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时间管理 > 你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吗(一分钟测试)

你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吗(一分钟测试)

时间: 嘉欣4575 分享

你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吗(一分钟测试)_天才是如何管理时间的

对于时间,你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吗?那么,天才又是如何管理时间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你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吗(一分钟测试),希望您能喜欢!

你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吗(一分钟测试)

你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吗(一分钟测试)

1、你通常工作很长时间吗?

2、你通常把工作带回家吗?

3、你感到很少有时间去做你想做的事吗?

4、如果你没有完成你所希望做的工作,你是否有负罪感?

5、即使没有出现严重问题或危机,你也常感到工作有很多压力?

6、你的案头有许多并不重要但长时间未处理的文件?

7、你常常在做重要工作时被打断吗?

8、你在办公室用餐吗?

9、在上个月里,你是否忘记一些重要的约会?

10、你时常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分钟,然后很努力地去做完它们?

11、你觉得找借口推延你不喜欢做的事容易吗?

12、你总是感到需要做一些事而保持繁忙吗?

13、当你长休了一段时间,你是否有负罪感?

14、你常无暇阅读与工作有关的书籍?

15、你是否太忙于解决一些琐碎的事而没有去做与公司目标一致的大事?

16、你是否总沉醉于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中而没有着眼于未来?

伟大的天才是如何管理时间的

1、约翰·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每天从早上四点起,就开始孤独地沉思——当然是在床上。

然后他的助手会给他念圣经一个半小时,那是因为他业已失明的缘故。之后助手开始听他口述,进行创作,以及帮助他阅读。随后一天的时间也安排得非常紧凑。

弥尔顿人生的最后 20 年彻底失明,但他仍然在此期间创作了万行长诗《失乐园》,时间从 1658 到 1664 ,长达 6 年。日复一日的严格时间管理,使他从另一个维度夺回了被掠走的光明。

2、本杰明 · 富兰克林

本杰明 · 富兰克林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

他是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在墓碑上刻下 “印刷工富兰克林” 的他,提出了电荷守恒定律,发明了避雷针、双焦点眼镜和蛙鞋,创造了 8 次和 16 次幻方,起草了《 独立宣言 》和美国宪法,担任过驻法大使,撰写的自传一经问世便被抢购一空——这样一位经天纬地的通才,一天都在干些什么?

在不放风筝也不领导战争的时候,富兰克林会足足地睡上八个小时,起床后对上帝祈祷,然后开始几乎没有空闲的一天。除去共计八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长,吃早餐之前他会处理手头的科学研究,午饭时则同时处理手头的账单,只有晚间会单独拿出一段时间听音乐、消遣。

有意思的是,富兰克林的一天有两个独特的部分:起床前他会思考 “今天要干什么”,而睡前则会反思 “今天我做了什么好事” ——如果富兰克林读到《 论语 》中的那句 “吾日三省吾身” ,应该会如遇知己。

3、莫扎特

1781 年,25 岁的莫扎特前往维也纳,决定做一个自由作曲家和演奏家——维也纳在那个年代的繁华程度与艺术气息,读者只需要读一读茨威格笔下《昨日的世界》便可略窥一二,那是古老欧洲的中心,充斥着大量的机会、才华与野心。

但对年轻的莫扎特来说,作为一名 “维漂” ,他需要每天教钢琴课、表演钢琴曲、参加有潜在金主赞助人的社交场所,以及谈恋爱——对了,他甚至还要讨好未来妻子的母亲。所以,留给他创作的时间,只有早上和深夜各自的两小时。

当然他也会写信给自己的妹妹和父亲吐槽,经常觉得自己忙到“狗带”。这里可以借用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话:“如果一个人已经很累,需要休息的时候仍然坚持工作,那他就是傻瓜。” ——他同时也是 “莫扎特” 。

严重不足的睡眠时间和过于繁忙的生活很可能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莫扎特至今为人称道的,是他创作时不需要打草稿,和贝多芬反复涂改的乐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位音乐天才,如果能够拥有健康的作息和令他心无旁骛的创作环境,古典音乐的历史上留下的遗憾或许能够少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莫扎特生于 1756 ,死于 1791 ,享年 35 岁。

4、伊曼努尔·康德

据说在 18 世纪的德国柯尼斯堡,谁家表走得不准了,只需要蹲在康德家门口。因为每天的下午 4 点钟,康德会结束哲学思考,准时出门散步——直到卢梭的《爱弥儿》在某天问世。作为卢梭的脑残粉,康德拿到《爱弥儿》的那天兴奋不已,破天荒地忘记了在 4 点钟出门,这甚至引起了柯尼斯堡人民的恐慌——教堂的钟已敲到四点,而康德还没出门,教堂的钟是不是坏掉了?

康德一辈子未婚,是名副其实的老处男,但他吸取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各家之长,从此他提出,哲学是 “人为自然立法” ,这种认识论上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改变了哲学流向。他的三大批判一经问世,便成为了一切哲学家必经的高山——近代哲学在康德这里汇集,而现代哲学,又从康德这里出发。

这位哲学家除了不结婚外,他还恪守中世纪的体液理论,从不剧烈运动,从不热吻,从不做爱——因为这些导致了体液的流失,这看上去有点过于病态。无论怎么样,他活了 80 岁。

5、巴尔扎克

说到高产,恐怕没有哪个作家能和巴尔扎克相比。

从 1819 年开始写作到 1851 年去世,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他写就了由九十一部作品组成的旷世巨著《人间喜剧》,创作的效率高得惊人——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幻灭》的前一百页,创作《老姑娘》则仅仅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

