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

  故事照亮未来是杨照写的。读完这本书,大家写了很多读后感,来看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篇一

  “书承载观念,所以才能改变人,才能改变历史。然而书不能只承载观念,只有观念的书,是暴君是独裁者,讲观念的书,要有故事要有生活,大量的故事大量的生活,这样才能保证书中传递的观念,是软的不是硬的,是动的不是静的,我亲爱的朋友,你就是花太多时间在其他无聊的书上,却太少读这种真正重要的观念之书了......”

  这段“告诫”或许就是杨照孜孜以求,希望用改变个人的观念来达到改变社会的观念进而改变社会的最终目的的滥觞了吧。我是从《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接触和知道杨照的,而且到目前为止,也仅此而已。实话实说,这本书尽管已名列某知名“十大好书排行榜”,但读过之后并没有“惊艳”的感觉。用故事来讲道理,这是我们很久以前就习惯的路数,就算不用追溯到小学语文教科书,大致也可以攀到“心灵鸡汤”、“小故事大哲理”之类的书了。只不过,那时的故事似乎多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世界,如何生活,而杨照之类的作者则是在用故事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社会,改变社会,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人功利的角度。

  公民社会,民主法治,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无论我们面前仍有多大的阻碍,但社会已经在进步,权力巨兽的基石已经在松动,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相信未来。现在,鲁迅正在成为一种记忆和符号,而胡适又被抬了出来。他既说过“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他也说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而“日拱一卒”的精神在这样的时代似乎益显珍贵。以文字布道者,当今不乏其人,只不过杨照直接把“未来”、“开放社会”这样具有“迷惑性”的语言大喇喇地摆在面上,而且明白告诉你他的葫芦里卖的就是“100个观念”这剂药,成分疗效一目了然,在这个缺乏耐心的时代里,的确是有些深谙“媒体”之道,很是讨巧。

  虽然读过全书,我们知道所谓“100个观念”,仅是从一篇篇没有联系的短文——甚至很大部分是专栏文章——中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而已,不成体系,缺乏逻辑,但的确都是从一个个角度去破解现实社会的困境与问题,向历史索取智慧,向未来寻求出路。于是我们几乎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本理解开放社会特质的工具书,我们尽可以寻着关键词去查找我们想问的问题,或者感兴趣的观念。比如随手翻开“记者条目”,我们就能看到“政治是一种权力的互动交手,以政治为专业的政治人物,不可能主动缴械自我限制权力行使的空间,所以我们需要依赖记者去对他们施压。”再如“表演条目”最后写道:“表演成了政治的核心价值,却也腐蚀了政治的传统、正统意义。”

  诸如此类,虽然我们知道这不是标准答案,但又何妨?作者本来希望传递的是一种观念,而不是生硬的概念。能够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有帮助,这已经是成功了。白纸黑字,虽然传统,单调,却比其他方式来的更沉稳、扎实。如果从“实用”的角度讲,原本我随意想到的“工具”性,可能不是贬损,反而是褒扬了呢!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篇二

  到现在为止,看完这本书,想写点感想,我还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的一个评论家,做过报社的主笔和电台的评论节目主持人,出过很多书,应该很有影响。书里的文章就是他几年来在报纸上发表的评论文章的合集。合集一共有100个故事,每个故事讲了一个观念,因此书的副标题是: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这些故事不是我们平时所听到的寓言或者街头巷尾流传的传奇段子,故事就是历史,而且大多是关于美国和德国的历史,都和政治有关,有几个故事是说台湾社会的,也就仅有的几个而已。看上去这些故事里我们很远,起码我平时并没有过多关注欧美国家的历史,所以有些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听过,有些就压根没听问过,再加上大多和政治或社会事件有关,读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被接受,起码比《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文章接受起来要难一些。

  编辑把这100篇故事又分成了四个部分,一是国家为你做了什么,二是找到自己的风格,三是走出大词的泥沼,四是迈向聪明社会。每个故事又都有一个关键词,比如战争、官僚机器、身份、犬儒主义、 慈悲、开放、逆转、节制、自主等等,从这些词就能看得的出,故事是关于历史和社会的,作者想表达的观念是关于现实社会的,规则、制度、文明或者是未来的。都是很大的主题。梁文道写的序,他说这本书在台湾名字是《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他说是一个很吓人的名字,带有浓重的说教色彩,但我觉得,即便是这个名字,看上去说的是做人,其实做人和社会的大环境十分不开的,所以,从名字还是能看得出,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该如何做人,作者给我们呈现的,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

  故事对我而言略显生涩,但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却并不陌生,有些并不陌生,有些又的确能帮我打开另一个通道,让我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这个社会。我们原来都以为社会是这个样子的,无论我们经历的还是看到别人说的,社会上很多事情都有了一个既定的样子和评价,我们也就跟着这样认为,对于历史就更是如此。可是作者讲了很多事件背后的真实故事,比如他说道哥伦布,我们都认为哥伦布是伟大的航海家,可事实上他的成功就是误打误撞,因为他的计算太差,把距离计算错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又去骗那些船员,不让他们知道真相。作者说,历史有时并不那么有条理。比如他讲到匈牙利曾经出台过一个制度,规定犹太人洗澡的时间。事实上那个时候城市里已经没有犹太人了,要么被屠杀,要么逃离到其他地方去了,可为什么还要出台这样的规定呢。作者说,这是官僚制度在作怪,执行者只知道执行,政策制定者又不了解实际情况。德国的犹太人被屠杀也是如此,政策制定者无法感受到生命消逝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执行者也只是麻木机械的执行上级的政策。

