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创业起步 > 创业点子 >

真是创业成功案例及启发

时间: 思琪21292 分享

  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人生的希望和机遇是自己去争取和创造的,不是别人给予的,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今天小编来给你们讲讲几个真实的创业成功小故事。

  案例一 种草也可年入4000万

  相信很多湖北人都熟悉,农村的房间屋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湖北人习惯叫它“铁扫帚草”,可就是凭着这不起眼的杂草,湖北郧西县一对农村夫妇,每年靠它赚4000万!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事情要从20年前说起。

  建筑工地打工发现“杂草商机”

  20年前,28岁的汪令霞在外地打工,她注意到,建筑工地上和一些酒店里用的一种扫帚,既坚韧耐用还不像高粱扫把那样怕水掉籽。

  仔细观察之后她发现,“这不就是我们农村四处可见的杂草铁扫帚吗?

  汪令霞和丈夫胡朝柱算了一笔账:以每年10户30人平均消费1把扫帚的使用频率计算,老家郧西县城一百公里为半径统计常住人口5000万人,远的还有十堰市、武汉,甚至隔夹河而望的陕西,总需求量在2000万把以上。

  哪怕一把扫帚赚几角钱,那都藏着巨大财富啊!

  1999年,汪令霞和丈夫果断回到郧西,收来一屋的铁扫帚原材料开始了创业之旅。

  “他主外,我主内。”汪令霞和丈夫分工明确,丈夫胡朝柱在外跑销路,汪令霞就在家里扎扫帚。

  每天,天不亮,汪令霞就要起来扎扫帚;晚上,万家灯火,她还坐着扎扫帚。

  铁扫帚梗条枯硬,没有工具,汪令霞只能沿用最传统的方法,全靠腰部的力量勒紧一根根扫帚条,再逐一打结绑好。扫帚讲质量,汪令霞丝毫不敢马虎,一天只能绑几十把。每天忙完,她的手掌被勒得一片通红,腰部酸疼不已,长年累月便患了腰间盘突出和脊柱炎。

  胡朝柱则一根扁担走遍郧西县城大街小巷。碰到一家杂货店就去谈试销,学校、环卫城管、建筑工地……只要能想到的机构,都成了重点攻克对象。

  “刚开始,一天能卖十几把。半年后,一天能卖50多把。一年后,一天能卖100多把。”渐渐地,汪令霞的扫帚竟不经意间占领了郧西过半市场。

  扩大规模从县城卖到国外

  2001年,他们的产品从郧西走向十堰市区;

  2006年,在县城开办扫帚加工厂;

  2007年,他们掉转车头回到观音镇办厂;

  2009年,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成立。

  9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的仓库,这只是合作社总部所在地。在观音镇外的郧西县另外14个乡镇、41个行政村(合作社),种植面积达28380亩。在景阳、关防等偏远乡镇还建立了扫帚扶贫加工车间。2019年销售额已达4000万元。

  作为合作社的创始人之一,事业达到如今的规模是当初还是打工妹的汪令霞万万没想到的。

  如今,扫帚销售区域也扩大到全国十多个省市。销量大涨,也打造出“胡扫匠”等自有品牌,就在上个月,合作社还在新四板敲响了上市金钟。

  汪令霞展示了她新开发的宝贝。记者看到,风铃、高粱秆画、痒痒挠、锅刷、床扫等工艺品不仅富有民族特色且兼具实用性。

  “今年万圣节,我们的魔法扫帚还卖到了欧美国家。”汪令霞说。

  发动村民种植铁扫帚

  供不应求,如何更快生产?结合自己扎扫帚的经验,汪令霞和丈夫从工具上下功夫,利用杠杆原理,自制了扎扫帚铁器,改善扎扫帚手艺,速度大幅提升,人也更轻松省力。

  20年前的初春,汪令霞在村里率先试着种下十几亩铁扫帚。当年,她收成了1万多斤毛料,“一亩田产出1000斤左右,有些人管理好就产出多些,不除草不管理自然收获少。一斤的毛料做成产品只有7两,1亩地平均可以做800把扫帚,头一年做了一两万把扫帚。”除去开支,当年净赚近大几万元。