令人瞠目的高效率背后,是几乎突破生理极限的高强度工作:巴尔扎克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四个小时。除去从晚八点到凌晨一点的睡眠时间、一顿简单的午餐以及之后一个半小时的小憩,巴尔扎克剩余的时间都在写作和修改中度过。

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他平均一天要喝掉五十杯黑咖啡。而疯狂工作的原因,则至少有一半在于负债——作为一个出色的作家和蹩脚的投资人,巴尔扎克的一生都遵循着如下轨迹:写作赚钱,投资失败,欠下巨债,然后重复以上步骤。

后世看来,幸好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不然文学史上就没有这颗璀璨的明星了。

6、柴可夫斯基

1877 年,梅克夫人的出现,让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充满波折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转机——资助他摆脱了教职的束缚,又为这个被不幸婚姻逼得东逃西窜的倒霉蛋,提供了精神支柱和庇护所。

在此之后,柴可夫斯基的黄金时期到来了,他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作息:

七点半到八点起床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喝茶、读书、会客,午后会进行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散步,晚上还专门抽出一个小时用来休息。

创作时间则只有四个小时,被分割为十点到十二点、五点到七点两个时间段——然而,这样堪比退休生活的作息却让他创作出了许多辉煌的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曼弗雷德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

7、贝多芬

黎明时,贝多芬就起床,简单洗漱后开始工作,他的早餐是自己煮的咖啡,60 颗咖啡豆,他会像处女座一样一颗一颗数。

然后就是漫长的工作,他不吃午饭,一直从凌晨创作到下午三点,其后他的时间主要用于休息:吃大餐、散步、读报纸、抽烟喝啤酒,然后最晚十点钟就倒头大睡。

当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这个习惯仍然保持,直到他不算长的一生结束。

8、托马斯·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每天起得不算特别早,他在早上 8 点钟起床,和太太一块喝咖啡,然后洗澡。到 8 点 30 分,两人一起吃早饭。

其后,他会把自己关起来,不见访客,不用电话,也不见任何家人——孩子们严禁制造一丁点噪音,直到中午。要知道,这是他的黄金写作时间。对于托马斯·曼来说,任何没有在中午前写出来的文章,就只能等明天的那段时间了。

他会在中午抽第一根雪茄,下午则是阅读、饮茶、散步、接待客人、听歌,睡觉,日复一日。

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曼每天给自己规定了抽烟的数量:严格控制在两根雪茄和十二只烟的分量——这跟没控制差不多。

9、W.H.奥登

著名诗人 W.H.奥登在 1958 年写下了句子, “维持惯例是一个智者的野心” 。

这句话如果恰当,那么奥登就是他同时代人中最有野心的人。这位诗人按照时钟度过了他并不漫长的一生。按照一位他的客人所描述的那样,奥登总在不停地看表——正如今天的人总忍不住把玩手机一样。

而对于奥登来说,一个军事化流程的人生,才是他创造力的来源,而他也自命为现代的斯多葛主义者( A modern stoic )——按照那位斯多葛学派的开创者芝诺的观点, “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自然指导我们走向作为目标的道德。”

奥登每天 6 点起床,做咖啡,然后总在 7 点到 11 点半期间灵感迸发,奋笔疾书。对大多数习惯熬夜的都市青年来说,奥登的名言可供参考, “只有_才在夜间工作,诚实的艺术家从不这样” 。

10、西格蒙德 · 佛洛依德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非常善于劳逸结合地安排作息:

早八点到十二点分析病人,为了保持专注,他需要抽掉 20 支雪茄;午后 3 点到 9 点作为接诊时间,标准的上班族作息。

而在其余的空暇时间,他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早上饶有情致地修剪胡子,晚间陪妻女散步,午餐后则会以极快的速度在维也纳环城大道上走一个小时——这个有益健康的好习惯和他能活到 83 岁高龄不无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不被琐事干扰到良好的作息,佛洛依德的妻子一直事无巨细地呵护着他:她会为丈夫搭配衣服、领带,甚至替他把牙膏挤好,堪称标准的贤内助——和那位被妻子折磨得辗转逃亡、几乎跳河自尽的柴可夫斯基相比,佛洛依德实在是个幸运儿。

时间管理秘诀有哪些

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建议每天对该做的事排好优先次序,并按照这个次序来做。

在《_》一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重要事”和“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间的最大理由之一。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

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懂得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此外,还要注意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有最好的状态。

潘正磊是微软总部产品部门中以效率和执行能力著称的总经理。她大学毕业后就加入微软,是晋升最快的经理之一。这是她讲的自己刚进入微软时学习“保护时间”的故事:

“我刚加入微软时,职位是软件开发工程师。我所在的小组开发的产品成长很快,几个月内就生成了三个版本,每个版本又需要支持六种语言。这18个组合的要求都略有不同,而且我还需要和很多其他不同的组打交道。每天,我办公室里总是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带来不同的问题。他们一来,我总是停下我正在做的事,先解决他们的问题。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却做得十分不开心。我觉得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却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也没有提高。在与我的老板沟通后,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时间是最宝贵的,我需要提高效率。

在老板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先设置了‘回答问题时间’,其他人只有这时才能来找我,其余时间我则可以专心编程。这样一来,我就拥有整块时间来有计划地完成我想做和需要做的事。

另外,我们设立了一个目标,就是要让其它组能自力更生,不能事事都来找我们。经过一段时间“授人以渔”的训练,我终于能够腾出时间去学习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了。”

如果不是有这个经验,潘正磊不但不会有现在的成就,而且可能还在同一间办公室里每天回答着各种问题直到精疲力尽为止。

180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