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创业之路 > 一个打工女的创业历程

一个打工女的创业历程

时间: 晓铧971 分享

一个打工女的创业历程

  我国青年创业原始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使得创业启动资金较少,进而使我国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创业资金缺乏这一首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解开一个打工女的创业历程,希望能帮到你。

  一个打工女的创业历程篇一

  3月18日,蓝思科技正式登陆创业板。自从上市那天起,一直到昨天收盘,蓝思科技的股价天天“一字”涨停。截至今天收盘,蓝思科技的股价已高达 94.48元,公司董事长周群飞手中所持的5.92亿股市值也迅速飙升至559.3亿元。超过550亿元的身家,将周群飞推上了中国内地女首富的宝座。按照2015胡润全球富豪榜的数据,之前内地女首富为碧桂园的杨惠妍,其身家约为400亿元。

  在成为中国内地女首富的同时,一批知名大佬富豪已悄然被周群飞超越。2015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阿里巴巴的老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今年3月的身家为430亿元,京东的刘强东、三一重工的梁稳根、恒大的许家印,身家均为410亿元,新希望的刘永好、万向集团的鲁冠球身家分别为380亿元和370亿元。周群飞已将上述大佬富豪一举超越。

  近日“男马云女群飞”的说法在朋友圈不胫而走。周群飞,这个中性的名字伴随着蓝思科技股价的持续增长已然成为中国女首富的代名词,而有关周群飞早年的传言也再次成为坊间热议的对象。面对此前网络上盛传的“小三上位”、“挖墙脚”等传言,周群飞在最近的一次媒体采访中进行了一一回应。周群飞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不认识我的人,听信谣言的人,我解释也没有用,也没有那个必要性。”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周群飞是个神秘的女富豪。确实,有关她的公开消息少之又少,若不是蓝思科技A股上市行将成为创业板“旗舰”,恐怕没有多少人会了解她和她那庞大的手机玻璃视窗的王国,更不会有人知道为了自己的事业她到底闯过了多少关、迈过了多少坎。想听她亲口说自己的故事真的很不容易,但当你真诚走近她时,会发现她比你多的,正是那份在坎坷路上坚持到底的勇气。

  父亲的言传身教

  命运多舛。

  周群飞5岁那年,母亲便离去了,而周父又是一个因意外事故造成视力衰弱、接近失明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湖南湘乡的农村里,周群飞所处的家庭可谓比贫寒更甚。用她自己的话说来就是:“吃完上一顿饭,下一顿饭要怎么计划、要吃什么,也得去筹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的农家女孩脑子里的“理财”观与生俱来。

  幸在父亲是个坚强而且充满智慧的男人。“他拜过八位师傅,这八位师傅将他带入了不同行业。”他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只能不停的学做各种各样的手艺活,赚钱来贴补家用。“他是一个残疾人,还要不停地学,何况我是一个健康的人。在这样一个家庭,你只有逼着自己去学!”这也正是为何周群飞后来会把打工生涯的首站选在深圳大学附近的原因之一——方便半工半读。

  打工的日子里,她先后考取了会计证、电脑操作员证、报关证、甚至包括一张B牌驾驶证。“没有学好英语。”周群飞说,“我报考英语班的时候,刚好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放弃了学英语,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身教言传,父亲的勤劳好学影响着她,他的教诲也令童年的周群飞早早对自己有了要求。

  “他的字写得非常好。小时候要求我背诵《增广贤文》,要我读《三字经》。有一些经典的句子现在还记得,它也成为了我做人做事的一个准则。”面对记者,周群飞不假思索的便吟出了一句:“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正是贫寒的家境和熟读的《增广贤文》让她始终存在紧迫感,从懂事起,她就暗下决心,必须靠努力学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语文老师教给她的

  只是,在1970—1980年代的湖南山村,通过正常求学改变命运的机会本就寥寥无几,父亲已尽力供她上学,可因必须承担超出自身年龄、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她连正常上课的时间都不能完全保证。念书时她的语文成绩特别好。就在蓝思科技上市前夜的创业历程交流会现场,周群飞便请到了当年的语文老师,在所有来宾面前向他表示感谢。“他会来家访,教我要写好作文,一定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蓝思科技有一款镀膜视窗玻璃的专利发明,最初的创意正是来自于周群飞回想小时候对荷叶的观察。“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形成水珠,水珠滚动后叶面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周笑着回忆那个细节,“要不是从小老师教我细心观察,我可能就没这灵感发明这个专利。”

  就像她从来不避讳自己出身微寒一样,周群飞也毫不讳言自己的事业起点是一家小小玻璃加工厂的打工妹。而打工妹的起点,又是从一声至今未能道出的“感谢”开始的。

  “20 几年前来深圳打工,那时的南山还有很多农田,路灯都没有。从韶关出发坐了十几个钟头车,下车后是晚上还下着雨。我要找一家开在深圳大学附近的工厂,可自己怎么找也找不到。我只好走进深圳大学,找到一个大学生,是他把我送到了那家工厂——工厂规模实在太小,完全没有知名度,甚至连个显眼的招牌都没有,现在我还记着那个好心人,因晚上没灯光,也没看清他长什么样子。只能在心里一直感激他,是他让我找到了事业的起点。”

  改变人生的辞职信

  最初的工作是加工手表玻璃。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周群飞认为当初的工艺实在太简单。“一片普通的玻璃原料,再切割、仿形、抛光就可以出货了……”那家企业规模很小,“一栋小三层,不到一千平米,设备全是旧机器翻新的,工艺也不齐全,员工吃、住、工作都在那栋小楼里。”做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周群飞便觉得那里“没有东西给我学。”她迫切的期望转型,于是写了人生第一封辞职信。岂料,这封信却真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

