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工商知识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以及应对建议

时间: 创丰21273 分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是怎么样的?面对不良贷款有什么好的办法?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整体微升 不同机构分化明显

  2011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0.9%)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此后大体呈“双升”态势。2016年四季度末,不良率环比下降0.02%,并连续5个季度稳定在1.74%,同期不良贷款余额从15122亿元上升到17057亿元。2018年一季度末不良率微升至1.75%。由于90天以上逾期贷款被要求划归为不良贷款和此前积累的风险暴露,2018年二季度末不良率升至1.86%,不良余额达到19571亿元,如图1所示。

  从不良贷款的构成来看,自2016年3月到2018年6月,次级类贷款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从46.8%下降到42.7%,可疑类贷款所占比例从41.6%上升到43.5%,损失类贷款从11.6%上升到13.8%。次级类贷款占比下降,而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占比上升,意味着银行面临的可能的损失在提高。

  从不同机构类型的不良贷款情况来看,2016年以前,不同机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率都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16年以后,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大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不良率下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率相对稳定,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快速提高。2018年6月,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最高,达到了4.29%,外资银行不良率最低,仅为0.63%,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分别为1.48%、1.69%、1.57%。

  不同客户和业务品种的不良贷款情况

  从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贷款质量的分类看,个人类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都低于公司类。我们选取8家总资产规模在5万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51.98%),其年报数据显示,2013-2017年,这8家银行合计的公司类不良贷款余额从2634亿元增加到6712亿元;不良率在2013-2016年逐年提高,从1.19%上升到2.42%,2017年下降到2.24%;个人类不良贷款余额2013-2016年从612亿元增加到1804亿元,2017年下降到1768亿元,不良率在2013-2015年逐年提高,从0.64%上升到1.04%,2016年开始下降,2017年已经下降到0.84%。总体来说,8家银行个人类贷款的资产质量要好于公司类贷款,2017年后者的不良率比前者高出1.4个百分点。

  2010-2016年,中国银行业的个人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3.7%上升到31.7%,住房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重在70.4%-75.8%之间(2016年末占比为73.4%),如图2所示。不良率低的个人贷款比重的提升,拉低了总体的不良率。

  进一步分析中国银行业的个人类不良贷款,可以发现,2010-2016年,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从73.5亿元增加到740.6亿元,在个人类不良贷款中所占比例从17.4%上升到42.5%,不良率从1.55%上升到1.9%。住房贷款的不良余额从205.4亿元增加到607.1亿元,在个人类不良贷款中所占比例从48.7%下降到34.9%,不良率在0.26%-0.39%的范围内波动(2010年为0.37%,2016年为0.36%),而这一时期个人类贷款的整体不良率为0.5%-0.79%,仅有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低于其整体水平,可见优质的住房贷款作为个人类贷款中体量最大的部分,显著拉低了其不良率。同一时期,其他类个人贷款不良余额约占20%,不良率从1%左右攀升到1.73%;汽车类个人贷款的不良率虽然较高,一直在2%以上,但规模很小,其不良余额仅占个人类贷款不良余额的不到1%。

  与消费类贷款相比,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不良率相对较高。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邮储银行5家银行年报数据显示,个人类贷款中,不良率最高的产品是个人经营贷款,2017年的不良率在2.55%-4.45%之间;其次为信用卡业务,2017年的不良率在0.89%-1.99%之间;不良率最低的是个人住房贷款,2017年的不良率在0.23%-0.36%之间。

  不同行业的不良贷款情况

  据Wind数据,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分行业的不良率最高的四个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2010年以来,这四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都呈现“双升”态势。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的不良率最高,从1.56%上升到4.68%,不良贷款余额从548.6亿元增加到4523.6亿元;采矿业不良率上升最快,从0.25%上升到3.57%,不良贷款余额从22.9亿元增加到676.5亿元;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规模最大,从1452.9亿元增加到5018.1亿元,不良率也从1.87%上升到3.85%;农林牧渔业的不良率始终较高,从3.15%攀升到3.57%。

  从8家大中型银行不同行业不良率来看,批发和零售业的不良率最高,2017年,此行业不良率最低的银行为3.17%,最高的银行高达12.05%;其次是制造业、采矿业和农林牧渔业,2017年的不良率分别为2.23%-6.54%、0.12%-10.68%以及3.74%-5.97%。其中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规模最大,占各家银行公司类不良贷款的比例在36.7%-53.7%之间。

  批发和零售业不良率较高的原因在于,该行业的现金需求较大,对资金的流转最为敏感,受宏观经济影响行业景气度较低,流动性偏紧会造成其资金周转困难,不良率上升。

  制造业不良贷款情况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部分产能过剩的制造业面临被淘汰的可能,这类行业的信用风险逐步显现;二是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放缓,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始恶化,信用风险开始暴露。

  采矿业在2013-2016年不良率和不良余额快速增长。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相关产品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2012-2016年采矿业连续4年利润负增长。2016年,采矿业利润同比下降27.5%。但随着价格的上涨,2017年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2.6倍,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7.9%。8家大中型银行中有4家银行2017年采矿业不良率明显下降,3家银行仍然上升(1家未披露)。

  农林牧渔业的不良率和不良余额同样保持“双升”态势,尤其是近年来增长迅速。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经营周期长,面临的经营风险较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不同区域的不良贷款情况

  以8家大中型银行的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的不良贷款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在2015年达到高点,不良率分别为1.87%、1.92%,不良余额分别为1601亿元、1081亿元,此后开始呈现“双降”趋势,2017年的不良率已经下降到1.21%和1.48%,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235亿元、1091亿元。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都在2016年达到顶点后开始下降,2016年这三个地区的不良率分别为1.98%、1.71%、2.29%,2017年下降至1.88%、1.57%、1.91%。只有东北地区的不良率和不良余额始终保持“双升”态势,不良余额从182亿元增加到569亿元,不良率从1.16%上升到2.47%,为全国最高。

  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基础最好的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最好,率先实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复苏,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随之下降。中西部、环渤海、东北地区完成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相对一般,部分地区出现经济增长“断崖式”下滑甚至负增长,因此表现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的“双升”态势。

  部分商业银行分地区的不良余额和不良率

  (单位:亿元,%)

  防控不良贷款风险的三点建议

  对不良贷款管理需要有结构性思路。综合考虑不同行业、产品、客户特点,采取不同的不良贷款管理思路。一方面要把不良率高的产品、行业、区域作为管理的重点,防止其不良率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对不良率较低的产品、行业、区域,要稳定其贷款质量,分析其真实情况,防止掩盖问题。

  加强对形势的研判,科学制订授信政策。授信政策的制定建立在对宏观经济、行业发展情况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以房贷为例,虽然其不良率一直很低,但未来房价走势出现调整的情况下也会直接影响到贷款质量,因而对房贷不能简单考虑其不良率低而盲目发展。另外,需要权衡收益和风险,并综合考虑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如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虽然较高,但由于其利率较高,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仍然是贷款产品中较高的。小企业法人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虽然不良率较高,但由于是国家鼓励的投向,且给予了定向降准等激励措施,还需要银行通过信贷管理改进,努力增加投放。

  做好贷款的全流程管理,丰富不良贷款处置手段。防范不良贷款的最佳时机是在贷前。贷前要甄别客户,不盲信大企业,不忽视民营企业。贷中、贷后做好监控,出现风险征兆及时退出,但也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潜力,在企业面临暂时性困难的情况下给予企业支持,在成立债委会的情况下不独自抽贷。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通过线下打包出售、线上拍卖、市场化债转股等多种方式化解处置

22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