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市场营销 > 市场调查 > 婚庆市场分析

婚庆市场分析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婚庆市场分析

  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市场调查有所变化,作为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市场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婚庆市场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目前中国婚庆市场分析:

  一、婚庆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蕴藏着巨大商机

  来自民政部的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将近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2009年为1000余万对),全国每年因结婚产生的消费总额已达近5000亿元。巨大的消费额不但催生了影楼、婚宴、婚庆用品、婚庆服饰等行业,许多配套行业如摄影摄像器材、美容美发、珠宝首饰、家居用品、餐饮,甚至装饰材料、汽车、房产、银行贷款、保险理财等也相继进军这一领域。字1990年我国第一家婚庆公司成立以来,国内的婚庆业现已逐渐形成一个大市场。调查结果显示,62.9%的人认为结婚需要举办婚礼。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婚庆市场最为红火,仅北京的婚介机构和婚庆公司就达1000多家,为全国之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在消费观念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基础上,已经朝精神需求方面发展,而在一些发达的城市,这种消费观念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而促销了象旅游、婚庆这些行业的火暴。但是作为朝阳产业的婚庆行业,但是这个新兴的行业市场虽大,但却仍未形成产业链,更谈不上规模经营和品牌服务,在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方面却存在很多的信任危机。美容、美发、影楼、酒楼、花卉市场和旅行社基本上都分散经营,从事婚庆业的公司、门店,也都规模不大,服务标准、收费标准参差不齐。同时,婚庆服务品牌开发之后,“传统”项目多,服务面窄,仅限于彩车、司仪、宴会、旅游等几部分,难以满足当代青年追求的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服务。

  只有把婚庆当作一个产业来开发,婚庆市场就会越办越火。给婚庆公司评定星级,按规格定价位。规范了婚庆市场,激励婚庆公司提高自身素质,使新人们在举办婚礼时不再遇到那么多的麻烦。具有信誉的婚庆用品主题商场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二、中国结婚产业的发展与特性

  (一)什么是结婚产业?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清楚什么是“结婚产业”?通俗地讲,“结婚产业”又叫新婚消费产业,是为处于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新婚阶段(包括婚前准备、婚礼庆典、婚后蜜月等时期)的新婚人群提供系列产品和全面服务的各种行业的集合,是传统意义上仅注重婚庆典礼的婚庆行业的延伸与扩充。

  (二)结婚产业的特征:

  1、结婚产业是一个涉及行业面广的产品、服务综合性产业;

  2、结婚产业是一个消费高峰期非常集中、非理性消费且消费额高的产业;

  3、结婚产业是一个追赶潮流、彰显个性的时尚产业;

  4、结婚产业是一个充满幸福和快乐的新兴产业;

  (三)我国社会观念变迁对结婚消费的影响:

  1、中国传统大家庭观念逐渐淡化,现在新婚男女对结婚消费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2、婚姻质量、生活幸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结婚消费则是体现婚姻质量的标志;

  3、婚姻被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结婚消费则被当成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时刻;

  4、高档次、时尚的结婚消费将引领潮流,人们对结婚越来越注重高质量和个性化;

  (四)我国结婚产业的现状:

  1、我国结婚产业是一个充满巨大商机,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

  2、我国城镇居民新婚消费的消费量巨大,农村也大幅度上升;

  3、我国的新婚消费集中在节假日,传统观念对结婚择日仍有影响;

  4、我国的结婚产业主体企业规模小但数目增长快;

  (五)国际结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结婚年龄愈来愈大,结婚人数稳中有降;

  2、新婚消费蛋糕一直在增大;

  3、拥有发展成熟相关行业协会;

  4、具有系统的职业取向序列;

  (六)什么是结婚产业链?有何特点?

  1、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新人消费需求为导向,所有企业部分或完全围绕新婚消费主题,以产品、服务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网链;

  2、它属于以产品与服务结合的需求拉动型产业链,而且有多种产品与服务。结婚产业的核心活动是新建家庭,其产业链主要是围绕着婚前准备、婚礼庆典及婚后蜜月三个不同阶段形成;

  (七)我国结婚产业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

  1、产业链逐步形成:我国结婚产业在婚礼服务、婚纱摄影、婚纱礼服生产、婚宴服务四大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下,76个关联行业相互连接,逐步形成了以结婚消费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行业集群。

  2、市场供给总量有所扩大:依据中国婚博会对相关行业专家的调研,全国婚纱影楼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影楼婚纱销量每年至少以20%的速度递增;北京2004年到2005年11月份有276家婚礼服务公司注册,2006年至少翻番。

