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市场营销 > 营销策划 > 庸俗营销案例

庸俗营销案例

时间: 黄宇晴1068 分享

庸俗营销案例

  营销是关于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为此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欢迎参阅。

  庸俗营销案例篇一

  记者在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高峰论坛组委会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市场学会和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高峰论坛”,将于2003年9月21日-23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论坛主题已确定为新营销时代的营销管理创新和营销人才培养,旨在帮助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顺应新营销时代的变化,应对“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抵制庸俗营销和不规范营销,以理性科学的方法提升中国营销,全面打造中国企业的营销竞争力。

  论坛组委会负责人介绍说,“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高峰论坛”是由主管行业学会和强势新闻媒体主办的年度盛会。在组织方式上,做到营销新论与营销实战相结合,权威教授与业界精英相结合,专题演讲与圆桌讨论相结合,并征集评选本年度市场营销成功案例和优秀论文,推出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职业素质排行榜,真正体现主题新、内容实、规格高的论坛特色。2003年的“首届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高峰论坛”,与“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业务资格培训认证推进大会”合在一起举办,内容更充实,阵容更强大。首届论坛预计将有中国优强企业和在华跨国公司市场总监(营销总裁)和销售经理500多人参会,集中学习营销新论、实战经验和鲜活案例。

  市场是中心,营销是龙头,企业的业绩总是与市场总监/销售经理的名字连在一起。经历了广告战、价格战、终端战、促销战、炒作战的中国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营销困惑与迷茫,缺乏全新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能力的中国营销人才正遭遇营销转型的严峻挑战。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是打拼出来的,90年代的市场是策划出来的,21世纪的市场是管理出来的,该是关注营销管理创新与营销人才培养的时候了。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高峰论坛和中国市场总监/销售经理业务资格培训认证项目,得到了卢泰宏、王方华、李飞、涂平、屈云波等营销权威和孙振耀、杨元庆、牛根生、史玉柱、万明坚、徐源、周勇江等著名总裁的积极支持,得到了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同志为此项目亲笔题词:“造就市场营销高级人才,提升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同志题词:“面向市场,培育人材”。

  庸俗营销案例篇二

  定位和目标市场

  事实上“海派清口”这种表演形式来源于上海滑稽戏中的“说口”,不是什么新东西,但周立波对它的重新命名使它和其他曲艺形式区别开来,成为表演形式中的一种。“海派”,顾名思义,上海流派,显然区别于来自黑土地的二人转、拉场戏,也不同于北京、天津的相声、小品,同李伯清的四川评书、石国庆的陕西独脚戏更是大相径庭,是地地道道的上海货。而“清口”区别于粗口、荤口,和过去上海滑稽戏中的庸俗搞笑划清了界限,凸显了它的相对“高雅”。周立波更是把自己和郭德纲用咖啡和大蒜作比,炫耀自己的表演形式可登大雅之堂,是很“洋气”的,和土老帽们南辕北辙。这个定位一举两得,而且符合定位理论中的独特性原则,周立波在一个成熟的文艺产品─上海滑稽戏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一个新的产品门类,也就是独一无二的“海派清口”,而他周立波正是这个门类的祖师爷。

  与这个定位相适应的,是“海派清口”的受众群,也就是目标市场。他们是经历过全部或部分改革开放30年、有点文化或自以为有文化、以上海话为母语、中等收入及以上、“懂经”的上海人,以及渴望融入上海文化、正在努力学习上海话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上海人”。周立波的演出使用上海话,决定了上述目标市场,周立波的演出偶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因为有些话题很难用上海话表述),也决定了上述目标市场;周立波的演出以上海为题材,以改革开放30年上海的变化为题材,以上海的现状为题材,更决定了上述目标市场。而这个目标市场足够大,而且足够有利可图,因为他们不是很在乎较高的票价。

  ■ 产品

  对于上海滑稽戏演员来说,说学逗唱是基本功,而天赋出众的周立波正是个中翘楚。他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他能把各种人物模仿得惟妙惟肖;他能把包袱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他还有一副好嗓子。他反应极快,常能在一瞬间以最出人意料的方式爆出惊人之语,是一位喜剧天才。

