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茅盾散文读后感3篇

茅盾散文读后感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茅盾散文读后感3篇

  茅盾散文读后感1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绅士是地方名流、权力的象征。这些人既有权,又有钱有势,且受封建制度的保护,常年累月过着优哉悠哉的生活。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在一篇短文中,把北美森林中的野生动物---豪猪,比作绅士。这是一种幽默的讽刺。

  因为把豪猪比成绅士,所以就要多花些笔墨介绍豪猪。茅盾先生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对豪猪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既其生理上自卫、自我保护的特点,进行了夸张性的描写。因为出于它的本能,豪猪不会主动攻击别人。当别人攻击它、它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它就会缩作一团,等待“挨打”--利用它身上带刺钩的锋利毛---得天独厚的防御武器,使进攻者上当受挫。豪猪的这种斗争方式,可见是被动的。尽管它的毛那样锋利,但总是处于挨打的地位。

  豪猪靠它得天独厚的豪毛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身上确有两处致命弱点:一是腹部,一是鼻子。知晓它的这两处弱点,再小的动物都能制服它,消灭它。因为它只能防御,无力进攻,且有致命弱点,所以它的生存面临诸多危险。

  因此,读《森林中的绅士》,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再强的人或其它动物,都有其弱点。如果不能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一旦暴露了弱点,就会面临挨打的危险,甚至遭受灭顶之灾。

  茅盾散文读后感 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有感

  矛盾老先生写的《白杨礼赞》曾让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杨树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但是。最后一段我是不怎赞成的: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种极其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读了这一段,让我很感不爽:为什么要让“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白杨树呢?为什么又让他们“去鄙视”白杨树呢?我想,当时矛老先生只是一时苦于找不到对比组,而粗略地找了楠木作反面树种,尽管矛老先生还在后面加了句“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但我仍觉得楠木不能作为反面树种,理由有2:

  1.在当时,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并不会看不起、贱视白杨树。相反的,那些像白杨树的人也不会鄙视白杨树,相反的还会羡慕,甚至还希望得到楠木,只是能力有限而已!

  2.楠木是不易生长,但它长得结实、实在,且也如矛老先生所言“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它虽长得不快,但也不能用它去比喻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况且它有着像爱因斯坦般的本质:长得不快,但它长得充实无虚,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名贵木材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之下,白杨树有外在的美,但内不充实,木质较之楠木还极为疏松,不实在!所以,如果说楠木不比白杨树,我是不怎赞成的。

  但是,楠木之所以“被贬”,是因为它不易生长,且不普遍;但白杨树之所以易生存、普遍,那是因为它木质松、好成活。但总的来讲,它们也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我在这也不好多说谁对谁错,呵呵~这不正符合“各有所长、人各有思”吗?

  不好意思!矛老先生!小生无冒犯之意!发此小论,实属班门弄斧,献丑!如有冒犯,敬请海量包含!

  白杨,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树,人们常常看到她那高大挺拔的身躯挺立在哪里。无论天气怎么变化,他们总是四季常青,为人们遮风挡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雪雨,不管遇到干旱还是大水,他总是屹立在哪里,丝毫不动摇。

  当然,在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像白杨树一样,默默无闻的人。如:站在马路上的交警叔叔们,不论严寒酷暑,都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们,他们救死扶伤,有时为了做一个紧急手术,一天都不睡觉,他们照理病人,细致入微。老师,不仅教给孩子们丰富的知识,还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为学生默默奉献,付出。还有那微不足道的清洁员,他们用双手,为城市平添一份干净,美丽,又有多少人在意过他们呢?他们就如白杨树一样,为人类付出却不求回报。

  人也要向树一样,无论面对风雨雷电,还是任何小挫折,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努力去绽放生命的光彩!

  茅盾散文读后感3

  今年九月,女儿上一年级后,为了让她能养成坐下来学习看书的习惯,我也只好在她做作业时,拿些书来,静静地坐在她旁边看看。有一次,我拿起了茅盾的散文集《雾中偶记》,当再次看到他的“佩服与崇拜”这篇散文时,就在那似短非短的时间里,我的脑海中,生出了一种更多更浓更深的思绪。

  茅盾的这篇散文写于1920年,主要是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崇拜之风;当然,这也是对我们中国人之前崇拜心甚重的一次再显。虽然,全文没有对“佩服”与“崇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利害进行全面阐述;但是,却能干脆利落地提出了“要佩服不要崇拜”的主张。当然这里的“佩服”也只是佩服其真理,信仰,做法等等,而不要佩服那本人,否则容易变成盲从,甚至发展成为“崇拜”。

  现在想来,他提出这一主张已经都有90多年了,眼看都已成了“百岁老人”了。

  在这9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我不是太清楚“佩服”与“崇拜”这两“兄弟”是怎么成长并是怎样子走到今天的。但是单就现在来看,我以为茅盾的“不要崇拜”这个主张基本上是实现了的。当今这个社会的人很少会对谁敬重得言听计从,也很少有人会绝然毅然地敬重上谁,就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全然信奉的孔圣人,当今我们也会全面辩证地看待他,更不会把他的每一句话都视为“圣旨”;就是我们当年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言一行都是一种狂热的状态相比,今天我们大多人大多数时候都会理性地对待之;就是对于我们的父辈,也不会因为敬重,而不会不加分析的接受他们的一切,这应该算得上是一种进步。然而,对于他的“要佩服”的主张,却还是不见,或者见之不多,或者说不见了。

  我想茅盾老先生提出“要佩服”的主张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更好的前进发展的。这里的佩服是一种正确的理念,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欣赏,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自信,更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点。这种佩服不是认输,不是低人一等,也不是就没面子,更不是失败;那是对别人的某些东西的认同,以至于愿意鼓掌,愿意学习,愿意给自己一个提高的机会。

  然而,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有些人有些时候,对于别人正确的理念,想法,主张,做法和能力,等等,不会,或者很难能发自内心地对之“佩服”。有时有些人,对于别人这些正确的东西或者“本事”,或者付出的努力,都不以为然,总能说出过东家长西家短的,也总认为那只是雕虫小技,也就是那么回事,跟自己做的差不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也没有什么难的;但是真要让他做的话,却没有他说他想的那样子的好。有时,即算会“佩服”起来的话,也让人感到酸酸的味道;或者要看对象,要看这人是谁,要看这人是不是明星大腕,要看自己对这人感不感冒,要看自己认不认识,等等,要不然是很难对之“佩服”的。因此,就导致了种种“因人而费”的不良现象,导致了有些人对于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更不能虚心地加以学习借鉴提高,只愿意顽固的坐在自己的“领地”和“高地”上,骄傲的环视四周,总认为自己最厉害。

  总之,导致“佩服”不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理性不足,感性有余;公理难守,私念常扰,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以至于茅盾先生90多年前就希望看到的景象,到今天都没能很好的出现。

33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