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

时间: 美怡21215 分享

  这部出版于2003年的小说,一上市就受到了热捧,大获好评,并被译为多国文字广为流传,2007年被拍成了同名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欢迎借鉴参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一

  《追风筝的人》是男主人公阿米尔寻找心灵救赎的回忆录。

  阿米尔从小生活在阿富汗一个富足的家庭里,从小失去了母亲,但有一个同样从小失去了母亲但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无论是阿米尔做了什么,他总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尔遭受坏孩子的欺负的时候,他也是挺身而出,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是,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却清楚的感觉到,自己并没有把这个出身低贱,目不识丁的哈桑当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赛风筝的传统,并且按照惯例,那些被击落的风筝可以被看作是胜利者的奖赏,哈桑聪明机灵,是个追风筝的能手。某年冬天的赛风筝会却让阿米尔和哈桑友情彻底的决裂。那次的比赛,阿米尔成了冠军,哈桑为小主人去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

  习惯了哈桑的一诺千金,阿米尔知道他肯定能顺利完成任务,他满心欢喜地等着哈桑为自己带来战利品,可哈桑迟迟没有回来,阿米尔只好出去寻找。可却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惊呆了。原来,追到风筝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烦:正被几个曾经找过阿米尔麻烦的坏孩子胁持,对方逼迫他拿出风筝,而哈桑不愿意,于是,势单力薄的他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耻辱--被这几个坏孩子强暴了!而即使在这样,他死命地保护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残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尔全部看在了眼里,可是,他却没有勇气上前制止 !

  那次事件之后,阿米尔内心就开始被羞愧与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对不起朋友,自己懦弱,虚伪愧对朋友的忠诚。这样的感觉一直把他压不过气来,终于,他在父亲面前撒谎说哈桑是小偷,让父亲赶他们走。而即使是这样莫须有的伤害,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虽然父亲执意留下他们,他们还是黯然地离开了。

  几年之后,阿米尔随父亲去了美国,先前优越的生活没有了,在美国的日子,他们过的很窘迫,可父亲还是一贯地有担当,靠着父亲卖力的打苦工,阿米尔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开始工作,恋爱,结婚,直到父亲去世。对他而言,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来淡忘过去回忆的良方。

  父亲去世后的某一天,阿米尔居然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经死去,阿米尔找到他留下的孩子,往事一幕幕,他带着这个小侄儿,决定替哈桑承担做父亲的责任.。跟哈桑的儿子谈到他父亲追风筝的时候,阿米尔充满了钦佩和尊敬. 他带着哈桑的小儿子一起去放风筝。

  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之上。其实每个人的生活很平淡,可能没有那样的事情让你来面对与阿米尔类似的困境:犯一个禁锢着自己一生的错误,为此感到遗憾,难堪,让我们总是为此耿耿于怀。也没有人太多的人回象小说里的阿米尔那样,在自己犯了错的多年以后,还能有重新赎罪的机会。这种太过巧合的事在小说中读来自然流畅,但现实中并没有太多机会去体会,也不会有太多的人愿意有这种机会来体会。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也许会像阿米尔童年的时候那样,有一个亲如弟兄的人,可能你们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甚至是国籍不同。当他们全心全意对你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你是觉得这是必然的呢,还是这是你应得的,你有没有好好想过自己应该如何珍惜这样的一个人。而不是在自己犯错之后找个借口与这个人断绝关系呢?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也一样对他的阿,我也一样为他着想,也一样愿意尽我的一切力量去完成他的愿望。但是真正当一件足以影响你们一生的事情发生时,你是否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你那个最亲的人。

  人们往往会忽视那个永远躲在角落,但是却是永远对你最亲的人。觉得他们都跟我那么亲了,根本用不着费力来维持这种关系,而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对待他们,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曾经有人当面对我说过:"为什么所有人的意见你都能耐心听取,唯独你父母的意见你却一点也听不进取。"想想以前,无数次为了一点小事跟父母摆臭脸,难道我这样做的资本就仅仅是父母总是无条件的支持你,在我最不开心的时候,本想来开导的却最后总是成为我的出气筒,事后又总是来嘘寒问暖,我们却为了自己那一点小小的自尊而不理不睬。我们就是这样对待那些对自己全心全意而又别无他求的人的吗?虽然长大后象阿米尔一样尽量找机会弥补,而父母也像阿哈桑一样仁就毫无怨言的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是当初为什么要为了自己那个小小的风筝,那个现在想来毫无价值的自尊心而忽视自己身边的人。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他想要追逐的风筝,有的人追到了,有的人没有追到,有的人凭借自己的力量追到了自己心中的风筝,有的人凭借他人的力量追到了那个风筝。但是,请记住,在你追逐你心中的风筝的时候,不要忽视了自己身边的人,忽视那些往往躲在角落里,毫不起眼但却是最最关心你的人,给他们一点关爱,哪怕就一点。不要认为他们对你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更不要为了自己的那只风筝而让那些人作出了痛苦的牺牲,最后才哭往往比笑到最后更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结尾很酸楚。主人公犯了错,然后用一辈子去赎罪,生命厚重而沉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二

