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钢琴教师读后感范文

时间: 邱妹21268 分享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代表作。耶利内克,是2004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她一向注重观察人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钢琴教师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钢琴教师读后感范文

  今天读了《钢琴教师》,里面艾丽卡是钢琴教师,年近40的她被母亲控制着一切:不准穿漂亮衣服、按时回家、不准与男人接触、与母亲睡在一起、房间不能够上锁,而艾丽卡内心渴望正常的生活,她期盼着爱情的到来,用自己的方式宣泄和满足着情欲冲动:看视频、到汽车电影院偷窥情侣做爱、用刀片划破自己阴部……华特爱上了艾丽卡,这份爱情犹如一缕阳光照进了在艾丽卡发霉的生活,艾丽卡却不知道如何接纳和感受这份美好的情感,华特终于看到了艾丽卡变态的性心理,在建议她看医生的同时,离开了艾丽卡。

  在艾丽卡和华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在不同的教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格品质是何等的不同,华特有爱心、乐于帮助他人、懂得表达和尊重爱、懂得保持界限、不受艾丽卡控制、懂得不让自己受到伤害,而艾丽卡的内心阴暗、缺乏爱心和同理心、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意、控制他人的欲望强烈、性心理被扭曲……

  篇二:钢琴教师读后感范文

  今天看《钢琴教师》,在下载之前看介绍,与虐恋有关。之前听过李银河老师对这方面的研究,对此也算有一个正规渠道的了解。幸好有这样的认识做前提,不然理解影片可能会受不正确主观影响到对影片的理解。

  看到末尾:

  她看着他轻快的背影远去,把长长的餐刀插入自己的身体,毅然决然。不,不是殉情寻死,是想给此时的痛苦切开一个明晰的出口,让肉体的疼痛暂时覆盖精神的绝望。她收好刀子,走出剧场的大门,顺着任何方向。字幕升起,没有音乐,静默的黑暗重重压在我心上。

  我的心一直被牵着,很沉重,还有些疼:她在浴室用刀片割自己身体,血一点一点流淌,她平静从容。每每想起都忍不住颤抖。那是忍受着怎样的精神折磨导致通过自虐获得释放。

  我愿寄希望于那个20岁的年轻、阳光、明朗、热情的男孩去拯救这个40岁凛冽、冰冷、傲慢、挑剔又软弱、孤独的女人的。可是这个年纪轻轻的男孩根本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砺,怎么能懂得她呢?怎能懂得她对于爱的渴望呢?她的受虐要求在男孩眼里认为是个疯子,并且嫌恶她。她低声下气找男孩,要帮男孩完成普通人的欲望要求,可是失败了。这次失败,加深男孩的嫌恶。

  晚上,男孩敲门,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等着他拯救她。可是我看见了什么?我看见男孩粗暴地用力地憎恨地打她,说:“这不就是你想要的吗?”“不,不”她痛苦的说。男孩强暴了她,发生了一次所谓大众意义上的性关系。“爱嘛,没有什么大不了”满足后的他说。她躺在地上,绝望。我不忍再看。

  再次见到男孩无所谓的表情和步伐,她选择自残。我不知肉体的疼痛能否让心灵的折磨更加好过一些,而我再荧幕前,心疼,左胸也跟着一起疼……脆弱,女性的脆弱,唯有如此。

  她的心理和家庭成长固然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不知社会是否进步到对待不同的性文化都能持宽容态度。如果社会更文明,更宽容,也许爱丽丝就不再是悲剧;如果遇见一个能给她真正想要的爱的人,我想她会越来越明丽、动人……

  第一次写这么沉重的电影感受,流水帐般,好了,自己也算释怀了。

  篇三:钢琴教师读后感范文

  一部很温情的韩语片。在这里,折射了很多人性的方方面面。一个大学毕业未能留学深造的女孩,环视周围留洋镀金归国的同学们,顿生出一种时不与我的落寞和感慨。不得已租了一间小工作室来教授钢琴维持生计,却意外的发现淘气的邻居小男孩潜藏的学琴天赋。惊喜中她试着启发男孩的乐感,他敏锐而精准的乐感令她震撼!他无疑是一个天才!她臆想到自己快要成功了,借助于小男孩的琴艺使自己登上艺术殿堂的捷径。在强烈的虚荣心的驱使下,她把经过短暂培训的男孩推上了琴艺选拔赛的舞台。不料事不遂人愿,舞台灯光的反常令小男孩受到剧烈惊吓,他忆起了自己母亲被车撞倒的瞬间。于是他愕然呆立继而惊恐大哭,不战而败。

