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词语大全>典故>

道不拾遗的典故

时间: 郭佳664 分享

  道不拾遗:道路上有遗落的东西,却无人拾捡。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遗,丢失的东西。学习啦小编这里为大家带来了道不拾遗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道不拾遗的典故: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

  商鞅年轻时代就喜欢刑名之学(古代研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的学问)。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那时,他的父亲卫叔痤在魏国当宰相。有一次,卫叔痤病重,魏王来探望。魏王问卫叔痤:“如果你的病难以治愈,朝廷中有谁能代替?”叔痤说:“我儿子卫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个喜欢以法治国的人,所以,对叔痤的荐举自然不高兴。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脸色,心里明白了许多,为了表示对魏王的效忠,就对魏王说:“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杀了吧!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别国去,让别国用他。”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了秦国。

  在秦国,秦孝王录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王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以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战国策·秦策一》

  道不拾遗的典故点拨:

  商鞅变法启示我们,事无大小,遇到难题不能解决,哪怕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定要想到去变化,用合理的变化来解决难题。如果一味地走老路,只会越走越窄。“改则进”,改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酝酿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只能当“弄潮儿”顺应历史的潮流,并积极推动它,而不是当时代发展的“绊脚石”。积极推动变法的商鞅正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因此,秦国大受其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风气日益良好,国家实力逐渐强大,最终鲸吞六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

道不拾遗的典故

道不拾遗:道路上有遗落的东西,却无人拾捡。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遗,丢失的东西。学习啦小编这里为大家带来了道不拾遗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道不拾遗的典故: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南辕北辙的典故
    南辕北辙的典故

    南辕北辙:本来要向南前进的车却向北行驶。现常比喻实际行动与预定目标相反。辕,车前驾牲口的横木,表示车前进的方向;辙,车轮留下的痕迹,表示车

  • 前倨后恭的典故
    前倨后恭的典故

    前倨后恭:先前傲慢,后来恭敬。多用来指以貌取人或特别势利的人,对人接物的态度前后不一。倨,傲慢;恭,恭敬。学习啦小编这里为大家带来了前倨后

  • 栉风沐雨的典故
    栉风沐雨的典故

    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栉,梳头发;沐,洗头发。学习啦小编这里为大家带来了栉风沐雨的典故,希望大家喜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学习啦小编这里为大家带来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

32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