  更重要的,他和普通的曲艺演员有所不同的是,他对于社会生活的脉络异常敏锐,具有极强的新闻敏感,因此他的“海派清口”撷取当下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或辛辣地讽刺,或顽皮地调侃,从奥巴马到萨科齐,从丰田召回门到谷歌退出中国,无不涉及。这不仅得益于他经商、出国等社会经历,也和他每天的海量阅读密不可分。

  “海派清口”演出至今,周立波选取的三个主题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第一个主题是“笑侃30年之衣食住行”。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体现在生活细节里,周立波把它们提炼、抽象,适度地夸张,以抖包袱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观众在会心微笑乃至捧腹大笑之余,能唤起一些回忆,甚至进行一些思考。这就使他的“海派清口”有了一般曲艺节目所没有的深度,而他自诩的文化品格也不至于完全落空。 第二个主题是“笑侃大上海”。上海自开埠以来,从冒险家的乐园变成社会主义工业重镇,一直到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历经沧桑巨变,周立波能见微知著,用漫画的方式把上海人和这座城市的性格进行管中窥豹,确实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庸俗营销案例篇三

  第三个主题是“我为财狂”。在当代社会,投资理财成为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大多有切肤之痛,因此周立波的嬉笑怒骂特别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无论是善意的揶揄,还是无奈的黑色幽默,人们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股市里的悲欢用笑的方式再一次体验,个中滋味恐怕不是一个“笑”字所能概括的。因此,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触摸到了喜剧的灵魂,也就是超越了悲剧之后的人类理智,甚至是上帝的理智。看看周立波的这句经典俏皮话吧─“做股票要做到涨跌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盈亏随意,任由天外云卷云舒。但如果你做股票能做到这种境界,你基本上已经不是人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在它灵光闪现的时候,甚至达到了哲学层面。

  定价

  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在常人看来,“海派清口”的演出成本是很低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周立波的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其中包括演出策划人─京剧名家关栋天,上海文广演艺中心,以及周立波的经纪团队。尽管如此,“海派清口”的定价并不是成本导向的。根据服务营销的价格三脚凳理论,影响服务营销定价的有企业成本、竞争者价格和客户感知价值。“海派清口”的定价显然着眼于客户感知价值。因为“海派清口”的目标市场是中等以上收入的人士,其感知价值偏重于“我在服务中能得到的东西”,其定价为180元、280元、380元就显得很值,甚至有些超值,大有炒作的空间。两张票最高时被炒高到1300元,很多被周立波奚落的“打桩模子”(黄牛)因此把“波波”看作财神。这些炒作反过来也提升了“海派清口”的品牌力。

  渠道

  从2006年到2009年,“海派清口”坚持只在场地有限的传统戏院里演出。这是被周立波尊为“大哥”的关栋天定下的规矩。当时,关栋天约法三章:“其一,„海派清口‟永远不上电视;其二,回归舞台,很多节目来找你,只做周播不做日播,因为日播节目会透支你的能力;其三,不要轻易去接商业演出。”

  周立波成名后,各种媒体曝光和商业演出的诱惑接踵而来。关栋天担当起了“把关人”的角色。他的办法很简单,大幅提高周立波商业演出的出场费,让大部分商家知难而退。据说其商业演出的身价曾高达20分钟30万元的天价,这还是在他有档期的前提下。显然,关栋天深谙“饥饿营销”的真谛。

  关栋天“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海派清口”的可持续发展。在合适的地点提供合适的服务,提供服务的量恰到好处,同时适合于其他服务产品。

  更重要的是,“海派清口”不能离开上海。除了演出完全用上海方言以外,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周立波的表演中有很多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上海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恐怕只有上海人才能看懂。“咖啡和大蒜”不是孰高孰下,而是指出了受众的巨大文化差异。用周立波自己的话说,他的“海派清口”从南到北是第一名,从北到南是最后一名。因此,“海派清口”的营销渠道局限于上海是一个十分理性的选择。

  传播

  周立波和关栋天都是浸淫演艺圈多年的“老江湖”,深谙圈中宣传之道,常常四两拨千斤,以很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宣传效果。“海派清口”的传播方式有口碑营销、媒体公关等,更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本人的形象。

