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童年》高中二年级800字读后感

时间: 若滢21250 分享

  阿廖沙的童年是多么的灰暗,唯有外祖母疼他爱他,那是阿廖沙悲惨童年里是难得的一束光。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童年》读后感供大家阅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童年》读后感一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假期的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的字体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打动了我:四岁丧父,跟随痛哭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普通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打架……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默默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楼下的酒馆女主人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渐渐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欢乐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拿鞭子抽,用脚踹的的滋味。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争吵之类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童年》读后感二

  回忆童年,我们的童年是记忆深处的一颗火种,是人生初始的一段阳光,是小巷深处的一首歌谣,是高远天空的一只纸鸢。而对于高尔基来说童年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写于1913年,产生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小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投奔到专横、粗暴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随着家业的衰落,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阿廖沙,狠心剥削手下的工人。甚至因为阿廖沙染坏了一块布将他打得失去了知觉。同时他亲眼目睹了舅舅们为了争夺财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这一幕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痛的生活状况。在外祖父家,阿廖沙认识了占有特殊地位的“小茨冈”,他懂行能干,外祖父很器重他。他常常在外祖父打“我”的时候,尽量地用自己的手臂挡着鞭子。他凭借着他的聪明给这个家带来了许多快乐,而他却逃不过死亡的悲惨命运。

  一次,两个舅舅和他一起搬运一个十分沉重的橡木大十字架。他绊了一跤,两个舅舅竟只顾自己保命,他却被砸死了。布满阴霾的日子里,只有外祖母保护和支持者阿廖沙,使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光明。她给“我”讲上帝、鬼神等故事,又常常向“我”回忆起当年“我”的父母相恋、共同生活的情景。然而生活远没有那么平淡,米哈伊尔舅舅放火烧了染坊,那一次外祖母头上顶着空口袋,身上裹着马被,直冲着火跑了进去,抱出了随时可能会的硫酸盐罐子,她又指挥闻讯而来的邻居,和家人一起扑灭了大火。而“我”却被舅舅摔昏了过去,苏醒之后,得知纳塔利娅舅母死了。

  灾难突如其来的降临,使“我‘感到了恐惧。逃离恐惧的渴求主宰了”我“,自然想起了”小茨冈“的死。所有这些残酷的现实令”我“不堪重负。舅舅们分家了,为了争夺家产,父子相残,也因此打伤了外祖母。接着,外祖父就搬家了,”我“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新鲜感。阿廖沙认识了”好事情“,但大家都不大喜欢他,把它给撵走了。阿廖沙又和彼得伯伯和隔壁三个小朋友结下了友谊。后来母亲回到了家中,阿廖沙也感受到了温暖。

  高尔基向我们展现了他的一段悲惨的童年生活,不是为了让我们同情他,而是让我们懂得:在逆境中,学会坚强。给他力量的正是像外祖母一样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的人。正如高尔基后来写到:”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也有像”好事情“一样的普通人把各种生活知识送给了阿廖沙,使他心灵丰富,茁壮成长。

  高尔基在小说中写到”但只要知识,就是蜜“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它说明高尔基对科学知识的极端重视、尊敬和赞美。

  《童年》读后感三

  童年是一个美好的词,代表着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可是在高尔基的《童年》中,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不但难称幸福快乐,甚至十分不幸。

  读过这本书后,我不禁为阿廖沙的经历感到辛酸。他年幼时父母双亡,冷酷暴虐的祖父经常读打他,只爱钱财的两个舅舅冷淡他,表哥萨沙总是捉弄他,除了外祖母以外,几乎没有人关爱他。外祖母是一个善良、有爱心、能说会道的人。这样也让阿廖沙感到温暖,为他抚去黑暗。他的两个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总是争吵斗殴。他们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不仅差点害死阿廖沙的父亲,还害死了“小茨冈”。外祖父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怂恿伙计去偷东西,暗放高利贷,赶走的伙计格里高里,让他成为乞丐……这种成长环境甚至远远比贫困的生活条件恶劣得多。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切并没有吓到阿廖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苦难,他从不轻易掉泪,更不会向命运低头。这种苦难,反而让他成长为一个勇敢、更坚强、更正直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日子就幸福多了。我们的生活是快乐的,整天像泡在蜜罐里,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缺少关爱。在我们的家庭中,很少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也不会发生将无辜折磨致死的可怕事件。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谆谆教导。放学后,父母会把好吃的给我们吃,我对阿廖沙感到同情,他生活在如此艰辛的环境,而我们却不知足。因此,我们应满足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打造属于我们的一片蓝天!

