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读夹缝中的历史有感

读夹缝中的历史有感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读夹缝中的历史有感

  夹缝中的历史告诉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那大家写了什么感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夹缝中的历史有感,一起来看看。

  读夹缝中的历史有感篇1

  这个寒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几本让人终身受益的书,而我最喜欢的是《夹缝中的历史》这本书。这本书写的是作者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书中写了很多大家很熟悉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有孔子庙的建设、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王、王昭君远嫁匈奴、吴三桂的几次叛变等等。

  这些故事和人物虽然大家早就对他们进行了评论和研究,而且大家的观点大多一致,认为孔子游列国是为了增长见识,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是因为剑术不精,王昭君出塞是为了匈奴和汉帝国的和平相处, 吴三桂的叛变则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等等,而作者却吊人胃口,与大家的意见截然不同。因此激发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迫使我仔细的读完这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写荆轲刺秦王和司马迁与苏格拉底之死的部分。

  荆轲是历来被人们赞扬的大英雄,是敢单枪匹马去刺杀一个欲一统天下的君王的英雄,他的最后功亏一篑,人们都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剑术不精,因此有人感慨他的英勇,有人感慨他的悲壮。而作者却指出了藏在荆轲心里的致命的弱点:荆轲并没有完全彻底的献身精神!因为荆轲并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他自己献出生命的,他去刺杀秦王不过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太子丹也只是把荆轲当作了,抵御秦国的一步棋,在利用与被利用的情况下,荆轲怎么会愿用自己的性命去报答太子丹呢?荆轲他也许想生擒秦王,那么他既可以达到行刺的目的,又可以保全自己,但是在秦王的宫殿里,他的一点犹豫便葬送一切。作者还说到中国人对荆轲的喜欢,“源于一种承认和肯定自己的需要”,荆轲“渐渐地变成了苦闷的灵魂得以出气的洞口”,他已“演化为一个反抗暴君的象征”。因此,中国人不愿意认真分析荆轲失败的原因,或刚刚为其失败而感到遗憾,便转而鼓吹他的神勇了。这是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

  在集权的统治下,人是不能说话的,它规定了说话的方向——顺从统治者。同样都是伟大的人,苏格拉底与司马迁从各自的价值观出发,走上了各自要走的路。一个以死来寻求哲学家的归宿来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一个则以残躯之身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得到世人的敬仰和顶礼膜拜。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的背景和真相,还提高了我的哲学休养。他既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又提高了我的文学欣赏的水平,这真是一本令人终身受益的好书

  读夹缝中的历史有感篇2

  本书是作者对二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对在夹缝中喘息的中国人,对被扭曲、扼杀的人性,进行的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是“重读大时代”系列中的一种。

  全书共收录14篇文章,其中《我在孔庙的所见所想》剖析了本具有独立精神的孔子,其思想是如何最终沦为统治者需要的工具和滥觞的;《成功的罪孽》尖锐地指出商鞅在以“法制“为特色的铁腕政策帮助秦国日益强盛的同时,也开了钳制思想、压制民意的先河;《灰堆》则通过解析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无情地鞭苔了统治者灭绝文化、践踏人性的残暴行径,指出这一事件给灿烂的华夏文化和思想所带来的灭顶之灾。

  全书以崭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回溯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大时代下人文精神坚韧的嬗变和各个层面中国人的生存景观。

  这是一本写作者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那些事件进行研究后的结论的书。书中写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有孔子庙的建设、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王、王昭君远嫁匈奴、吴三桂的几次叛变等等。

  这些故事和人物虽然早就有人对他们进行了评论和研究,而且他们的观点大多一致,认为孔子游列国是为了增长见识,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是因为剑术不精,王昭君出塞是为了匈奴和汉帝国的和平相处,吴三桂的叛变则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等等,而作者得出的观点却和他们截然不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写荆轲刺秦王和吴三桂的叛变的部分。