  女教师的梦想破裂,筑起的爱心之墙也在绝望和挫败中轰然坍塌。她无法面对自己在身为评委的同学面前的颜面尽失,也无法在小男孩惶恐的面容前重拾自尊。她始终不能与自己的心灵赤裸相对。

  在一切仿佛都无可挽回之时,峰回路转。无意中她偕同小男孩涉入了同学圈中的一场私人音乐会。小男孩偶露锋芒,举座皆惊!强大的音乐磁力引射出小男孩的天赋,他如行云流水的琴声令那些音乐学者叹为观止!当晚,胜利的喜悦伴着雪花纷纷扬扬洒落四野,师生俩欢舞着双臂把笑声一串串留下……

  剧情再急转,小男孩唯一的亲人——奶奶因病辞世,临终前托付女教师一定不能轻言放弃他。莫大的压力几乎令她窒息!毕竟她未嫁。而且经济上也承受不了抚养的重责。最挣扎的是,以她的实力,不足以完全有把握激发出一个音乐天才的潜力。于是她作了一个让她欣慰一生的明智决定,就是把小男孩拜托给她的同学全权培养。小孩子的依恋、惶惑,泪眼滂沱的恳求留下,一声声“妈妈……”令她纠结而无奈。痛别时,她留下一枚珍爱的戒指给他。

  多年后,女教师仍然流连在各场音乐会的会场。也许,她内心深处也暗暗在期许着某些奇迹的发生。当她携着爱侣的胳膊走过会场钢琴王子的巨幅海报前,她的心似乎漏拍了一下。

  悠扬的琴声如淙淙泉水,缓缓流入她的心田。 她带着恬静的微笑,仿佛回到多年前那些教授的时光。却忽然 钢琴王子 琴声一转,几个单调的音符调皮的响起。她的心悸动起来。他在台上风采斐然,款款道来:仅以此曲献给我的启蒙老师,因为她,我成就了自己!我想说——我爱你!

  她发现,钢琴王子的修长小指上,是她临别相赠的那枚戒指!

  篇四:钢琴教师读后感范文

  最近其实看了很多电影,大部分是好莱坞的。没有一个让我有写点什么的冲动的。现在看美国的电影,总感觉里面有股浓浓的装逼感。所以现在看其他语种的电影都觉得很舒服。

  前几天下载了《钢琴教师》,昨天才看完。这部电影大概上学那会儿就听说过。我看过很多以钢琴为名的电影,包括那部《钢琴课》,所以有时候看到《钢琴教师》这个名字,会觉得已经看过了。貌似很多有关禁忌的电影都跟钢琴有关。

  这个电影我看到一半就直接拖到结尾了。实在是觉得看不下去。不就是女主角的变态吗,至于这么啰嗦吗。但是结局她戳了自己一刀,我不是很明白,所以又从之前看到一半的地方重新看到了结尾。怎么说呢,还是不太懂,但似乎又有点懂。

  看完后最大的感觉:谢天谢地,那个男主人公没有被这个女主人公毁掉。

  我看了很多其他人的影评和观后感,很多貌似都对男主人公是负面评价。百度百科里也是。好像是男主角始乱终弃一样。

  我觉得没有。男主角展示了他内心的强大以及主见。没有被女主角牵着鼻子走,用现在黄色小言的话说,没有被“驯服”。我还没看过《____》,但是那里面的情节,貌似是女主角被男主角SM了很久,她属于被牵着走的类型。但是《钢琴教师》里的男主角没有。他喜欢女主,那种正常意义上的喜欢,哪怕是带着性冲动的喜欢,也是正常的性冲动。可是女主呢?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喜欢男主,但是她要求的性爱行为,完全不能使两个人愉悦。将原本应该是互相升华互相快乐的事情,弄成一场她自以为自己会喜欢的精神病宣泄。我讨厌这种人。

