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范文

时间: 若滢21250 分享

  《明朝那些事》把晦涩难懂的正史写得那么好玩,可见作者的文笔功力之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范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一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这就是现代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魏忠贤。;“忠良”徐阶。张居正……他们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后。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员,但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插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后来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后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张居正如此,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此?

  记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吴竞泽也在场,此时我和李晨熙闹过几次矛盾,现在我们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吴竞泽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吴竞泽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

  那天风吹得大,我刚好打了个擦边球,没想到李晨熙却嘀咕了一句:“切!运气好!仅此而已。”我听了以后很不爽,冷冷地说:“运气也是要技术的!”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打起了球。没想到旁边的吴竞泽冷笑了几声。然后李晨熙打赢了就说什么“好球”,说我烂,菜鸟之类的;打输了还装模作样地教,什么上转要往下压,还做手势。

  结果,原本李晨熙是约我来打球的,经他这么花言巧语一哄,叫我时就说“他”。“这家伙”一类陌生的词语;又对吴竞泽说:“老吴,我请你x元。”然后天黑了和吴竞泽一起有说有笑地回家了,都不睬我一声。

  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寒风凛冽地吹着,我默默地收起了球拍,t贴上膜,两眼流露出愤怒的神情,心想:虚伪的家伙,平时和我说和吴竞泽玩是为了打球,都是借口。

  回家后,我不经意间瞥了一眼爸爸书桌上的《明朝那些事儿》,心中想起了张居正的厚黑学,心理逐渐平静下来,想:不能这样便宜了吴竞泽,如果和李晨熙绝交,那就正中了他的下怀!

  于是我发挥了我的智慧细胞,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第二天,我刚好看见了李晨熙,便强压心中的怒火,“得意洋洋”地对李晨熙说“昨天我表演得不错吧!”我还假惺惺地说:“要多在吴竞泽面前说我的好话哦!”

  什么叫厚黑?这就叫厚黑!毫不经意间化解了一场危机,绝吧!

  如果想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好些,便和我学习厚黑学吧!在我这儿还有专门培训哦!学费不贵,事成之后30元就够了。什么?不值?值了!30元保你终生,你这条贱命不可能就值30元吧?要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为师眼中留个大富大贵的形象,便多加学费酬劳吧!(乃激将!坑人钱喽!)

  其实,虽然张居正精通厚黑学,但在他斗倒了一代代“牛人”豪杰们后,还是为百姓们着想的,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他憎恨一些贪官污吏,所以创立了“鞭法”,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王安石可供参考),最后却落了个被贵族们抄家的凄惨。悲观的下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二

  第一次写读书后记,写读书后的感想,我和明朝那些事儿。没由来的想写这样一点文字,关于我和明朝那些事儿。这系列当年明月的文字,我读了几遍。因为刚刚又系统的读完一遍,于是选在这个时候写下我的所谓的读后感。明朝是个被人忽略的朝代,这也是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个原因。在读这七本书之前,我对明朝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它是一个比上不足的朝代。明清两朝总是在一起被提及,作为封建社会的顶层发展状态。但是大多数人记住了康乾盛世,却压根不知道仁宣之治。所以,这套书最大的一点是,它带我走进了真正的明朝,那样一个精彩的朝代,异常灿烂的光芒。

  七本书,从朱八八开始,到最后的崇祯自尽结束。记得在崇祯最后那一段时,明月写了这样一小段话。说句心里话,我也没想到这样,应该改变一下,这么写,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了,接班的多尔衮也没蹦几天,就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没过几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然后,伟大的大明朝终于千秋万代,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是的,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历史的真相。历史终究会以悲剧收场,不管是那段历史。历史感,就是悲观。读到结局处,我看了很多遍,看着明月的文字一步步的从幽默到伤感,心里也和明月一样,希望明朝如以上的文字描述的一样。但是,历史就是历史。看历史,和看电视剧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最根本的不同是,历史都是悲剧。以上感想,不是本人所悟,完全是明月书中所写。不想也没有侵权和盗版的心思,因为明月的感悟太过深刻,鄙人完全认同罢了。