  一个不足20岁初出茅庐的打工妹,就地升职,要自己去筹备一个新部门--丝网印刷部。

  回想起来,周群飞也没搞明白怎么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也许是我的字写得不错,所以引起了厂长的注意。”又或许是在那个年代打工妹给厂长递辞职信本身就是一件很文艺的事,而周又在信中诚挚的表达感谢,让厂方深觉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优秀女生。“留下我,还要升我职,交给我一个全新的部门去管。”

  一个打工女的创业历程篇二

  一个人只有通过创业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打工妹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做不到。

  赶上了发展的时代 抓住了发展的企业

  昔日端盘打工妹 今成城市女“金领”

  开着奥迪车,出入豪宅区,化着精致妆容的李群芳,在市中心拥有几套房,已然是城市里的佼佼者。然而,有谁看得出,16年前来到武汉时,她还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打工妹。

  16年前,来自湖北省孝感市安陆的李群芳高中毕业后,跟着同学到武汉打工。在完全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的她,只好到街边小饭馆打工。

  在最初的一年里,睡的是屋子透风的民房,吃的是咸菜白饭,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才能睡觉,传菜、洗碗、扫地……店里什么活都干。对于那时的李群芳而言,能在有空调的大酒店里,穿着制服端盘子就是天堂了。

  终于,机会来了,一个老乡把她带到武汉二七路艳阳天老店工作。那时的艳阳天酒店没有如今这般豪华,只是个千把平方米的中型饭馆,但吃的是干净员工餐,住的是宿舍楼,餐厅里有空调,干活也没以前那么累。新的工作让李群芳十分满足,十分卖力的工作。虽然,只是在餐厅工作,但仍是看事做事,手脚十分麻利。

  三个月后,她被提升为餐厅领班。年轻的老板余震彦也处于创业阶段,非常需要踏实能干的创业伙伴,而李群芳的出色表现,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天7点,李群芳就到餐厅做卫生,8点主动跟着老板去跑客户,推销新菜。为了留住老客户,李群芳记下每个老客户的生日,临近生日时,便一个个打电话,请他们过来吃饭。余震彦看她如此用心,当即立下规矩,若有老客户来过生日,可以打8折。这样,在两年多时间里,李群芳请了百余客户来酒店过生日,客户对酒店也有了感情。

  在艳阳天酒店最初创业的十年里,李群芳每天吃住都在酒店,把酒店当成自己创业的地方,也从不与老板谈回报。她对酒店的贡献,老板也看在眼里。2005年,余震彦给她和另外一名员工,每人送了一套市中心的商品房。去年,老板又给她配了奥迪车。

  如今的李群芳,已是艳阳天商贸公司的运营总监,管理着5000多人,年薪20多万元。她说,对现在的生活我十分感恩,感谢遇上好时代,感谢老板的真诚相待,让我们无亲无故的外来打工妹找到归宿感。

  一个打工女的创业历程篇三

  一边生产茶叶,一边销售自己的产品。大学生王燕在创业过程中,为打开茶叶销路,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她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保证产品质量。如今,她的茶庄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更让我们想不到的是,与茶叶结缘后,王燕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她说:“茶就像自己的人生,可以从中品味出酸甜苦辣。”

  打工妹创业开茶庄

  王燕的茶庄位于凤天大道130号,门市只有10多个平方米,主要经营龙井、铁观音、普洱茶、毛尖、歌乐松针系列等全国知名茶叶。10月23日,笔者来到她的店内时,她正用娴熟的动作进行茶艺表演,为顾客讲解茶叶的相关知识。

  原来,王燕1990年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在纺织厂当生产工人,后在服装店当营业员。1999年,她来到云南昆明打工,经人介绍,在一茶庄当上讲解员。经过几年的学习,她对茶叶的种类、用途、用法等相关知识十分了解,还拿到了国家三级审茶师证书。“我在大学学的虽然是中文专业,但我不想干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自己创业当老板。”积累一定资金后,2007年初,王燕四处筹资10多万元,开起了这家小茶庄。

  自产自销保质量

  “做茶叶生意首先要学会做人,诚信待人!”王燕说,开店之处初,并没有她想象的容易。由于经营茶叶的门店很多,竞争激烈,再加上她销售的产品主要是针对中端客户,客源很少,产品难以打开销路。同时,王燕在经营中因积压的茶叶很多,周转资金困难,经营举步维艰。“客户不愿意用我的茶叶,说明我经营的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困境中,她时常思索如何突破销售的“瓶颈”难题。

  为确保茶叶的质量,去年,她多方考察后,投入数万元,在歌乐山办起了一家小茶厂,并建起采茶基地,她还自己亲自到云南等地去购买原料加工茶叶,进行精心包装后,再将产品拿到门市上架销售。有了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再加上王燕主动走出店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间一长,她的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回头客也越来越多,茶庄生意十分红火,目前,她已解决了10名下岗人员就业。

  从茶中品味人生

  “踏入茶行业已有11年,我也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很多道理。”王燕告诉笔者,以前,她性格暴躁,与茶叶打交道后,她慢慢地悟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自己的人生何不就像一杯茶,可以从中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王燕说,我国的茶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喝茶可以修身养性,从中获得乐趣。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喝茶了,品茶已成为一种境界和休闲娱乐方式。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王燕说,从采茶、钞茶到最后泡茶,每一个环对技术的要求都很高,同样的茶叶泡出来的茶,可能好也可能差,这就要考茶艺师的水平了。她表示将继续深造,提高专业技能,逐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解决更多困难人员就业,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看了“一个打工女的创业历程”的人还看了:

1.一个打工妹的艰辛创业之路

2.打工创业故事

3.进城打工妹的创业经历

4.一个人的创业历程篇

5.打工创业历程

279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