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读题西林壁有感

读题西林壁有感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读题西林壁有感

  题西林壁是苏轼写的一首哲理诗,我们诗中解读到什么哲理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题西林壁有感,一起来看看。

  读题西林壁有感篇1

  你是一个大气的诗人,充满睿智,假象不能迷惑你的眼睛,不能阻挡你的思维。

  山脚下,你放眼望去,眼前的庐山横看是长满了绿葱的松树和柏树,树上的鸟儿唱着美妙的歌儿,地上的动物们真实演绎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纯朴。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不禁心生感慨。不知不觉中,你又走到了庐山的另一边,本想再感受一次这怡然的景色,眼前的一切却让你大失所望:山的这一面竟然是悬崖,“一毛不拔”的崖壁上岩石突兀不平,不时还有石头滚落下来,天上的飞鸟似乎不敢靠近一步。这里的荒凉比戈壁还有过之而不及。眼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你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每个事物都有不同的两面吗?难道我心中的正义也有反面吗?那么我所追求的一切也是错误的吗?

  万思不得其解的你已没有了游览的闲情,只能叹息着离开了庐山。在返回的路上,一轮斜阳正在你前行的路上向你含笑,你不经意间回头,却发现身后的庐山却已从两面变成了一个整体,你猛然间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两面性,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它,并且要放大我们智慧的目光,穿透一切假象,看到它最原始最真实的本质。

  读题西林壁有感篇2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记得首次读《题西林壁》应该是在小学吧,具体是几年级记不得了。当时虽然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但也还是有些似懂非懂,浑浑噩噩的过来了,没多大体会。一路风雨兼程,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参加工作一年。算算到如今已有十余年光景,再次身临其境,却又感触颇多。

  开弓没有回头箭!是目标也好,是无奈也罢,过去既已成事实,就不可能回头了。只是以后的路还很长,大丈夫应该有所作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任何一个职业都是一个围城,进来的想出去,还有更多的想挤进来!这恰恰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谋而合。你已经站在那个高度,你当然可以说那个高度不怎么高,可是在很多人看来,你的高度已经是高不可攀了!

  人生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的思维方式!

  读题西林壁有感篇3

  今天,我又研读了一遍苏轼的《题西林壁》,心中颇有一番感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我在今天,又读出了他新的内涵,新的韵味。

  东坡先生身处庐山之中,四周层峦叠嶂,已辨别不出此刻究竟身处何处。四周的山峦变幻莫测,从各个方向呈现不同的景色。置身于造物者那无尽的艺术构思中,想那造物者定是把这世界幻化成他笔下的各种神造,波澜壮阔,气韵迭起。而人,在这其中,就如沧海一粟,或许功成名就,或许一文不名。但是,身陷苍茫的人间,个人,究竟是多么渺小!

  东坡先生一生风云跌宕,但他的文学成就宛如一座丰碑。他那飘逸洒脱的文风,一如他的处世风格,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理念。他有如一名哲学家,看穿世事变迁。他说人对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他已经忘却了自身,完全地把自己抽离于宇宙之外,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这世间。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每天,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与心之向往将我苦苦的缠绕,沉重的压制着我那颗年轻飞扬的心。心一旦被世俗所累,人难免心情惆怅。但是,我也可以把自己抽离出来啊。东坡先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是要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我们一定不能仅仅禁锢于眼前,要把眼光放的长远。要站在超脱的角度想想自己。如果我想到了以后,想到自己的这番磨砺必将是为以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那么也许我看到的就不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吧。也许,我看到的就会是:殊途同归。


读题西林壁有感相关文章:

1.题西林壁读后感5篇

2.题西林壁读后感

3.《题西林壁》读后感

4.题西林壁读后感

161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