  《童年》读后感四

  阿廖沙从小丧父,整个人处在抑郁之中。可是苦难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孩子就停歇。到了外公家,充满了敌意和战争的家更加令人窒息。外公急躁的脾气容不得小孩犯一点错误,或者说容不得别人触犯他。阿廖沙成为了外公鞭子下的牺牲品。相比之下,阿廖沙最喜欢的是他的外婆。她给了他美好的童话世界,她常常给阿廖沙讲故事,这成为了阿廖沙唯一的精神乐园。

  小茨冈是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他是外公的得力助手。他很有艺术天分,能歌善舞。这样一个欢乐的人却惨死在一个互相争斗的家族中,悄无声息,甚至没有葬礼。从此阿廖沙又少了一个为他保驾护航的人。

  外婆是勇敢的,家里的命根子—作坊起了火,外婆奋不顾身地冲向火海运出了硫酸盐,这才让整个家抓住了剩下的一根救命稻草。可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样一个高大勇敢的人,竟然允许矮她半个个头的外公打她。外婆的宽容、仁慈与博爱,让阿廖沙感觉上帝与他同在。娜塔莉亚舅妈没有外婆这样坚强,他受不了生活的折磨离开了人世。

  家到底还是分了,两个舅舅分别到不同的地方去住。阿廖沙随外公、外婆搬出来住。在阿廖沙的眼中,外公是难以捉摸的,他平静的时候,可以给阿廖沙讲过往的故事,教他读书识字;可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外公就像是一个暴君,外婆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受尽苦头,阿廖沙为外婆鸣不平,先是心里不满,后来就开始从行动上支持外婆。为了蝇头小利,两个舅舅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想尽办法要外公把剩下的财产分给他们。外公教训了屡次恶意生事的米伊哈尔舅舅。外公和外婆都信奉上帝,然而他们对上帝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在外婆眼中众生平等,面对曾经骂过她的人,她不以为然;面对接头的乞丐,她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外公则是一双判官似的严肃的眼睛去俯瞰大地,他要是认为谁错了,他便实施惩戒和处罚。在无情的皮鞭下,阿廖沙心中有一种无法排遣的郁闷。他仿佛掉进了万丈深渊,那里伸手不见五指。他仿佛失去了听觉、视觉和知觉,只能浑浑噩噩地生活。

  阿廖沙再次和外公外婆一起搬了家,他结实了一个朋友名叫“好事情”。好事情常常倾听阿廖沙讲话,可是他却不受其他人的欢迎。最后“好事情”搬走了,阿廖沙为失去了这样的一位朋友而感到难过。小小的阿廖沙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与人的不平等,目睹并体验了被侮辱、被欺压、被折磨。彼得大叔就是这样离开他的。

  离开了家的母亲回来了,她教阿廖沙读书写字。外公还是没有改掉他的臭脾气。母亲在这个家里呆得很不愉快,外公希望她能够听他的话,可是阿廖沙的母亲可不像她外婆一样任外公摆布。外婆给阿廖沙讲了关于她父母这对苦命鸳鸯的故事。阿廖沙的母亲为他找了一个继父,她把阿廖沙接了过去。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甚至不如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阿廖沙的生活感觉不到一点阳光,她的母亲的脾气越来越坏,最终抑郁而死。阿廖沙再次回到了外公家。吝啬的外公在粗暴之中也有一丝温情,阿廖沙开始和他的小伙伴寻找生存的方式。

  《童年》读后感五

  记得小学时就曾读过《童年》,当时只是粗浅一看,只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如今再读,真是常读常新。

  阿廖沙父亲早早去世,母亲把他送到了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家里。在这个家庭里,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剑拔弩张,好似弥漫着一场仇恨之雾。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还有一次竟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在学校阿廖沙也受到歧视和刁难。这令人窒息的狭小空间并没有让他堕落。善良的外祖母,乐观的小茨冈,正直的葛利高里还是让他看到了人间的真善美。阿廖沙反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的人。他没有逃避,乐观向上,与悲惨的命运进行不屈不挠地斗争。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知梅花扑鼻香”我想,高尔基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要执着追求,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如今,科技在不断进步,,可是人们却变得越发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仰望历史,不管逝今,还是中外,多少英雄都是在艰苦血泪中成长起来的。八年抗战中,无数的英雄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敌人的口前,他们毫不畏惧,他们勇敢拼搏,他们视死如归。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我们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再如这本书的作者高尔基,童年时期的他同样经历了太多悲痛,可如果不是他勇敢的面对,努力的向上,哪来以后的成功呢?被凡尘俗世所困的心是可悲,反之勇敢的心灵就像鹤挺立于鸡群,与众不同,闪闪发光。回想自己,现在遇到的所谓的困难和他们相比又算的了什么呢?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困难都当成垫脚石,将之一一踩在脚下,大步向前,向理想之路攀登,不畏艰辛,风雨兼程。

  “漫漫日月,忧伤是他的节日,火灾是他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这也许就是对阿廖沙最好的解读。


相关文章:

1.初中《童年》400字初一读后感范文

2.童年初中读后感600字

3.读《童年》400字初中作文读后感

4.《童年》读后感范文5篇

5.童年读后感

10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