  从同学那里借来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曾经大学时候读过,后又看过电影,重新品读,依旧会为文中默默的温情感染。一本《追风筝的人》涵盖了多少愁情满怀?一曲灵魂的讴歌,涤荡了多少晦暗阴霾?一部荡气回肠的经典小说引发多少潸然泪下?初读此书的我,内心充斥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慨,但一时,竟无从说起。亲情、爱情、友情,众情皆绕;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含。这本书,实在是承载了太多,蕴涵了太多,我如何能说清道明呢?唯有撷取其中的一隅,发出自己由衷的感慨。

  《追风筝的人》由卡勒德。胡赛尼所作,这位现居美国的阿富汗作家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借阿富汗近代战争悲剧这一骨架,镶嵌了一部关于父与子、罪与赎、爱与背叛的故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久久难忘。小说中的少爷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这种背叛与救赎的情感尤为动容。

  “那有重新成为好人的路”,故事从这里开始,难道男主人公阿米尔不是个好人吗?我们从他的童年开始看起,阿米尔从小是个乖孩子,因此会被坏孩子欺负,然而他有一个好兄弟,实际上是他家里的仆人,名为哈桑,当他被其他孩子欺负时,总会站出来保护他,哈桑的打弹弓技术一流。在街上和孩子玩被欺负时不反击,哈桑将其他孩子推开,打架弄伤了脸,回家后被他爸爸看见,说哈桑是自己摔倒的,被他的爸爸看见了,说阿米尔没有勇敢的男子汉精神。

  然而,阿米尔的爸爸评论阿米尔不是个勇敢的人,总是躲到哈桑的身后,对哈桑赞赏有加,而阿米尔听到了这些,觉得爸爸从来不爱他,甚至以为爸爸是因为妈妈生他时难产死亡而恨他。虽然有人劝过阿米尔的爸爸说:“孩子们不是相册,不能随你的喜欢去填涂颜色”,然而他的爸爸当时没能体会。

  风筝大赛是喀布尔每年一度的盛世,每家的孩子都来放风筝,将其他孩子的风筝割断,最多者就会胜利,阿米尔成功地打破了他爸爸曾创下的记录,他还需要捡到最后那个被割下的风筝,阿米尔最忠实的伙伴是追风筝的能手,“哈桑,把它带回来”,“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由衷地替阿米尔高兴,独自跑去追风筝。然而,一群坏孩子将哈桑抓住,说只要交出那只风筝就能饶过哈桑,哈桑执意要为阿米尔带回风筝,最终被惨遭蹂躏。此时,阿米尔在暗处看着这一惨剧发生,却由于自己的懦弱和对哈桑的嫉妒没有去阻止,默默地离开。

  可阿米尔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他眼见哈桑受到阿塞夫等人的伤害,却畏缩不前,假装看不见,而后,又出于对哈桑的愧疚而想方设法远离哈桑,甚至要赶走哈桑。这,无疑是阿米而对哈桑所犯下的罪过,这种背叛让人心生愤怒,亦让我多为哈桑不平,但哈桑似乎没这么觉着,自始至终,对于阿米尔,他都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忠贞不渝的珍视,乃至献出真挚的友爱之心。两相一比较,一个忠贞不渝,一个却是赤裸裸的背叛,如何能不让人感念于心?虽然阿米尔背叛了年少时纯洁的友谊,好在他良心未泯,这种背叛在他心里种下了罪过的种子。这罪过折磨着他的不安的良心,令他数年难安,哪怕是他婚后多年。也因着这一罪过,才有了后面不惜一切的救赎。

  故事的后半部分,在阿米尔的父亲以及哈桑夫妇都已逝世的情况下,阿米尔不顾一切想要救走哈桑的儿子,亦是他的侄子——索拉博。不得不提哈桑竟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这里,插入了父亲当年对仆人阿里所犯的罪过,这就好比是一种因果轮回,儿子再次犯下父亲当初背叛朋友的过错,这种轮回无疑展现了对命运的必然性和不可控制的无奈。然而,父子二人在面对罪过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