  女主的变态,显然是跟她的母亲有关。她们母女的相处方式让我这个看客从一开始就不舒服。我甚至觉得,等女主的母亲死了,她大概就正常了。起码会轻松一些。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等自己因为家庭的原因出现了问题,已经不可逆了。所以我也明白,就算女主的母亲死了,她还是会继续的病态下去。

  男主是个很阳光的人,不管他是不是只想玩弄女主,他都是个阳光的人。阳光到不会因为想睡一个女人,就接受他觉得不美好的东西。他按照女主的要求做了,但是迅速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二天依然满面笑容云淡风轻的跟女主客套的打个招呼。我羡慕这样的人。

  女主这样的人,生活中并不少。她们都是人为制造完美的牺牲品。她们表露在外的完美,是父母家人的杰作。她们内心的痛苦跟阴暗,则是父母家人的罪孽。女主这种阴云密布的人,本该有个阳光的人来拯救她。但是她已经无药可救了。

  因为总有阳光照不到的黑暗。

  篇五:钢琴教师读后感范文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代表作。耶利内克,是2004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她一向注重观察人性。而在这篇小说中,她把对人性的观察更是发挥到了极致,运用天才的笔触,写出令人惊奇的描绘,产生出精彩绝伦的美学效果。她那源于音乐化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到很陌生,因为从未接触过,但正因为这样,这本书仿佛更有种吸引人的魔力。读这本书,每读一页,都会有触目惊心的感觉,母亲用一套枷锁把女儿紧紧地捆绑起来,两个人,仿佛一个共生体。

  女儿,也就是埃里卡,虽然已经40多岁了,单仍要活在母亲的监视控制之下,没有丝毫自由可言。她要全全掌握埃里卡的一切,大到感情、行程,小到衣服的款式。埃里卡每当晚回家一会儿,哪怕只是一刻钟,都会受到母亲喋喋不休咄咄逼人的追问。对于母亲,她早已把埃里卡从音乐学院到家的路程烂熟于心,并准确地知道埃里卡的下班时间,也已经早就估算并测量出走完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所以每当埃里卡晚回家就会引起母亲的疑心:是在咖啡馆里喝了杯咖啡,还是去看了新上架的衣裳。只要是做不在她控制范围内的事情,就会让她感到恐慌。

  连埃里卡人生的路线也是母亲既定好的,所以埃里卡只要照着这路线一步一步走下去就好了。从小时候开始,母亲就让埃里卡学钢琴,要埃里卡成为一名钢琴家,虽然这个愿望后来也没有实现,埃里卡突然就尽失了自己音乐方面的天赋,只能去当一名钢琴教师。埃里卡没有任何的伤心或不满,反而是母亲,因为缺少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工具而不肯罢休。尽管如此,每当埃里卡弹钢琴的时候,她都会留神邻居还有来往的路人有没有听到,为别人的注意而洋洋得意,为别人的忽视而垂头丧气。如果这种情况还算比较正常,那么她把埃里卡的青春期变成一个禁猎期就是很变态的。她不让埃里卡和任何人交往,不让她买时装,甚至连买高跟鞋都是奢望。而她把这一切的一切都归于一个理由:怕她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样以后就不必为包扎伤口而费劲,母亲更愿意亲自伤害埃里卡,这样她便有可能监督整个治疗过程了。

  她把埃里卡看作是她的私有财产,时刻从经济学的角度计算自己的投资,计算女儿的使用价值和能带来的收益。不允许出任何纰漏,也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她,靠近她。所以她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恋人。而当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喜欢埃里卡更让母亲感到危机,于是她不顾一切的固执的变态的从他手中把埃里卡抢回来。而埃里卡,也因为长期生活在母亲的枷锁下,人格精神分裂,在对待爱情上的疯狂举动,使克雷默尔最终逃离了。

  而埃里卡,在克雷默尔逃离后,在心上划开一道伤口,从来在母亲保护下的埃里卡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无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要面对的是强权与压抑,是猎者与猎物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秩序。她想改变了,改变这种关系,虽然文章的结尾说“她回家”。但这个家和她原来的家是截然不同的了,因为她要尝试着走出母亲的枷锁,走出发霉的生活,走向那一丝阳光。
 


钢琴教师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2020年钢琴教师总结范文五篇

2.钢琴教师简历范文及个人自我介绍

3.钢琴教师自我介绍

4.哈佛家训读后感高中范文5篇

5.哈佛家训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3篇范文

34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