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创业起步 > 创业政策 > 归国留学生创业政策

归国留学生创业政策

时间: 晓敏706 分享

归国留学生创业政策

  归国留学生做创业证明自己,创业现在有哪些创业政策出台吗?看完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归国留学生创业政策后你就会明白了!文章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归国留学生创业政策

  1、国家在各学科和技术领域为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提供方便。对在某些学科和专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可按国家现行规定渠道获得经费支持。

  2、按照国际惯例,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合作单位要给付合理报酬。对短期聘用的留学人员,单位可根据其业绩大小,经双方协商确定协议报酬。对从事中介活动的,可收取中介费或佣金。对合作研究、合资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可以专利、发明、专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

  3、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根据人才需要和财力可能,适当拨出专款对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从事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和短期回国服务的留学人员,根据承担的项目和任务,经申请批准,国家或地方政府及用人单位给予适当经费投入。

  4、保护海外留学人员的知识产权。保障留学人员在专有知识、技术专利、科研成果或合作和委托研究开发的科研成果等方面享有的知识权益。个人科研成果在知识产权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预先与合作单位商定,留学人员按有关规定分享。所得税后收入可兑换成外汇汇出境外。

  5、国家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为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创造良好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到国内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进行科技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享受优惠政策。在国内创办企业的,各有关部门给予必要支持,在企业注册、土地使用、工商、税务、商检等方面,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提供服务。

  6、对在华任职的留学归来人员中的外籍高科技、高层次管理人才可以提供入出境便利。对需多次临时入境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发给有效期一年以上,最长不超过五年的多次入境有效“F”签证,对需在华常住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发给一年以上,最长不超过五年的外国人居留证,对需要多次出入境的, 同时发给与外国人居留证相同期限的多次返回“Z”签证;对申请在华定居(包括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批准同意发给永久有效的外国人居留证。上述人员需提 供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或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或各地厅局级人事部门的证明文件。对取得国外长期居留权的,可凭中国护照、副省级市以上政府人事部门证明,在购买住房、子女入学入托及就业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

  7、海外留学人员在国内创办企业、建立合作研究开发基地等,根据需要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工作人员,各地人事部门要按照有关政策积极支持帮助,并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苏州完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政策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整合了之前该市制定的各项政策、意见中涉及到的对留学回国人员在苏创业带动就业给予的各项激励、补贴和扶持政策,是一个“通用版”,在苏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将享有一系列政策优惠待遇。

  内容包括,一是鼓励来苏创业,“海归”身份认定得到放宽;二是提供“一揽子”免费培训,提高创业能力;三是落实激励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四是强化资金支持,激发创业活力。

  该意见明确了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二次贷款奖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合伙经营企业贷款、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的相关标准。符合条件的归国创业人员最高能获200万元贷款。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创办企业,可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经营规模较大、创业实体吸纳人员5人及以上,可提高到30万元;创办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当年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最高将获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由同级财政给予50%的贴息等。

  同时,该意见提出要加强政府服务,通过建设好各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提供对接平台等实际举措,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更多创业机会。

  苏州创业优惠政策

  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意见》,就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启动新一轮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提出意见。目标在未来三年内,全市累计实现新增3万人创业,带动21万人就业,每年开展创业培训1万人,其中开展IYB 创业培训超过500人;新建成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孵化中心)20个,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示范基地2个。

  给奖励创业带动就业补贴3千/人

  为鼓励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和稳定就业,当年在苏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国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含硕士)的留学人员、毕业后五年内的本市户籍大学生及在本市登记的失业人员(本市户籍和非本市户籍的在领失业保险金人员、经认定的本市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在苏创业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凭税务登记证明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证明,吸纳本市户籍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实际缴纳1年以上社会保险费的,开业3年内可按每年每新增带动1人就业一次性给予3000元的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且同一企业对带动就业的同一人3年内只享受一次,3年累计享受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但是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与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不得同时享受。

  宽准入促小微企业“快生多生”

  政府将全面落实扶持小微企业相关政策措施,从2012年10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登记的小微企业免收注册登记类、证照类行政性收费,免征收费的范围包括各类公司、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外国(地区)企业分支机构、常驻代表机构、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等的注册登记,含开业(设立)登记、变更登记、补(换)照和年检(检照)。

  同时将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可”原则,鼓励创业者投资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行业、领域,最大程度方便小微企业主体准入,促进小微企业“快生多生”,引导小微企业从事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促进小微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对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或合伙企业的不设注册资本限制,鼓励大学生以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可评估资产作价出资,允许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以股权出质融资。

  未来还将探索“社区一照多点”模式,即暂时不具备办照条件,不涉及前置许可的,从事社区家庭服务、维修、日用品销售等微利便民服务的,可以社区为主办单位,领取“社区创业服务中心”营业执照,将社区内的经营点统一纳入“服务中心”,帮助失业人员、残疾人等解决就业困难。