  阿米尔回到了阿富汗,去救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曾经富饶美丽的家乡喀布尔如今到处都是断壁残垣,街上都是尸体、乞丐和残疾人,人们为了给家人买吃的而卖掉自己的腿。阿米尔回到了小时候与哈桑刻下字的地方,“阿米尔和哈桑,是喀布尔的统治者”树上的字犹在,就好像哈桑和当初一样,一直支持着阿米尔一样,给了他勇气。索拉博被当地的一个塔利班头目带走,索拉博被塔利班装扮成女孩,逼他跳舞,受尽屈辱,阿米尔找到头目,那人就是拉塞夫,曾经侮辱哈桑的人。拉塞夫认出了阿米尔,并不停殴打他,就在此时索拉博和哈桑一样勇敢,用弹弓打瞎了拉塞夫,使得他们两个成功逃了出来。

  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了美国,与自己的家人共同生活,然而索拉博经历了战争的创伤,痊愈需时,故事的结尾是阿米尔带着索拉博放风筝,成功割下了别人的风筝,为索拉博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虽然哈桑不在了,可是看到索拉博得到幸福,与他小时候一样能快乐地放飞风筝、追逐风筝,就是最大的安慰了。风筝是幸福的时光,即使会一去不返,使人生充满坎坷和磨难,但是每个人都不应放弃追逐,只要脚步不停,一直向着希望的方向狂奔,幸福就一定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每个人成为好人的路。

  父亲,用自己的善意和对穷人的热心帮助来救赎自己,减轻自己的罪过;而儿子最初却打算用逃避,遗忘来求得心灵的慰藉,这一味逃避的做法终究是无用的。要走上一条善人的路,终究是要还的,罪过,终究是要救赎的。正像当初哈桑不顾一切为阿米尔挺身而出,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一样;几十年后的当下,阿米尔要为了索拉博不顾一切,在所不惜,这是他欠下的债,终究,是要还的。而当他为了索拉博奋不顾身,与阿塞夫赤手相搏之时,阿米尔才得到一种久违的释放,久违的轻松。这便是救赎的力量。当他,阿米尔,为索拉博,千千万万遍,就像当初哈桑为他千千万万遍时,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罪过得到了救赎。

  风筝依旧飞着,只是追风筝的人与放风筝的人有所不同。当年别人为他追风筝,而今他为别人追风筝;当年别人为他千千万万遍,而今他为别人千千万万遍。这不是因果,却是轮回;不是罪过,却是救赎,这,才是焕发着爱之光芒的人性的光辉。

  那曾经的罪过,随着风筝的翱翔,放逐天际,而握在手里的,是爱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三

  哈桑是这本书中最让我动容的人。他的一生太过于多舛了,混乱的家庭关系,被挚友背叛,这些常人无法原谅的事情在他的身上却得到了谅解。他视阿米尔为他一生追随的人,他将自己的姿态放得那样低,他甚至可以为阿米尔付出所有,因为他是那样的爱阿米尔。哈桑对阿米尔少爷的感情,是无谓回报的付出,是不辞辛劳的坚守,是无所畏惧的袒护。阿米尔因为嫉妒父亲对哈桑的爱护而诬陷哈桑偷手表以达到将哈桑赶走的目的,哈桑不但没有记恨他,反而为了保护阿米尔而被阿瑟夫侮辱,更是在阿米尔走后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而被杀害。从开始到结束,哈桑都没有一丝怨恨阿米尔。每一次想起哈桑对阿米尔说到“为你,千千万万遍。”我的心中那种无以言表的心酸和感动令我眼眶泛红,喉咙梗塞。“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善良纯洁的写照,是他对阿米尔郑重的情感表达,也是他对阿米尔矢志不渝的承诺。在他为阿米尔站出来时说的那一句“阿米尔是我的朋友”时,我不禁为这个善良的孩子感到心疼。

  也许是这句话那忠贞不渝情感太过浓厚,让阿米尔对自己的背叛以及懦弱无能感到深深地自责和痛苦,所以阿米尔选择了疏远哈桑,因为他没有勇气面对哈桑。最后哈桑和父亲离开,两人一别,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二十年后,阿米尔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后,带着自己与父亲的罪行开始了赎罪之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且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阿米尔,在经过二十年的精神折磨后,终于找回了二十多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当他看到那张神似儿时玩伴的脸时,他明白,他无法再次逃避了。为了解救哈桑的儿子,他想尽各种办法,历尽千重苦难万种障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得到心灵的救赎。他以自己的勇气和赎罪般的努力战胜了二十多年前的敌人阿瑟夫。他赢了,他战胜了他与哈桑及哈桑儿子的敌人,也战胜了自己心中的执念!

