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创业之路 > 陶华碧老干妈创业历程

陶华碧老干妈创业历程

时间: 晓铧971 分享

陶华碧老干妈创业历程

  陶华碧,女,汉族,1947年出生,籍贯贵州省湄潭县,老干妈麻辣酱创始人。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一些陶华碧老干妈创业历程,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陶华碧老干妈创业历程

  陶华碧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时,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结果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转身就走。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

  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而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关上店门,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他们的生意都非常好。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佐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

  第二天,她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1996年7月,她租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办厂之初的产量虽然很低,可当地的凉粉店还是消化不了,陶华碧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单位食堂进行试销。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很快就脱销了。

  1997年6月,“老干妈麻辣酱”经过市场的检验,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

  老干妈陶碧华的故事:以情经商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增加到200多人。此时,对于陶华碧来说,最大的难题并不是生产方面,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压力。虽然没有文化,但陶华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一个人,感动一群人;关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动整个集体。果然,这种亲情化的“感情投资”,使陶华碧和“老干妈”公司的凝聚力一直只增不减。在员工的心目中,陶华碧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可敬;在公司里,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叫她“老干妈”。

  到2000年末,只用了3年半的时间,“老干妈”公司就迅速壮大,发展到1200人,产值近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4315万元。如今,“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达13亿,每年纳税1.8亿,名列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的第5名。

  老干妈陶碧华的故事:坚持不懈的韧性

  豆豉辣椒的销售刚刚起步时,玻璃厂觉得老干妈的玻璃瓶要货量少,不太愿意接这单生意,陶华碧急了,她质问玻璃厂老板:“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如下协议: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余免谈。陶华碧满意而归。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就是当初这份“协议”,日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倒闭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发展壮大的唯一原因。

  “老干妈”的生产规模爆炸式膨胀后,合作企业中不乏重庆、郑州等地的大型企业,贵阳二玻与这些企业相比,并无成本和质量优势,但陶华碧从来没有削减过贵阳二玻的供货份额。

  现在“老干妈”60%产品的玻璃瓶都由贵阳第二玻璃厂生产,二玻的4条生产线,有3条都是为“老干妈”24小时开动。

  老干妈陶碧华的故事:虽目不识丁却有超常敏锐力

  陶华碧虽然不识字,但她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全不懂,“老干妈”也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她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自己心算财务进出的总账,立刻就能知道数字是不是有问题。

  她没有文化,就一心研究技术。卖米豆腐时,她做的米豆腐可以下锅炒,做辣椒调味品,总是比别人的产品口味独特,比别人的香。

  由于“香”,由于“香辣结合”,老干妈的产品已经覆盖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南非、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举改变了辣椒产品局限于嗜辣地区的传统。在产品开发方面,陶华碧依然是公司的“技术总监”,她不喝茶,不喝饮料,是为了保持灵敏的味觉和嗅觉。

  老干妈陶碧华的故事:诚信做人,诚实做生意

  “做生意要诚信”,这几乎谁都知道。但事实上,很多人还是做不到。陶华碧以前没提听过文绉绉“诚信”,但她以一个农民的朴实本质,做到了诚信也做大了生意。老干妈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声。刚刚开始卖豆豉辣椒时,她就用上了天平秤。

  2001年,有一家玻璃制品厂给“老干妈”公司提供了800件(每件32瓶)包装瓶。不料,使用这批包装瓶产品封口不严,漏油。一些对手企业马上利用这事攻击“老干妈”。一些管理人员建议:“可能只是个别瓶子封口不严,把货追回重新封口就行了,不然损失太大。”陶华碧却果断决定追回后全部当众销毁。自从创办公司后,老干妈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着100%。

  老干妈企业最被人称道的地方就是纳税,很多企业抱怨税太重。您为什么每次主动纳税?陶华碧说:早交晚交都要交,从来不拖欠国家一分一厘,这才是做企业,也是我们的能力,你拖欠或者偷漏人家是很不好的。我们没有国债,不欠国家税收,也没有贷款,干干净净,一身清白,该赚的钱我就赚,不干净的钱我不要。

  关于上市,陶碧华说,我坚决不上市,一上市,就可能倾家荡产。上市那是欺骗人家的钱,有钱你就拿,把钱圈了,喊他来入股,到时候把钱吸走了,我来还债,我才不干呢。

  目不识丁的陶碧华白手起家成功创业的励志故事启示,创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亿万富翁无非有这些构成要素:家传祖业,比如洛克菲勒;科技先锋,比如比尔·盖茨;资本高手,比如丁磊……还有那一大批通过房地产、保健品等“时代机会”发起来的企业家。说到底,靠的都是些大机会、大知识、大实力。陶碧华创业成功,靠的则是对机会的敏感,自身过硬的技术,诚信做生意以及在企业管理上的凝聚人心。

  陶华碧的人物特性

  没有吃不了的苦

  陶华碧是从卖米豆腐开始自己的“经商”生涯的。每天,陶华碧背着装满米豆腐的背篼,从家里坐车到龙洞堡,由于背篼占地方,中巴车经常不愿意让她上车。上车下车时,陶华碧还得请人家帮忙把背篼背上肩。晚上,陶华碧在家里做米豆腐,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她的双手一到春天,还会脱皮。在她办起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辣椒调味品后,陶华碧仍然保持着不怕吃苦的本色。捣辣椒溅起飞沫让人眼泪直流,工人们害怕。陶华碧亲自操刀,说“把辣椒当苹果切,就不辣眼睛了”。产品生产出来,陶华碧亲自背着,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她没有什么个人爱好,生活简朴,全部心思都在公司的发展上,晚上在厂里睡。