  她从湖南引进铁扫帚良种,免费为村民提供铁扫帚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生产的扫帚一律按保护价收购。自此,以黄土梁村为中心,观音、土门、河夹、涧池等周边多个乡镇村民开始尝试种植铁扫帚,连片种植规模达2000亩;后来扩种到土门、河夹、涧池、安家等多个乡镇。

  普通人创业的真实故事:种草也可年入4000万

  带动1.98万村民致富

  “放在家里不怕卖不出去吗?”看着屋前码得挡住窗户的枯干材料,记者有点疑虑。

  “不怕[lizhigushi.com]。我们跟合作社签订有合同,一斤两元保底收购。” 今年58岁的观音镇黄土梁村村民陈广富说。“以前,家里3亩地种的全是麦子和玉米,一年收入千把元。自从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的租金是1500元,我在厂里扎扫帚,每个月还能领到2000元工资。如果合作社效益好了,每个月还有奖金呢!”陈广富负责铁扫帚基地的播种、施肥、收割、扎制等工作。

  合作社吸纳了120多名残疾人就业,甚至县城下岗工人也到村里来打工。据统计,合作社今年带动15个乡镇1.98万户村民致富,其中贫困户8240户。

  面对大山,门前一湾溪流,还未走近车间,远远便听到热闹的方言聊天声。记者数了数,当天下午共有32名工人正在加工车间里扎扫帚。

  大多是六七十岁以上老人。坐在门口的老太太告诉记者,她已经扎了120把扫帚,6角钱一把,算下来当天至少可赚72元。

  “他们干活可麻利了,去年举办技能比赛,最快的半个小时扎了13把,平均3分钟扎一把。”汪令霞说。“最多时有七八十人干活,今天有人干农活去了。”

  听到声音,正埋头干活的夏永国立马抬头笑呵呵地跟汪令霞打了声招呼,并友好地向我们点了点头。他说,他就住在村里,年轻人在外打工,他们夫妻每天都来厂里扎扫帚,厂里每天提供免费午饭,也免去了他们吃饭的烦恼,计件工资,想来就来,不想做就回家。

  “关键是好多伙伴都在这里,大家聊聊天,快活。”汪令霞点开一段抖音视频给记者看,记者看到,视频里的夏永国老人拉着老伴的手跳起了交谊舞,旁边一群干活的老人笑得前仰后合。

  “我妈妈最近有没有到厂里做工啊?”“她最近身体怎么样?”采访中,汪令霞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工厂里老人女儿打来的。像这样的电话,她每月都要接到好多。

  52岁的贾荣山是残疾人,也是香口村五保户。以前在街上摆摊,靠给人补鞋为生,后来补鞋的人越来越少。2011年,贾荣山听说郧西有个扫帚厂,便在残联的帮助下来到这里。工厂包吃住,每月能拿1200元工资,他很满足。

  “农村残疾人生活太难了,我们这里技术要求不高、危险系数不大,只要有一双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生于农村,汪令霞耳闻目睹农村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当自己有能力后,她更愿意为残疾人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年,汪令霞不仅为工厂的残疾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还在车间旁边腾出几间宿舍给他们住,安排专人照料他们的生活,在食堂和车间墙边装上了助残扶手,方便残疾人出行生活。

  失去右腿的汪家学也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告诉记者,他是本村人,在厂里上班已经8年了。8年前因为挖煤发生矿难,他失去了一条腿。家中下有两个孩子要抚养,上有双目失明的老父亲。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合作社,提出想来干活。汪令霞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现在已是熟练工的汪家学一年可挣四五万元,前年把家里的土坯房换成了楼房。

  下午5时,工厂里突然热闹了起来,传来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和打闹声。原来,加工车间旁边竟然还藏着一个“儿童乐园”。

  木马、积木、拼图,彩色的地垫……另一边,6排4列24张课桌椅整齐排列。正用彩色丝线扎着葫芦形状摆件的女工小李告诉记者,每天下午放学至少有七八个孩子到厂里这间儿童活动室来,周末更热闹。

  小扫帚,大能量!