  3、企业规模较小:中国结婚产业的主要行业企业的规模较小,但从从业平均人数来看,全国各城市的婚庆企业的平均从业人员均很少,婚礼策划企业平均每家从业人员10人左右,婚纱摄影企业平均每家40-60人。尽管婚纱礼服生产企业具有大中型企业,但除中国潮州、厦门等大型生产基地外,手工定制和家庭作坊式的小型企业还是占大多数。

  4、企业区域性强:区域分布上,结婚产业各行业的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区域性很强,很少出现跨地区经营的大型连锁企业。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相对发达城市,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及发达的大中城市,在小城市的分布较少。

  5、地域性的行业品牌正在形成:由于结婚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除原来相关行业的迁移品牌外,真正全国性结婚产业品牌各地尚未形成,但一批在当地市场份额大、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领先企业,正在逐渐形成行业品牌,优势企业主导的行业整合将提升市场集中度和行业整体盈利水平。

  (八)如何提高结婚产业价值链的效用?

  1、提供丰富的新婚消费产品和服务;

  2、创立新婚消费的知名品牌;

  3、合纵连横、行业内与企业间“强强联合”、“资源整合”;

  (九)结婚产业商业模式:

  1、产品服务型商业模式(独立的婚庆产品生产销售商、婚庆服务提供商);

  2、品牌型商业模式(品牌连锁, 网络营销);

  3、整合型商业模式(婚博会,结婚展,时尚婚庆产业展,摄影购物广场,婚庆广场);

  (十)目前我国结婚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品服务同质化,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2、前景看好但混乱无序,产业服务不规范;

  3、各类公司良莠不齐,“红色投诉”居高不下;

  4、行业标准欠缺,行业管理力不从心;

  5、高端新婚消费市场不成熟,缺乏为高收入新婚人群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

  6、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业资源亟待整合;

  7、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各种职业培训不够发达;

  8、缺乏符合产业发展的企业营销模式;

  (十一)“新人”对举办婚礼的趋势:

  1、62.9%的新人表示要举行婚庆;

  2、婚庆之时,新人们花钱如流水;

  3、婚庆的档次也有较大提升,婚车档次一溜排的宝马、凯迪拉克等高档婚车在大街上也能看见;

  4、新娘婚纱从以往租用型,变成了挑新款买回家;

  5、婚礼现场的灯光、音乐、司仪等标准也节节攀升;

  6、对婚宴气氛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7、对办喜庆婚典的最大体会是三个字:太烦太累了,联系车辆、定制鲜花,购买结婚时的必备用品,整天上市场,忙得个个累黄了脸;

  8、“要是有专业的婚庆公司帮我们操办,那多好啊”,新人的心愿;

  9、婚车迟到、司仪迟到、化妆师迟到,这是最让新人着急的事情;

  10、婚庆市场价格不规范,以次充好、混水摸鱼,用模拟机冒充高档数码机摄像等等;

  11、目前的婚典,都大同小义,不外乎拍婚纱照、办酒席、去旅游“三部曲”;

  12、现代人的婚礼正由“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新郎新娘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层面,更加追求时尚、健康、文明;

  13、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里,婚礼出现了新的变化,婚礼的形式、内容、地点变得多样化、个性化;

  14、婚礼越来越注重新人跟亲人、朋友之间情感的交流沟通;

  15、婚庆从“攀比风”、“炫耀风”到流行“婚事应该从简”的观念,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转换成在经济承担能力之内的婚庆行为,得到认可;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出生率是稳中有降。1970年我们国家提倡计划生育,80年提倡独生子女政策,但是由于50年代出生率加大,所以在80年结婚率在大幅度上升。但是87年以后在持续下降。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女的25岁结婚。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带动趋势。大家看看这是1985年到2005年内地结婚人数趋势,大家可以看到在逐渐下降。95年的结婚登记人数为811万人。以后我们国家会稳定在800万人/年新婚人数。我国的主要城市调查,每年的新婚人数在下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结婚消费的项目在不断的增加,消费幅度在大幅度上升。因为根据北京的统计数据,光是婚庆消费就上升了30%多。消费观念从婚宴到现在的有房有车有存款,现在的首饰可以看一下,这是必须消费的。在农村家庭影院,移动电话等等也是现在结婚必备的。

  中国婚庆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一、中国新婚消费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素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现代社会时尚追求,中国婚庆文化走向更个性化和时尚化,这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又一流行趋势。