  作者似乎并不想这么简单的放过阿米尔。哈桑儿子的一次又一次自杀和对生活充满绝望的态度使得这个救赎之路愈发坎坷。在医院里,哈桑儿子命悬一线,他在病房外跪地祷告的情节将整个小说推向了高潮。“只有那些失去真主的人才能找到真主,真主真的存在,他必须存在。”这一句更是为整本小说灌入了灵魂。阿米尔的人格由此发生了蜕变。

  故事的结局回归平淡,哈桑的儿子跟阿米尔回到了美国生活,但是他与阿米尔的心结依旧没有解开。当阿米尔在海边重新拿起风筝线的时候,他终于找回了自己。

  我从这本书不只是看到了阿富汗的宗教问题以及政治问题,还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与本质。哈桑那种深入灵魂的全心全意为一人的态度在现在的社会中屈指可数,那种赤子之心能够炽热所有人。可是阿米尔在面对现实以及自己的罪行时表现出的懦弱不就是社会大部分人的缩影吗?我们缺乏的勇气使我们错过了许多本该拥有的东西。勇气也许并不能所向披靡,但是胆怯终究会碌碌无为。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不就是负责任吗?学会做人,首先就要学会担当,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负责;也要勇往直前,对自己爱的人忠诚勇敢。不要让自己的懦弱伤害到你身边爱你的人,那样你将会在自责与懊悔中度过余生。

  做一个追风筝的人,在奔跑中怀揣梦想与勇气,一路高歌,一生无悔。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四

  为你,千千万万遍!合上书本,脑海里一直回想着这句话。这句话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是一个仆人对主人说的,是一个哈拉扎人对一个普什图人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对另一个小男孩说的,象征着永远的忠诚,象征着永不背叛。

  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出生于富裕家庭的阿米尔少爷和仆人哈桑是从小到大的玩伴,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一次追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替即将赢得比赛的阿米尔追回一只蓝色的风筝却不幸被阿塞夫等人围堵侮辱,目睹这一切的阿米尔没有像哈桑一样在他受欺负时挺身而出,而是选择沉默,这给两人的友谊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无法再次面对哈桑的阿米尔设法让哈桑离开了喀布尔,由此两人的命运向不同的方向延展,多年后,阿米尔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谴责,终于听从爸爸的好友拉辛汉建议,决定回到喀布尔,带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完成自我救赎之旅。

  书中随处可见的是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创伤,跟随父亲逃离喀布尔的阿米尔在美国这片自由的土地上一步步把脚跟站稳,建立自己的家庭,发展自己的事业,当他多年后回到喀布尔发现一切都被战争摧毁,而自己最难以面对的人——哈桑却死于非命,只留下遗孤索拉博。

  阿米尔是少爷,哈桑是仆人。也许从一开始,两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也就注定这段友谊会面对许多考验。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在阿米尔受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他追风筝的时候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即使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懦弱而将脾气撒在哈桑身上,朝哈桑身上丢石榴,那石榴的果肉蹦出的汁液淌满了哈桑一脸,到最后哈桑也没有还手,只是愤怒地用石榴砸自己的脑袋。

  到后来,阿米尔将手表和钱藏在哈桑的毯子下,导致了阿里和哈桑父子的离开,哈桑知道这一切都是阿米尔的设计,即使阿米尔父亲原谅哈桑,恳求他们留下,而哈桑却执意要走,他内心明白阿米尔不愿再面对他,所以他愿意成全他,离开。

  多年后,阿米尔总是被自己当年的行为感到愧疚,生活在这段过往的阴影中。父亲去世前帮阿米尔像心怡的姑娘索拉雅求婚,但是一直想拥有孩子的阿米尔夫妇却迟迟无法拥有,这让阿米尔不禁怀疑是上天对他的一种惩罚。

  多年后,身处美国的阿米尔接到儿时父亲好友拉辛汉的电话,“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让阿米尔知道当年那件事其实拉辛汉也知道。听筒连接的并不只是拉辛汗,还有过去那些未曾赎还的罪行。

  当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真相浮出水面。原来,哈桑并非阿里的儿子,而是爸爸的私生子,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爸爸一直欺骗着阿米尔和哈桑,就如同阿米尔背叛哈桑,爸爸也背叛了他儿时的好友阿里,即使爸爸曾告诉过阿米尔,欺骗是最大的罪行,因为你剥夺了他人得知真相的权利。阿米尔是被承认的一半,而哈桑却是不被承认的一半。