  2006年周立波重新上路依靠的是10年前的老观众,而接下来的逐步走红则是依靠观众向亲戚朋友介绍,周立波的名气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上海的空气中似乎到处飘浮着嗡嗡嗡的“海派清口”、“蜂鸣”声,这是“海派清口”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不用“波波”劳神了,因为第一个阶段的口碑营销已经为媒体设定好了议题─媒体都像李逵一样,“只顾向人多的地方杀去”。到处都有人为他造势:SMG(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的主持人们一下子成了他的老朋友,崔永元、陈鲁豫等人成了他的新朋友。要问2009年最火的人是谁,除了小沈阳,就是“波波”了。

  鲁迅在和施蛰存等人的论战中,把对方称为“洋场恶少”,其特征是“才子加流氓”。与之神似的是“小开”(老上海的“富二代”)与“打桩模子”的混合物,这就是周立波的个人形象。而这个形象,尽管有点招人怨恨,但同时也因为它的“喜感”、“门槛精”(小奸小坏)、“懂经”(精明、世故加时尚),而赢得了很多上海人的喜爱,尤其是太太小姐们的喜爱。说得不客气一点,上海人在“波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有些沾沾自喜─“原来我们上海人都是这样子有„腔调‟的。”这样的个人品牌形象是极其独特的,具有高度的识别性,是绝对“海派”的。难怪学者们要把周立波和上海文化、上海方言捆在一起,认为他是后两者的最佳代言人。 周立波还善于通过名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明白这样的道理,和名人放在一起,不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只能让他更出名。所以他的采访名单上有姚明、王石、韩寒、李宇春等各行各业的大腕。而更典型的例子则是他对郭德纲无伤大雅的评价。由于两者的受众完全不同,不存在竞争关系。公众对两人的争议越大,两人的品牌知名度和媒体曝光度就越高,对此郭德纲心领神会,多次在相声表演中含蓄地予以回应。两位品牌运作高手通过默契取得了“双赢”。周立波还利用高雅艺术为自己造势。他和中国爱乐乐团以及指挥余隆一起推出的“诙解交响乐”,表面上看是交响乐走下神坛,为中国爱乐乐团开拓市场,实际上却是周立波试水全国市场的前站演出。通过这次附庸风雅的首都首秀,周立波的人气在全国范围内急剧飙升,一跃成为全国一线明星。

  社会营销

  周立波成名后,两位精于炒作的上海学术明星余秋雨和钱文忠如获至宝,前者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称周立波为“一百年出一个”;后者则利用各种传媒大声疾呼:海派文化代言人已经找到,上海文化将借此契机“南风压倒北风”,成为中国城市文化的翘楚。周立波的个人品牌和城市营销成为一种共生的文化现象。为了坐实这个代言人的角色,周立波也识趣,经常为上海市公共机关做公益广告,无论是环保还是防诈骗,都少不了他油光可鉴的分头。周立波表现出了很强的社会营销意识。

  重新定位

  周立波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栋天最关心的。而急于把名气变成真金白银的周立波对此并不认同,于是两人由于种种分歧而分道扬镳。单飞后的周立波立刻改弦易辙,抛弃了关栋天定下的规矩。他开始频繁地在媒体上大肆曝光,尤其是2010年春节,周立波首次在东方卫视和凤凰卫视推出了“壹周立波秀”,并且连续7天用普通话向全国播出。到了4月份,第二轮“壹周立波秀”又出炉了,而且地方卫视也开始购买它的播出权。周立波的演出剧场也

  从美琪大戏院变成了座位更多的上海体操中心,票价则变成了从180元到580元。周立波还为三得利啤酒等企业做代言。显然,周立波的定位已经从只说上海话、只在舞台上演出的上海明星变成了以说普通话为主、主要在电视媒体上演出的全国明星。诚然,这次重新定位为周立波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会不会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呢?看来前景并不乐观。过度的曝光会让观众厌倦这位笑星,更堪忧的是节目内容的枯竭,周立波最近的表现已经有了江郎才尽的意思。而离开了上海话和上海文化的周立波,是否也会像离开大地的安泰一样,变得不堪一击呢?

  周立波没有学过营销,但他做过生意。以他的精明和历练,他的一系列举措无意中暗合服务营销理论。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依然火爆,周立波的辉煌仍在继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位大明星会昙花一现。看一眼《看天下》杂志的封面就知道了:四位酷哥的脸被排在一起—张艺谋、李宇春、韩寒,还有周立波。

337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