  1、新婚消费需求现状

  全国结婚产业调查统计中心2011年3月发布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最近5年来平均每年全国有811.36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其中仅城镇新人在婚礼上的消费就达4183亿元人民币。目前全国每年结婚新人近1000万对,仅北京市2011年就有17万对新人注册结婚。新婚人群愿意把积蓄的31%用于婚庆有关的消费。由于受2010年盲年观念影响,2010年结婚数量下降,2011年受“07猪宝宝”观念影响,结婚数量大幅增加至946万对,增幅为14.8%,其中北京从05年的9.7万对增长到17.1万对,上海从10.5万对15.8万对。

  在新婚消费方面,88.4%的新人需要拍摄婚纱照;49.14%的新人计划请婚庆公司为他们举办婚礼;78.74%的新人准备到酒楼举办婚宴;36.83%的新人要为新娘购买婚纱;67.66%的新人安排蜜月旅游。在结婚人群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目前婚庆消费总额还在不断增长。婚庆这一朝阳产业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婚庆消费总额的不断增长,为从事婚庆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2、新婚消费结构

  统计显示,全国每对新人消费结构为:影楼婚纱照3526元,结婚珠宝首饰5659元,婚纱礼服2013元,婚庆礼仪7464元,喜宴水平(不含酒水)1030元/桌,新居装修5.6289万元,蜜月旅游9304元,家用电器16533元,家具17263元;则这些新婚消费已达138646元。数据加权统计表明,如果不算购买新居和家用轿车的话,我国城镇居民的新婚消费主要是新居装修(44.75%)、新居用品(含电器和家具,26.86%)及婚庆宴请(12.89%),占总消费的84.50%,其中新居装修和新居用品属于长期受益性消费。其它消费项目中,蜜月旅游、珠宝首饰、婚礼庆典、婚纱摄影、婚纱礼服等真正结婚消费不足15.5%,仅1.9480万元,与国外消费的比例仍属较小,增长空间较大,而且其中珠宝首饰仍可属于保值性投入。在结婚消费项目选择上,2011-2012年新人对仅结婚才需要的主要服务和产品选择中,其首选为婚纱摄影(85.6%的新人需要拍摄婚纱照);其次为婚宴服务(78.74%的新人准备到酒楼举办婚宴);然后依次为婚礼服务、蜜月旅游和购买婚纱,即56.2%的新人计划请婚庆公司为他们举办婚礼;46.4%的新人将安排蜜月旅游;36.6%的新人要为新娘购买婚纱

  3、区域经济水平及其结婚消费差异分析

  从2011-2012年中国行政大区结婚消费差异来看,基本上是华北和华东地区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如华北地区在婚纱摄影、婚礼服务、珠宝首饰、蜜月旅游和新居价位方面具首位;华东则在婚宴服务、新居装修和新居家电方面具有优势。

  在一项对婚礼费用的调查中发现,在城市举办婚礼的平均费用为62620元,这里不包含新婚房屋装修、家电家具购买等,在新婚时,对房屋新居装修的费用平均为56998元,购买家用电器平均16680元,家具为17494元。而农村的则在16100元。有88.4%的新人认为结婚时要拍婚纱照,78.7%认为要在酒楼举行宴席。

  4、结婚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尽管全国许多机构都先后对结婚消费进行过调查,但缺乏全国性的连续调查和报道。为此,这方面的数据零星、不系统。我们力求从宏观上加以描述。

  (1)结婚消费项目增加,62.9%的新人表示要举行婚庆,婚庆的档次也有较大提升,婚礼现场的灯光、音乐、司仪等标准也节节攀升婚车档次一溜排的宝马、凯迪拉克等高档婚车在大街上也能看见;对婚宴气氛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2)结婚消费范围不断扩大 ,新娘婚纱从以往租用型,变成了挑新款买回家,婚礼现场的灯光、音乐、司仪等标准也节节攀升。

  (3)现代人的婚礼正由“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新郎新娘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层面,更加追求时尚、健康、文明,个性化、时尚化越来越强化。

  (4)结婚年龄愈来愈大,结婚人数将逐渐下降,在2013年迎来一个新高峰;婚纱照整体市场规模略有扩大,但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婚夫妇数量上的增加。

  (5)我国的新婚消费集中在节假日 ,传统观念对结婚择日仍有影响。

  (6)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里,婚礼出现了新的变化 ,婚礼的形式、内容、地点变得多样化、个性化。

  (7)婚庆从“攀比风”、“炫耀风”到流行“婚事应该从简”的观念,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转换成在经济承担能力之内的婚庆行为,得到认可。