  说说一路读完的故事吧,就是我和这套书的故事。考完研后,当即从网上买了。之前都是借别人的以及在网上下载电子版本来看,总觉得不过瘾。中间曾经在书摊,买过七本合在一起的超级大盗版看,后来也给扔了。考完研后,总觉得有必要支持一下明月,于是就买了。以后也可作为收藏。每天一点点的看,睡前以及上厕所的时间,花了两个月,看完了整套书,今天把七本书抓在手里,发现那么厚,那么多,不是感慨自己能看完那么多的文字,而是感叹明月坚持了三年时间写下了那么多的文字。正如他自己说,二十多岁写,写完还是二十多岁,有趣。是的,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的。两个月,经历着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次失败,便对明月天生的历史感,也就是悲观有了心情上的附和。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资本说什么悲观主义者的论调,因为我所经历还根本没到那个程度。本来在写这篇文字之前,我还想做个总结说,书里最让我感动的片段、最搞笑的片段或者是最喜欢最讨厌的人物等等,但我发现,现在我不想做这样一个无聊的总结。这些都在我心里,我提及或者不提及又怎样。心境至此,也不可强求。我现在最记得住的是结局,我对结局的文字印象深刻,无法忘却。之前的繁荣,之前一波一波的牛人的发迹,都变成了最后的消亡。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再比对自己的人生,即使最后能得到辉煌的结局,又怎样,寥寥数十年,怎么样都是一样的结局,在后人的笔下,不过几个字就能概括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感吧,我读完竟然悲观从心底而生,这样是我读这书的初衷吗?我想,不是的。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的想死。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无需害怕,无需绝望,要相信自己。明月就是这样的解答,我想我的初衷应该是以上的话,我应该知道以上的话。明月就是怕我们读完会有历史感,所以会苦口婆心的写出了这样一段话。读完似有开朗,似乎应该如此。只有这些了,第一次的读后感,没写出多少自己的感想,只是在重复和摘抄着作者的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三

  以前,我读过一本好书,书名是《明朝那些事》(贰),内容自永乐皇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记叙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的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皇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那些事读后感。明朝在经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马云进入动荡时代。死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而且知过好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我还知道当年明月的这套书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我还知道但年明月写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才27岁!当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读读。正好一个好朋友购买了这套书,就讨来一睹为快。

  读了几个星期了,还没有读完,但是收获已经很多了。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获是庆幸我是一个老师!

  我是一个简单的人,而且性情有点直率,没有什么城府,一点儿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彼此经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上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

  实事求是地说,学校真是个最适合我的环境。在教代会上,我能称职地履行我的代表职责:勇于提建议,有时的语气还挺激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和领导辩论一番,有时还以胜利而告终。一些朋友知道了这些情况,往往说,这要是在我的单位,看领导不给你穿小鞋!我真要感谢所遇到的开明的领导,他们并没有因我的言行而给我穿小鞋。我之所以这样,也不全是因为领导的宽容,还因为有这样一个"小算盘":只要我的课教得好,得到家长、孩子们的认可,即使我好提一些意见,只要这些意见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领导能对我有意见?总不能说谁谁教的课不行,不让他上课了。因为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不是几个人说的算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很多的同事、家长、孩子们在看着呢!

  学校适合我,除了通常有很多开明的领导,我所面对的人也是最适合我的。我的同事们可没有书中的"忠臣、奸臣"们复杂。在简单的环境里,大家也变得简单起来。要评先了,把考核分拿出来比一比即可,不用搞些请客送礼这样的歪门邪道。也可能老师好歹也算得上文人了,所以这些不正之风是很难得到我们这些文人的追捧的,因为我们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些"清高"。我的学生们更是单纯得可爱,他们比我还简单。常常因为得到我的一句赞扬而高兴,为我发的一张小奖状而激动,也常常因为我的一个阴沉脸色而苦闷。这样的一群喜形于色的人在你的周围,你还用得上勾心斗角?你只需要用最简单的做法来对待他们:真心地爱他们,你就会得到他们对你更真心的爱戴!

  所以,看完了这套书,还是最想说一遍:真是庆幸我是一个老师!

  最让我难忘的是"土木堡之变",那个无知的死太监王振,损了二十万精兵,使蒙古军队再次光临,而这次来与以往不同,是来攻进城夺取山河、江山的,于谦说:"你妄想!"于是,战争开始了,在烟尘滚滚中,于谦沉着地指挥着战斗,士兵势气大增,愈战愈勇。蒙古军队万万没想到会这样,于是找了另一个城门来战,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城门防守一样精密,蒙古军队没有攻破城门,反而被打了个落花流水。一个晚上,蒙古军队快不行了,为了防止明军偷袭,在几里外扎营。终于,于谦拿出了秘密武器--大炮。夜间,只听一声炮响,把蒙古军队炮回了老家。

  《明朝那些事》把晦涩难懂的正史写得那么好玩,怪不得有个网友希望《明朝那些事》能进入中学课堂,成为每个中学生必备的书。对此,我可是举双手赞成。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四

  这个冬天的夜晚,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虽说窗外无轻扬的雪花,屋内也没有温暖的火炉,但我依然读得很舒服。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当年明月讲述了很多他读史和写作时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所读过的历史故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剧结局。