  没文化但是有技术

  豆豉辣椒的销售刚刚起步时,玻璃厂觉得老干妈的玻璃瓶要货量少,不太愿意接这单生意,陶华碧急了,她质问玻璃厂老板:“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她没有文化,就一心研究技术。卖米豆腐时,她做的米豆腐可以下锅炒,做辣椒调味品,总是比别人的产品口味独特,比别人的香。由于“香”,由于“香辣结合”,老干妈的产品已经覆盖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南非、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举改变了辣椒产品局限于嗜辣地区的传统。在产品开发方面,陶华碧依然是公司的“技术总监”,她不喝茶,不喝饮料,是为了保持灵敏的味觉和嗅觉。

  做老板,首先要会做人

  老干妈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声。刚刚开始卖豆豉辣椒时,她就用上了天平秤。2001年,有一家玻璃制品厂给“老干妈”公司提供了800件(每件32瓶)包装瓶。不料,使用这批包装瓶产品封口不严,漏油。一些对手企业马上利用这事攻击“老干妈”。一些管理人员建议:“可能只是个别瓶子封口不严,把货追回重新封口就行了,不然损失太大。”陶华碧却果断决定追回后全部当众销毁。自从创办公司后,老干妈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着100%。

  维护企业权益

  从1997年后,假冒“老干妈”的产品多达五六十种,造假地遍及贵州、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老干妈一度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公司派出了一批又一批打假人员。打假太忙,顾不上吃饭,她就买两个馒头,用自家的豆豉辣椒拌着吃。造假者四处隐藏,为了找到证据,半夜三更也要出去侦查。在所有的假冒者中,湖南华越食品公司生产的“老干妈”最为“理直气壮”。这是因为,他们有“合法”的注册商标。从1996年开始到1998年,老干妈多次向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商标注册申请。可是,均以“‘干妈’为普通的人称称谓,故老干妈用作商标缺乏显著特征”的理由被驳回,可是,尽管华越公司的产品出自老干妈之后,尽管除了瓶贴上陶华碧的头像被换成了“刘湘球”的老太太头像、生产商为唐蒙食品厂与华越公司外,其余装潢包装甚至老干妈公司专门请人题写的“老干妈”字样,均原封不动照搬正品“老干妈”的设计,却在1998年第一次申请商标注册就获得成功,而此后,贵州老干妈才“委屈”地也获得了注册商标。

  马拉松一样的诉讼一直持续到2001年3月2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于判决华越食品有限公司停止在风味豆豉产品上使用“老干妈”商品名称、停止使用与贵阳“老干妈”公司生产的“老干妈”风味豆豉瓶贴相近似的瓶贴、赔偿贵阳“老干妈”公司经济损失40万元、在一家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向贵阳“老干妈”公司致歉。终审判决两年多后,国家商标局于2003年5月21日裁定:“老干妈”首先由贵阳“老干妈”公司使用于其生产的风味食品,核准注册贵阳“老干妈”公司的“老干妈”商标,驳回华越公司注册“老干妈”商标的申请。撤销华越食品公司注册的“刘湘球老干妈及图”商标。该诉讼,却在经济界和法律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王蒙等六大作家诉世纪互联著作权案、北大方正“陷阱取证”案、奥林匹克五环标志案等被并称为北京高院知识产权十年经典案件。

  留在贵州

  陶华碧在经营实惠饭店时,有一次,时任南明区区长的蒋星恒得知她在经营中遇到困难,专程去“微服私访”。在饭店门口,蒋星恒对陶华碧说:“老干妈,你放心发展,有什么困难,我们帮助你。”陶华碧不知道来者是谁,还以为对方是个“菜农”,奇怪地反问:“你是帮我抬呢还是帮我扛哦。”在老干妈公司的发展历程中,贵州省各级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从贵州省领导的关心到贵阳市南明区领导亲自与公司人员奔赴打假第一线。在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老干妈公司已经成为继“贵州茅台”、“黄果树”、“贵州神奇”之后,贵州省又一张品牌。据统计,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在贵州省7个县建立了28万亩的无公害辣椒基地,形成了一条从田间延伸到全球市场的产业链。“老干妈”成名了,不断有其他省、市邀请她到外地办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陶华碧都拒绝了。她说:子子孙孙都要留在贵州发展,要在贵州做大做强,为贵州争光。

  陶华碧的科学化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陶华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员轮流派往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开放城市,让他们去考察市场,到一些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派出去的管理人员回来后,很快就使公司走上了科学化管理的道路。陶华碧办事风风火火、自信。有一次,一位香港客商来“老干妈”公司考察,他对陶华碧十分敬佩,拿出自己的名片想和她交换。而陶华碧微微一笑,说:“对不起,我不用名片。”那位客商感叹道:“您是我见过的唯一没有名片的董事长。”陶华碧自信地说,“老干妈麻辣酱”行销于中国各地,“老干妈”就是最好的名片。据2011年统计,“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达31亿元,3年间共缴税8亿,平均每年纳税2.6亿元,名列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的第5名。

  
看了“陶华碧老干妈创业历程”的人还看了:

1.真实的创业励志故事 老干妈的创业故事

2.老干妈陶华碧的创业故事

3.老干妈的创业故事

4.老干妈励志创业史

5.“老干妈”的传奇故事

272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