丰富

  河南省有许多悠久的民俗历史,而且至今在许多地方都留有这种传统。如河南省的西峡县就是被考证的重阳节的发源地,至今还保存有重阳村、重阳寺、重阳河、重阳湖、菊花山、菊花潭、菊花洞、登高台等遗址以及重阳女、菊花圣母等传说。

  2 河南省旅游业实施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2.1 河南省旅游业文化营销力度不足

  河南省旅游业的传统营销策略虽卓有成效,但大都只是依托其先天优势进行常规的宣传和策划,缺乏创新,文化营销力度明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调查研究不足、市场细分不足、广告宣传不足和营销手段不足等。如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这座中国最早的寺庙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深度开发,多次的修复或重建并未给白马寺带来更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究其原因就是文化内涵的开发深度不够,没有自己的特色,缺乏文化品牌。

  2.2 河南省旅游业文化营销可持续性不足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如果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发展不到位,也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河南省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且经济不发达,人们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造成了对旅游资源不计后果的掠夺式开发,这也缺少了文化营销可持续性的前提。再加上对旅游资源实施文化营销策略前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缺乏全面、周到、细致的系统性规划,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2.3 河南省旅游业文化营销竞争力不足

  河南省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一山、一水、一拳”的文化营销口号,但是其竞争力依然不足,河南省和周边省份接待境外游客数量的对比,与周边的五个省份相比,虽然河南省的接待总人次不是最少的,但同比增长速度却是最慢的,且与安徽、湖北两个省份相比,接待的旅游人次远远落后。可见,虽然河南打出了文化营销的牌子,但是其文化营销的核心竞争力却没有体现出来。另外河南省内各个旅游景区景点的品牌定位也不够明确,即使有的景区景点有较为明确的主题,但却不能与周边相关行业或部门形成合力,无法体现其特色,竞争力相对较弱,导致发展缓慢。

  3 河南省旅游业实施文化营销的机会

  3.1 中央政府对河南省旅游业的政策扶植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即国发〔2011〕第32号文件提出对河南省的战略定位之一,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3.2 河南省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

  各地政府早已意识到旅游业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外汇收入,同时也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当地的经济效益。河南省政府抓住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和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大好形势,借助文化优势,寻求更有利的经济增长点。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肯定了“十一五”旅游产业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战略,规划了总体布局,还强调了重点开发开封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新密轩辕圣境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郑州登封天地之中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等三个投资100亿元以上,和其他46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河南省重点旅游项目。

  河南文化营销分析篇二

  强调文化营销的可持续性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文化营销时,要进行全局系统的规划和细致连续的策划。

  规划主要指的是对旅游资源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开发,这是文化营销可持续性的前提。策划主要指的是文化营销的实施,除细致周密以外还应当保持连续性。如1982年李连杰的一部《少林寺》不仅使李连杰一夜成名,更使得少林寺家喻户晓,从此河南少林寺名声大噪;1983年李连杰又一部《少林小子》强化了大家对少林寺的印象;时隔11年之后1994年李连杰再拍《新少林五祖》让少林寺再起波澜。这些虽不是我们主动营销少林寺的结果,但确实为少林寺吸引了不少游人。为保持这种文化营销的连续性,近年河南电视台又聘请著名导演邀请知名演员,连续拍摄了三部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这是河南省强化文化营销可持续性的经典案例。以此类推,河南省的其他旅游资源也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营销,那么整个河南旅游的形象将会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河南旅游的售后服务系统,这对于加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可通过对旅游者满意度的跟踪调查,掌握相关信息,分析相关数据,从而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对旅游者满意度调查的内容可包括对旅游资源的满意度、旅行社的满意度、旅游酒店的满意度、旅游服务的满意度的调查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要求,意见和建议,便于今后文化营销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整合文化营销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资源自身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文化营销时我们可根据其主打特色确定目标市场,但这种目标市场又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如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主打豫商文化,吸引了具有豫商情节的国内外游人;河南新郑的“祭祖大典”牵动了探根寻祖炎黄子孙的心;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功夫文化,让和我们异质文化的外国人大为惊叹;还有河南洛阳的“牡丹节”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为了能更好地营销旅游产品,我们可以将这些旅游资源优劣互补、扬长避短,古今兼容、动静结合,即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但还需注意的是,旅游产品除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转移性等特点,也同样遵循传统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即旅游产品也同样经历开发、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因此实施文化营销策略时,除推出精品游、品牌游之外,还要不断对旅游产品进行拓展,增加其参与性和趣味性,实现其体验价值,以做到推陈出新,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河南文化营销分析篇三

  文化营销的现实逻辑

  但营销河南文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与产业的问题。

  曾有媒体作过这样一项调查,当谈到河南是仅次于粤鲁苏浙之后的第五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的大省时,很多人都张大了嘴巴,反问道“是吗?河南排第五?”惊讶之情显露无遗。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河南是全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河南”两个字一直背负着被污名化、妖魔化的趋势,丑化河南人从偏见上升为地域歧视,似乎成了一种“社会运动”。

  妖魔化河南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河南形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防火、防盗、防河南”等顺口溜到“深圳横幅事件”,从来没有一个省像河南一样被如此地群体性歧视,而这种群体性歧视往往被放大至商业环境层面,也带来了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问题。

  为改变形象,河南一直在努力,2005年2月,河南人李学生为救两个孩子而命丧车轮的消息见诸报端后,河南省有关部门发掘出了张尚昀、靳伟杰、高增玉等一大批感人的高尚事迹,河南省内几十家媒体连连出击,掀起了一次次为河南人正名的浪潮。这股热潮还蔓延至省外和中央媒体,在2005年央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河南人占据两席。但在河南决策层内,有种意见认为,一个或者多个“优秀河南人”的出现对改善河南形象确有作用,但并不会起决定性作用――对河南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借助“优秀河南人”带来的形势,发挥出河南的文化优势,通过对河南文化的营销,从而彻底改变河南的外部形象。

  “文化产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深刻理解文化建设的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徐光春如此说到。

  可见,通过文化营销改变河南文化形象、进而改变河南整体的形象,也就成了文化营销的现实逻辑。

3217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