  想想我们的历史,可以说真的是这样。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来说不过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这大概是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着书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大明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前后三百年的时光,就呈现在这寥寥数千页的纸上。三百年,是十万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小时,还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国的前前后后繁华衰落,都在这七本书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运,他们每个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的确确就只有几页。比如常遇春,这位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战时自告奋勇,在其后几年中参与了帝国建立的所有重大战役。后北出大漠取得大胜,班师回朝,经柳河川时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即便是这颗耀眼的将星,在这本书中的记述,也不过就数页而已。

  仿佛是逃脱不掉的魔咒一般,无论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脱不了坍塌,地球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太阳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实毁灭又何尝不是新生命的开始?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在这沧桑的转换中我们终究还是把握住了一项权力——这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生命的过程。是的,如何去驾驭生命的过程,演绎出属于你的精彩,是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自己的权力。或许每个生命都不能决定自己出生时的形态——或许我是一只飞翔的小鸟,或许我是一条游动的小鱼,或许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入世的态度与方式:是鸟儿就要振翅翱翔于天空,是鱼儿就要游川入海跃向龙门……每一个生命体都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精彩中去,去冲击生命的极限。

  面对最终的毁灭,我们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个过程。我们必须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装点、尽情享受这个美好的过程。毛泽东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个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着自由的可贵与欢乐。

  也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此——按自我独有的方式去创造和经历一个精彩的过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五

  每个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最后一位皇帝的昏庸无能,然而明朝却没有随历史的轨迹走下去,因为他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

  几百年来,关于崇祯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位奋发图强的明君,一直是众说纷纭。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伟人,一代枭雄。他足智多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也许你会问,既然有这样的一位皇帝,那么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原因很简单,没钱。没钱当军费,更没钱安抚百姓。可以打个比方,一堵城墙,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渐渐腐烂,这时候你无论用多么优质的油漆来粉刷,最终也逃不脱塌陷的命运。准确的说,明朝就是那堵墙,而崇祯就是漆。崇祯上任时,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气数已尽,无论崇祯多么努力地挽回局面,最终只能是大局已定。

  在当时,天启皇帝在阉党魏忠贤等人的压迫下,已经抛弃了所有的治国理念,换句话说,他就是魏忠贤的傀儡,瓜分大明江山的工具!东林党与阉党相互对峙,自相残杀。朝廷中的官员为了活下去尔虞我诈,无心治政。就连贪污都是小菜一碟,没有谁没干过!所以说谈不上什么犯法。当崇祯上台后,对阉党赶尽杀绝,可谓一个不留。由此可见崇祯的聪明机智。但仔细想想,又何必呢!大家都是被逼的走投无路,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杀阉党头目就可以了,又何必一连解决几百人。人都被你弄走了,谁来干事。这是要你假慈悲饶了他们,他们会感激不尽,然后死心塌地的为你做事。再说阉党虽不是好人,但东林党也不是善类。尤其是言官,比阉党更厉害,一天不找几个人干一下就难受,所以当时朝廷没几个在干正事,大家都在相互告状,非拼个你死我活,就算崇祯是神那都是没办法的事呀!

  我们再看看关外,后金军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训练下越来越能干,八旗的威胁也十分严重!崇祯就是想打仗也没人愿意干,原因是什么,没军饷!普天之下除了特种兵关宁铁骑有钱拿之外,其他地方的士兵有几年没拿一分钱了,结果便是卖兵器的卖兵器,卖马的卖马。总不能饿肚子吧!这样没兵器的打什么仗!国库没钱也不是崇祯同志的错呀,他连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祖上没留钱给他,他能怎么办?

  那老百姓的税收都到哪儿去了?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呀,天灾人祸都来了,打从崇祯即位那天,就一直灾荒,不然人家皇太极同志也不至于父汗刚死就来打仗,你想想,关内都搞饥荒,关外不更惨。没办法,只能操家伙来抢。农民被抢了没粮,朝廷又不赈灾,只能发动农民起义了,由此李自成的时代开始了。

  最后,崇祯无法,为了尊严,为了不当俘虏,他只能踏上煤山,自尽……

  我想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一定是个好皇帝,明朝也一定会在崇祯的手里变得更强大。可惜的是,有太多的巧合同时上演,偶然的灾荒让皇太极打中,偶然的裁掉驿站创造了李自成的“辉煌”,偶然的地点让明朝走向灭亡。如果没有这三个“偶然”同时发生的话,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可是崇祯都遇上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啊!即便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也不能挽回,但还是做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听群臣们唇枪舌战,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可是他的一生不像电视里的主角一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因为他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

14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