  提补贴大学生开业“红包”6000元

  为激发大学生创业动力,政府将进一步提高创业补贴,当年在苏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国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含硕士)的留学人员、毕业后五年内的本市户籍大学生及在本市登记的失业人员市户籍和非本市户籍的在领失业保险金人员、经认定的本市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在苏创业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凭税务登记证明及在本市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证明,可申请享受一次性开业扶持补贴,补贴标准为6000元,经认定后,分别在稳定经营满6个月和1年各发放补贴3000元,同一人员不得重复享受。在市区个人实际投资100万元以上,并合法经营3年以上,或近3年累计纳税20万元以上,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3年以上,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整体迁入落户。

  而对符合进入经认定的创业孵化基地(园)条件的创业人员,领取营业执照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给予租金补贴;在孵化基地(园)之外自行解决经营场所并经认定的,3年内可按每户每年给予租金补贴,每年补贴标准不超过5000元。对在苏高校建立的针对本校在校生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园,经认定后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贴。

  将设立市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早期创业项目,本市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技职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和转业军人、退役士兵、随军家属个人在苏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的,可按规定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经营规模较大、创业实体吸纳人员5人及以上的,可提高到30万元,贷款期限2年,按期还款的由财政按银行基准利率全额贴息。同时实施二次贷款奖息政策,对符合二次贷款奖息申请条件的创业人员,可申请不超过30万元的贷款,贷款期限为2年,按期还款的由财政按银行基准利率全额贴息。

  推荐阅读:

  海归创业的硬伤:“是什么降低了我们的价值?”

  海归认为自身竞争力在变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归国创业,人们看待海归的眼光已经越来越理性。早在2006年,智联招聘网曾对100家拥有海归的企业调查表明,与5年前相比,有92%的海归认为其竞争力“下降”了。

  海归创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如何拿到更多的钱,是海归面临的一大挑战。

  项目与资金对接不只需要政府的资助和扶持,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项目和团队。

  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以团队的形式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现在,人们看待海归的眼光越来越理性化,估价也不再盲目。海归在事业起步时期的处境相比过去要艰难许多,心理落差不可避免,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海归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其实相当于把回国创业的门槛也垫高了,为自己设了道障碍,最终导致难以跨越。”

  ——留学新西兰海归 杜振宁

  “相比5年前,海归不仅不再像过去那般受宠,许多先天不足的劣势也在逐渐显现。比如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对市场环境水土不服等,创业成功率在下降,对于刚回来的人更是如此。现在,很多人已经从对海归的盲目期望中走了出来,回归到比较理性的状态。”

  ——留学德国海归 刘 珂

  端不平的家庭事业

  理不清的社会关系

  “我身边有不少与我年龄相仿的海归朋友,聊到创业,很多人表示,虽然面临着种种现实的困难和阻碍,但是说到底最能影响他们创业心态的,还是家庭。”

  说上述话的人名叫杜振宁,10年前赴新西兰留学,现在已是烟台塔斯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总裁。谈起回国创业,他动情地说:“老一辈的海归,在国外的生活比较优越,有事业,有房子,有车子,却并不一定感到幸福。在我所接触到的留学生圈子里,80%的人都希望回来,中国人‘寻根’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与生俱来的。”而说起创业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他表示,只有生活上适应了,心态才能放平,调整好了心态,创业才能有保证。“对于比较年长的海归来说,回国创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实是生活。”杜振宁惋惜地说,一些老海归虽然自己回国了,但是家还没有完全回来,家人、孩子都在国外,形单影只的孤独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打退堂鼓。“海归创业的物质支持不可少,精神支柱更加不可或缺,它们一个是支架,一个是灵魂。归国人员的家庭安置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杜振宁说。

  另一方面,有些海归由于旅居海外多年,对中国国情的印象渐渐淡化,缺乏对文化、社会以及商务规则的认识,创业时容易陷入偏离市场需求并与国情相悖的尴尬境地。加拿大加达国际商务投资集团总裁闫长明犀利地指出,海归在创业探索中过多套用国外模式,没有结合中国实际,是创业过程中的硬伤;而无法融入现代中国的文化氛围,不会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则是海归创业者的隐痛。杜振宁建议海归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多下些功夫,“海归要做聪明人,回国后就要快速适应这里的文化氛围,学会跟团队成员打交道,跟工人打交道,跟市场打交道,跟政府打交道,还要跟媒体打交道……不能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的海归,是无法承担起领导和统帅一个企业的责任的。”

  够不着的资本:

  海归心中的阵痛

  身为山东靶点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总裁的刘珂,20年前受国家公派赴德国波恩大学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感觉到中德两国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差距很大,那时的中国基本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没有钱,创新的东西也很少。我可以在德国看见日本的索尼和韩国的三星,却完全找不到中国的痕迹。这些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发现国家、民族要强大,经济就必须强大,经济要强大就要创办企业。”

  刘珂不无遗憾地告诉笔者,通常来讲,药物研发在国际上都有大企业作为后盾,或者由风险投资来支持。中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投资机构往往讲求快速回报。在这样的背景下,刚起步的海归企业想拿到资金就更困难了。“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国外风投机构,手下都有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来对企业和项目进行评估,从而实现资金和项目的有效对接。由于有着成熟的组成机制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他们的投资行为完全是商业的。而中国的现状是,对风险的测定和评估通常由纯金融业人士负责,其中不乏一部分人其实不懂技术创新,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一笔交易成本。”刘珂说。

74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