  二、我国婚庆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1、婚庆产业及婚庆产业链定义

  婚庆产业,又叫婚庆消费产业,是为处于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新婚阶段(包括婚前准备、婚礼庆典、婚后蜜月等时期)的新婚人群提供系列产品和全面服务的各种行业的集合,是传统意义上仅注重婚庆典礼的婚庆行业的延伸与扩充。

  ●婚庆产业链属于以产品与服务结合的需求拉动型产业链,而且有多种产品与服务。婚庆产业的核心活动是新建家庭,其产业链主要是围绕着婚前准备、婚礼庆典及婚后蜜月三个不同阶段形成

  ●婚庆产业链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新人消费需求为导向,所有企业部分或完全围绕新婚消费主题,以产品、服务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网链

  2、婚庆产业市场容量

  根据国家民政局的统计数据,全国2011年因婚礼当日而产生的消费接近3000亿元,预计到2013年将上升到5000亿元。婚庆市场是一个有着巨大商机的市场,涉及到相关的几十大类品种的产品,如服装、摄影器材、餐饮、旅游、珠宝、礼品、服务等等,婚庆市场前景乐观。

  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生育高峰期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群将于2012至2012年左右进入婚龄。预计婚庆消费额有望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毫无疑问,婚庆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增长点!中国的婚庆产业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高峰期!不少商家已经觊觎婚宴市场这一蛋糕了。

  3、婚庆产业结构

  婚庆产业正逐渐成长为一个新的朝阳产业,婚庆消费市场的婚纱礼服、婚纱摄影、婚礼服务、婚宴、珠宝首饰等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并与新婚消费的其他行业如家电、家具、床上用品、室内装修、房地产、汽车、银行保险等40多个关联行业,逐步形成令人瞩目的婚庆产业链,充满了巨大潜在商机。在婚庆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品牌服务和规模经营,婚庆的高层次服务也在增多,整个行业都在为满足当代青年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追求浪漫服务的需求而努力,婚庆产业大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1)婚礼服务

  婚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全国已到了火爆的程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婚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广州在5年前只有30家婚庆服务公司,现在已经超过了100家。婚礼服务行业分工细化,服务范围扩大并日益丰富,已经包括了婚礼咨询、婚礼策划、婚礼化妆、MV设计拍摄、婚车出租等方面,从简单的服务进入全面提升阶段,向文化层次发展,注重服务和多样性、个性化。不过,目前婚礼服务行业尚无标准,缺少行业规范行为,行业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只有上海、河南和无锡成立了婚庆协会,其余地区婚庆行业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正是因为素质不高、缺少创新,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大范围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

  2011年北京市场现在注册的婚庆公司有276家,而有执照并且能够提供婚庆服务的机构大约可以达到60家左右,但实际上能保证长期正规经营的婚庆服务机构只有约30家,这其中真正有品牌、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大型婚庆服务机构仅有10家左右。多数经营婚庆业务的公司还处在“小打小闹”阶段。加上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行业标准,造成了婚庆市场问题不少。

  (2)婚纱摄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婚纱摄影也越来越得到广大青年的普遍关注和热忱参与。据2010年民政部相关资料统计,中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仅城镇新人在婚礼上的消费就达4183亿元人民币,其中婚纱摄影在整个婚庆支出的比例约为15%。

  全国结婚产业调查中心2011年3月发布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约有45万家婚纱影楼、摄影公司、图片社和摄影工作室,相关行业的人员近500万,中国婚纱摄影业已成为当今最具前景的产业之一,且竞争与机遇同在在婚庆消费中,婚纱摄影是婚庆经济的亮点之一。与婚宴、喜糖等婚庆项目相比,婚纱摄影的利润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利润率大约在30%-40%。2012年10月19日,据商务部披露的最新统计,2011年全国大型婚纱摄影企业的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中型企业为800-2000万元,有的特大型企业年营业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全国目前各类人像摄影企业已达45万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年营业额900多亿元。目前婚纱摄影市场的特点如下:

  A.婚纱照整体市场规模略有扩大,但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婚夫妇数量上的增加。

  B.城乡的拍照率和拍照花费差距较大。价格原因在城市已经不是新婚夫妇拒绝婚纱照的主要原因;郊区和农村新婚夫妇不拍婚纱照的原因除了价格因素外,还因为本地婚纱照的质量较差;

  C.影楼的知名度也是新婚夫妇选择影楼比较看重的因素;