  以下还有三个简短的成功案例,我们也一起来了解一下,希望大家能有所启示。

  案例二 抵羊牌毛线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全国人民的反日情绪高涨。全国开始了抵制日货的运动。

  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声浪中,市场上出现了国货畅销的局面。

  天津东亚公司创办人宋裴卿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时机,东亚公司准备把新生产的毛线取名为“抵羊”牌。“抵羊一含有抵制洋货之意,正迎合了当时举国上下抵制日货和抗日的心理。并且以“国人资本,国人制造”为其口号,颇有号召性。

  果然,这个“抵羊”牌毛线一经问世,便受到国人的欢迎。经销商们争先订货,一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只一年多的时间,“抵羊”牌毛线已名扬九州,成为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名牌产品。经销处遍布全国,数量达六百余家。

  【启示】

  各个民族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形成不同的经济状况,产生不同的情感,因而导致了不同的心理需要。东亚公司正是以当时的特殊民族情感因素为标准,仔细地分析了市场,从而取得了成功。

  案例三 拉链大王

  吉田忠雄是日本吉田工业公司的总裁,被誉为“拉链大王”。据估计,他的公司生产的拉链足以从地球到月球拉两个来回。

  吉田忠雄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经营策略:我们以仁义、慈善对待别人;别人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他认为企业的利润越多越好,但利润是多方合作的成果,不能自己独享。因此,吉田公司采取“利润三分法”将公司所得利润一分为三:把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让利三分之一给消费者;给公司产品的代理商、经销商三分之一的让利;再让利三分之一给自己公司的股东和职工。

  按照这一经营原则,吉田忠雄要求公司员工在本公司的储蓄账户上存款,公司每日给员工支付的利息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对职工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每年年终分红时,吉田忠雄本人占16%。其家族占24%[lizhigushi.com]。60%则由公司的员工分享。吉田忠雄还鼓励员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他规定,凡在本公司工作五年以上的员工,都可以购买每年18%股息的本公司的股票。这一做法,极大地刺激了职工对公司投资计划的参与热情。

  吉田忠雄在办公制度上也与众不同,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实行面对面直接的指挥,协调、监督,强化了管理效能。

  【启示】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企业只需以开诚布公的精神让利于人,才能以“人和”的优势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整合所有资源,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

  案例四 “拐角处”商店

  伦敦有一家饭店取名为“拐角处”。其规模不大,一次只能容纳二三十位顾客。而就是这样一个小饭店却颇有名气。英国的BBC广播电视台曾专门报道过它。

  “拐角处”饭店的名声很大,不仅因为其名称的独特,还因为在经营方法上的别开生面,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就是这家饭店从不向顾客出示账单,顾客在吃完饭后凭着自己的良心付账,付多少也是凭着顾客自己的感觉。

  起初,人们担心这样做饭店是否会亏本,但是饭店的老板彼得伊里奇却坦率地告诉大家,“自从饭店开始营业以来,不但没有亏本,反而比别的饭店赚得更多。”

  的确,每天来“拐角处”用餐的顾客络绎不绝,顾客会按照桌上的菜单所标明的价钱自动付足,个别人或许会少付。但是很多顾客都是慷慨大方地付上更多的钱。总之,生意比其他饭店更兴旺。

  【启示】

  “拐角处”饭店的这种凭良心付款的经营办法,显然是一种攻心为上的经营策略。店主把顾客置于被完全信赖的地位。尤其是在生活水平较高的伦敦市,人们会认为不多付些钱就会丢面子。彼得伊里奇就是抓住了顾客的这一心态,使“拐角处”饭店开得别出心裁,热闹非凡

29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