  这样的观念,作者说了100个。大多数,都能帮我们透过历史了解到更多的真相,同时也对现代的社会有更多的提示。他说我们现在都喜欢怀旧,都会怀念民国,好像民国的什么都好。他说一个童年过的轻松的人,长大后每当遇到困难,就会想起小时候的快乐时光,对现实,更多的是逃离,是过去,是留恋,对未来,则没有勇气和胆量去面对,一味地活在过去的光影中。有一篇文章叫《认清口号与政策的差别》,他说台湾政治人物会有很多口号,比如节能减排,可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这样去做,因此他说我们要有拨开口号看清本质的能力。他还讲到考克斯游到南极洲、横渡白令海峡、英吉利海峡的事情,有人质疑考克斯,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作者说,刻骨困难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本身就是意义,他说有冒险精神的社会和没有冒险精神的社会,本身就不一样,他认为,台湾社会应该多一些冒险精神,不该安于现在的状况。

  就是这样,作者先讲故事,很多故事我们都没听说过,故事后面的真相我们就更不知道,作者会把他说出来,然后,他再从故事中引出一个基本的观念,其实只有一两句话,但是从故事中得出,好像是娓娓道来的,虽然只有一两句,却又那么教人信服。更可贵的是,他会讲到当时当地的社会和政治的问题,有他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是有期待。因此,故事本身只是引子,每个故事有两三页纸,后面的观念只有一两句话,可这一两句话却显得分量很重。作者说:“具备什么样的观念,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人,观念不必然都能化为行动,然而没有任何行动背后是没有观念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都是观念。”

  这时候我又会想到自己。以前的时候,我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我越来越不愿意了,因为我没有足够的自信,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比如对某一工作的评价,我觉得自己了解的太少,即便是自己的想法,也是在不完全了解的基础上,做的主观 判断,没有多少价值。就像前段时间讲的中国和英国教育的对比,即便我看了这些文章,也只是吃了别人吃过的菜,我没有亲身体验,也没有系统的研究过他们的教育现状,这些都不用说,就是对我们国家的教育,对我这个城市的教育,我都不十分了解,如何去做判断和评价。我们对任何事实的了解都非常的有限,了解了的,又未必能看到其背后的本质。所以,我们每个人就像井里的青蛙,永远看到的是头顶上的那片天,或者是摸到了大象的某一个部位,问题是,我们就真的以为这是全部了。

  我们看到的,未必是世界的真相。因此,从这本书中,我大概可以有这样两个启示,第一,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解了。近日看南怀瑾的书,他说真正的佛,看上去并不像佛,也不会说自己有什么本事。倒是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会装神弄鬼,把自己表现的很厉害。我们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对于整个宇宙、对于人类,甚至对我们的生活的社区,了解和认识都非常有限,所以要谦虚,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觉得说的太好了,应该牢记,不要主观猜测,不要认为什么事一定就是怎样,不要固执,也不要太自我,这是真理。第二,还是要多学习,多接触实践。不学习,世界就那么大,学习了之后,世界就会大一点,自己就能看的远点。看不远,就像视力不好,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是盲人。多接触实践,是避免落个空架子。吕型伟说,接触学生就是接近教育真理。做老师的,不了解学生,不接触学生,不和学生打成一片,不想学生所想,及学生所及,就永远徘徊在教育大门之外。尤其是学者和专家,包括领导,这一点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夸夸其谈,不仅没有意义,更会让人嘲笑和不屑。

  有些遗憾的是,这些故事和观念,看的时候觉得很精彩,很过瘾,很有启发和收获,可是看了之后,又容易忘记。我把这归结为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当然,这样的合集文章,因为文章之间的系统性和逻辑关系不强,孤立的内容就不容易记起。所以到现在为止,想具体的记录下自己的读后感受,还是很困难。好在,这样的书,可以放在身边,有空的时候,可以拿起来翻翻读读。能记得的最好,记不得的,就像又在读一本新书一样,让人兴奋和感动。事实上我也是这样做的,真本书大概四年前我就有了,当时读过一些,后来又读过一些,值到最近,才连续的读完。我想以后还会再读,毕竟,我们对这本书的认识,还是十分的有限。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篇三

  每年年底的各大媒体评选出来的年度十大好书,是我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风向标。虽然评出来的书加在一起有几十本,读到年底也未必能够全都读完,但是必须承认,这一年中,读到的好书里面,来自其中的书占据了大多数。2012年还未到,2011年还没用过去,深圳读书月的十大好书就提前出炉了,里面就有杨照的这一本《故事照亮未来》,一起还买了他的另一本书《故事效应》,那本更薄一些,所以先看的那本,看了以后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一本被评上,而那一本没用。

  《故事照亮未来》这本书里面是用故事来讲述很多观念和道理,不过并没用那种童话中老套路的故事和枯燥的说教,故事都挺精彩,先用故事来吸引你,然后从故事中很自然就引申出一个观念,杨照会让你感觉很有道理,很多讲故事说道理的书,都选择的是一些很弱智的故事,故事还没看完,想要配上什么说教的道理,用脚趾头都能够猜出来,这样自然没用人爱看。如果故事很精彩,很有深度,在你看完故事以后,还沉浸和回味的时候,作者狠狠的用自己深邃的思想,给你打开一扇窗户,让你感觉到豁然开朗,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商,这样的书自然会让人喜欢。

故事照亮未来读后感相关文章:

1.修身励志160个哲理故事读后感

2.《不如温暖过生活》心得感悟3篇

3.读让生命化蛹成蝶有感3篇

4.安徒生童话读后感1500字3篇

5.读雷锋读后感3篇

6.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3篇

7.成长励志读后感3篇

8.高中读后感怎么写

9.《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10.读《海伦凯勒》有敢感1000字

123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