  荆轲是历来被人们赞扬的大英雄,是敢单枪匹马去刺杀一个欲一统天下的君王的英雄,他的最后功亏一篑,人们都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剑术不精,因此有人感慨他的英勇,有人感慨他的悲壮。而作者却指出了藏在荆轲心里的致命的弱点:荆轲并没有完全彻底的献身精神!因为荆轲并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他自己献出生命的,他去刺杀秦王不过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太子丹也只是把荆轲当作了,抵御秦国的一步棋,在利用与被利用的情况下,荆轲怎么会愿用自己的性命去报答太子丹呢?荆轲他也许想生擒秦王,那么他既可以达到行刺的目的,又可以保全自己,但是在秦王的宫殿里,他的一点犹豫便葬送一切。作者还说到中国人对荆轲的喜欢,“源于一种承认和肯定自己的需要”,荆轲“渐渐地变成了苦闷的灵魂得以出气的洞口”,他已“演化为一个反抗暴君的象征”。因此,中国人不愿意认真分析荆轲失败的原因,或刚刚为其失败而感到遗憾,便转而鼓吹他的神勇了。这是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

  而对于那个一叛再叛的吴三桂,作者更是毫不手软的指出了,吴三桂并不是像历史写的那样痴情,而为了陈圆圆去追杀李自成的部队,更不是为了恢复明朝的统治而来向清政府造反的。因为事实上他放了清军入关后,到了北京后并没有去找陈圆圆,而是继续一路追杀李自成的部队,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因为他要撤藩,这样吴三桂的利益受到损害,于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幌子来造反,可惜他自己不争气,没多长时间便自封为皇帝,结果受到世人唾骂。

  一位作家曾评价朱鸿说他一曰“文坛一把刀”,中国人灵魂的解剖刀;一曰“散文掘进手”,生活矿藏的掘进手。在他那里,古今和中外竟像两副拉绽方便、开合自如的电动屏风,手指一点,周秦汉唐元明清就到了眼前;再一点,东瀛西欧南非北美就和他的人物联系起来了。

  读夹缝中的历史有感篇3

  历史的轨迹在不断前进。历史的真象往往隐藏在谬论之中,埋藏在假象之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阿透过夹缝看历史,看清历史的真象。我明白今天我们评价古人时,我们应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在我看来荆柯是一个胆小的壮士,他得到田光先生的推荐,受到太子丹的恩惠,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但我却怀疑荆柯。真理不是显示在外的,就像对与于荆柯的怀疑,也是要摆脱世俗的成见,分析他种种行为的原因。在凄凉萧瑟的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柯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柯和秦舞阳一起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到咸阳宫去刺杀秦王。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有人说是秦王的运气好,有人说是侍女的帮助,使秦王逃过一劫。但我却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荆柯怕死,当他抓住秦王的衣袖时,他可以立刻杀了秦王,他却想制服秦王,将他生擒活捉,他知道如果秦王死了,他也别想活,这便是,他是贪生的,他是怕死的。他有神勇,但他缺乏完全的献身精神,他没有超越生对他的吸引,也没超越他对死亡的抗拒。不过荆柯的所有信义与胆气还是让人极其钦佩的。他谋杀秦王的大举,显然能使处在欺凌之下的中国人产身产生共鸣和快感,并得到一些慰藉。荆柯也演变成为反抗暴君的象征,荆轲的意义便超出他行为的本身。

  在中国,韩信显然是一个典范,一个能屈能伸的典范,用以后的功绩来洗刷了以前跨下之辱的典范。人们好似将韩信所受的耻辱看作他实现其目的的一个铺垫,一个陪衬,甚至是一个升华的动力。但“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精神准则,一个忍耐的底线。作为汉朝开国功臣的韩信却甘心忍受了跨下奇辱。在当时的观念下,韩信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但他并没有跳起来反抗。一个人是否受到侮辱,并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如何对待侮辱,却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于是这便成为他终身的耻辱。他沉默的原因并不是他的宽容和怜悯,而是为了功利,他向世俗低下了头。尊严是不可以用来和功利交换的,韩信的这种作法本身就是对自身价值的无视。然而在今天韩信依然被当作正面形象而不断提及。像这样的偶像,被树立起来,必将会使那些奋发而起,激励反抗的灵魂哭泣。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独立精神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历史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在夹缝中看历史,也许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多思考,我们便会有不同的发现。


读夹缝中的历史有感相关文章:

1.读激荡三十年有感3篇

2.桃花扇读后感

3.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163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