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初中离骚读后感

初中离骚读后感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初中离骚读后感

  离骚诗歌中体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爱国情怀。读者又读出了什么?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初中离骚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初中离骚读后感篇一

  《离骚》中,诗人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他的强烈爱国情怀是最让我震憾的。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永不放弃。“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诗人坚定地信奉着自己的信仰和情感,即使是形消骨立也在所不惜.“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哪怕是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能受警戒而彷徨?“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与他人苟合的坚定品质。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愿承受斥责咒骂,甚至宁愿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也不曾更改自己的追求。直到最后,“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这种面临死亡也不后悔自己当初志向的精神,成为后代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推崇屈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屈原在诗中表达的对祖国、对君王无比深厚的感情也使我震动。“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表明了自己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他心系祖国的安危,担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很想做出一番丰功伟绩使祖国强大起来。然而,事情却总不遂人愿,他不但没有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反倒遭人妒忌,受人陷害。甚至最后君王也疏远他。“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这段文字既表达了其对君王绝对的忠贞,同时又以男女喻君臣,抒发了自己不被君王信任的伤心与失望他也想过离开,因为他毕竟是个凡人,需要生存。一处无用武之地还可心另觅他方。“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此终古。”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借灵修之口表达自己的矛盾心理。既然在楚国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何不到别处看看呢?也许会有“矩镬之所同”。“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既然很多东西都已经发和变化,那么自己也该周游观访上天下地了。于是备好了车马,收拾好了行囊慢慢前行,借大好时光寻求欢娱。然而,“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对故乡、对祖国,还是眷恋,仍是不舍,无法前行。“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也许屈原本身就是个悲剧性人物,他生不逢时,空有一腔坚定的政治理想却得不到实现,然而他又太爱国,不愿另觅贤君。也许也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吧!

  读罢《离骚》,心中总有一股悲凉之感无法释怀,诗人的彷徨,诗人的无助,诗人的坚定,诗人美好的品质通通嵌进我们内心。诗人最后自投汩罗江,是他的一种解脱,他人虽死,但他的作品,他伟大的人格,他坚毅的品质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初中离骚读后感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初中离骚读后感篇三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不变,仍是那个书法屈原情感的长诗,但人却不复存在。屈原,殚精竭虑,一心为国,却遭楚怀王排斥,蒙冤被逐----- 此时他在涉江中,孤独,是斜阳射在眼前的锋利刀刃。身后,江水滔滔,自己走过的路已经消逝;前方,是做亡国奴的屈辱,是苟且偷生的痛苦,是等待自己的深渊------屈原无语,他为了坚持自己的本色已失去了太多,如果善于逢迎权贵,必能享受一时的荣耀,荣华富贵随之而来;如果他能抛弃庸君,投向明主,必能让自己有施展才华的一片新天地;如果-------有太多的“如果”,但他却不接受这些如果,他是士大夫,是一个正直的士大夫,他不做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墨客。

  文人始终是一个能够感到“天降大任”的团体,也许有人会说屈原是瘦弱的,甚至会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他的风骨却远远比钢铁坚强得多。“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不愿轻易放弃,他要坚持到最后一刻,即使最后的结果是死,也要让自己的本色永存。弃置而复依恋,欲去还留的徘徊,最终他只能选择了自沉汨罗江。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它折断了屈原的憧憬,他毁灭了屈原的斗志,但他却未能改变屈原的本色、正直与刚毅。屈原,爱国者的先驱,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思绪,留下了无尽的反思。从此五月初五成了他的永恒,他的离去使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空虚与无奈。风,依旧吹。月已在空中。

  月光洒在船头,屈原明白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单纯的理想,选择为本色而牺牲。屈原不仅是个名字,还是一种爱国的精神,一种不甘于沦落的心境,影响着今人的心唤醒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国家有难之时,无数英雄挺身而出,统护了祖国的尊严,证明中国人的坚强和力量。阅读《离骚》,品读屈原,让我再一次懂得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让我这个在和平年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学子树立起了担当祖国大任的雄心壮志,这种激情我相信在所有的炎黄子孙的生命中都会得以传承和延续。

初中离骚读后感相关文章:

1.离骚读后感

2.离骚读后感800字

3.高中离骚读后感

4.屈原离骚读后感想

5.600字初中作文读后感5篇

143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