  D.中小城市的影楼经营还不太规范,自己拥有冲印车间的影楼还不多。用于促销方面的措施和费用也比较少

  (3)婚纱影楼发展

  1979年以前国内仅有几家比较专业的婚纱影楼,如文苑,王开,上海照相馆,武汉王宫。婚纱影楼真正起步是在1990、1991年,婚纱摄影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兴起。到1994年,中国的婚纱影楼发展高潮到来。婚纱影楼在南方大部分地区是从1994年开始发展,沿海及大型城市要稍微早些,其中主要以台湾影楼发展较好、较快,并且赚了很多钱,导致很多懂影楼和不懂影楼的台商也蜂拥而至,此时内地的照相馆也看到了影楼行业的丰厚回报,纷纷大斥资金组建婚纱影楼,虽然当时影楼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都不是很好,但是由于当时影楼少,竞争小,所以内地影楼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逐渐的成长起来。并在2000年基本上成熟起来,管理和服务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本地树立起一定的品牌,形成一定的市场,此时利润最为丰厚。由于市场不稳定,不成熟,所以好景不长,2000年以后,许多投资者由于没有非常准确的市场定位及后期市场预判,对自身综合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行业利润的过高评估,造成了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行业恶性膨胀,消费者严重分流的混乱局面,行业市场这种表象繁荣及激烈的表象竞争,又使许多投资者及不同类型的商家,盲目的加入了这场纷繁乱战,各种违规操作,暗箱操作比比皆是,许多影楼也在这场乱战中流失着诚信。2008年底,市场开始出现整合的迹象,2009年进入激烈的整合和被整合的争夺之中,行业人士预判,南方将在5年之内完成初步整合,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稳定时期。

  (4)婚纱礼服

  在90年代以前,婚纱礼服价格高昂,婚纱消费基本上都以租借为主,近年来随着婚纱售价的下调以及对婚纱卫生和个性化的要求,引发了买婚纱的热潮,婚纱礼服的消费量猛增。目前,婚纱“以买代租”的消费时尚已经为多数新婚人群所接受。在很多新婚人群中,租用婚纱的价格为人民币180元/次~600元/次(视婚纱的新旧程度而定),高档的就要上千元,其实买一件新婚纱的费用也不过如此,而且对新人来说还有永久的纪念价值,因此大部分消费者都倾向于购买婚纱礼服。旧婚纱的消毒处理无法保证,许多新人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也选择了“以买代租”的消费模式。

  世界80%以上的婚纱品牌都是在中国国内加工贴牌的,由于事前签有协议,这些婚纱是不会在国内销售的。目前中国婚纱礼服业中,具有一定规模、档次和效益的婚纱礼服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潮州、中山、深圳、广州、江苏苏州、福建厦门和泉州等地,他们主要从事贸易加工。现在中国的婚纱批发市场已形成广州、苏州两大集散地,国内从事婚纱礼服生产销售的经营体超过1500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曾经名噪东南亚的广州婚纱一条街,近年受苏州婚纱街冲击,影响式微。目前,国内的婚纱仿冒品过多、质量普遍较差,而品牌货又太贵,这些因素给中国的婚纱消费者带来了困惑。

  (5)婚宴服务

  近年来,结婚的高峰年引发了婚宴市场的火暴。根据各大城市的报纸报道统计,从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饭店的全年婚宴就大多提前排满。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五一”“十一”两个大的婚宴市场消费旺季。婚宴利润相对比较高,即使酒店免费提供一系列新人蜜月套房、喜庆蛋糕、鲜花等优惠,婚宴的利润率也达30%~40%,大部分酒店50%以上的利润来自承办婚宴。与此同时,婚宴的档次也明显提升,这两年喜宴投资花费有明显上涨之势,据酒店业内人士介绍,婚宴消费30桌以下已是少数,大部分在50-80桌之间,有的则超过百桌。

  4、婚庆产业的商业模式

  新兴的婚庆产业就是传统意义上仅注重婚庆典礼的婚庆行业的延伸与扩充。它不仅是一个涉及行业面广的服务综合性产业,而且是一个消费高峰期非常集中、非理性消费且消费额高的产业。目前,婚庆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产品服务型商业模式,如独立的婚庆产品生产销售商、婚庆服务提供商等;一类是品牌型商业模式,如品牌连锁、网络营销;还有一类是整合型商业模式,如婚博会、结婚展等。

  ●产品服务型商业模式(独立的婚庆产品生产销售商、婚庆服务提供商)

  ●品牌型商业模式(品牌连锁,网络营销)

  ●整合型商业模式(婚博会,结婚展,时尚婚庆产业展,摄影购物广场,婚庆广场)

965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