  而悲剧同样也在上演着,童年遭到阿塞夫性侵害的哈桑,而多年后儿子索拉博也被以同样的方式伤害着,战争中的儿童是没有童年的。儿时,为保护阿米尔哈桑挺身而出,会用他的弹弓将阿塞夫变成独眼龙,而这一预言却是在索拉博手中变成了现实。时过境迁,当阿塞夫和阿米尔大打出手时,索拉博为救出阿米尔而用弹弓射伤阿塞夫的眼睛,历史再度上演。

  也许是作者的戏剧化处理吧,将这几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书中很多关于灾难、忠诚、生命、友情的探讨都变成了耐人寻味的哲理。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是对于阿富汗人民在战争的伤害中最大的悲悯和同情。

  索拉博在经历希望到绝望的浴室自杀,阿米尔父亲一生都是勇猛无畏,建立恤孤院,做善事,却也是因为内心的罪行导致的;阿米尔冒着可能牺牲美国的种.种去喀布尔接回索拉博,也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正视。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带索拉博回到美国,在一次阿富汗人的聚会中,天空中放起了几只风筝,阿米尔在索拉博面前展示着自己高超的放风筝技巧,也像当年哈桑为他追风筝一样,为索拉博追逐那只断线的风筝,跟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之旅,他学会挺身而出,童年时期,一直期待得到父亲更多关爱的阿米尔真的成为了一名作家,他时常想起和哈桑的点点滴滴,他们的“病玉米之墙”

  回来,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生命的复杂,就在于不可预期,不容解释,不能厘清。好像走在迷雾里,看不见任何方向,没有人可以判别前面是否断崖或绝路。生命只能持续走下去,直到雾散了,答案才终得明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五

  一个同事递给我一本书说:“现在还看书吗?建议你看看这本《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著),看了才知道真正的阿富汗和阿富汗人。”于是我带着好奇心从这本小说走进了阿富汗和阿富汗人的世界。

  荒凉的戈壁、起伏的山岳、繁华的街市、一望无边的枯树林、满天飘飞的风筝……两个男孩形影不离,勾肩搭背,打闹玩耍。他们一个是普什图族的富家少爷,叫阿米尔,一个是哈扎里族仆人阿里的孩子,叫哈桑。哈桑不爱说话,憨厚老实,他有生理缺陷,“嘴唇从中间裂开”,也许正是这一点加上他的身份,小主人并没有从内心喜欢他。但哈桑依然对主人忠心耿耿,每当那些邻居的孩子欺负他,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

  喀布尔有个传统民俗:追风筝。放飞的风筝在空中追逐,孩子们施展技艺,尽力用玻璃线将别人的风筝线割断,然后追赶飘落的风筝作为战利品。有一天,当阿米尔追到战利品时,被阿塞夫三个恶棍围住索要,阿米尔很害怕,而身边的哈桑却猛然掏出弹弓对准高大的阿塞夫。弱者吓退了强者,卑微者保护了高贵者。

  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再次到来。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幸运地赢得了风筝大赛的殊荣,当哈桑追到那只败落的蓝风筝,再次被那三个恶棍围堵,他遭到强暴。阿米尔目睹整个过程,不但没有施以援救,反而选择了逃离。哈桑为了小主人,独自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伤害,选择了沉默,隐忍。然而更大的伤害却是来自小主人阿米尔。他开始躲着哈桑,萌生了让哈桑离开庄园的想法,好为自己的懦弱无能寻求解脱。阿米尔把自己的手表放到哈桑床铺上,以此来证明哈桑是个盗窃犯。阿里无法忍受阿米尔对其儿子的诬蔑,为了尊严,他选择了离开。虽然阿米尔爸爸一再真诚的挽留,阿里还是决定带着哈桑离开了这个他们衣食所寄的庄园,连同他们两家四十年的友谊。

  没有任何辩解,沉默,隐忍。读到这里,我感叹不已,也许这就是一个弱势者面对冤屈和不公所能作出的无奈回应。即便受到不公平对待,哈桑依然坚守着真诚与善良。他说过一句可以让人掉泪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又由此看到隐忍的内心却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唐代人李翱讲了一个寓言:说有两匹马并驾而行,一匹骏马,一匹瘦马。骏马仗着力量强大咬破瘦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瘦马若无其事,仍行走自如。骏马回家后却浑身颤抖,水草不沾。原来它因为咬了弱马而感到羞愧。瘦马在受侵犯时虽然没有还击,却产生了比体力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忍让可以感化卑劣,宽容可以唤醒良知。

  作为一个富家少爷,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从最初开始便是矛盾着的,有着阶级意识的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永远只能是主仆关系,不能成为朋友。这,在阿米尔内心世界里一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他在没有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所以,他不会让哈桑在有客人的时候出现;所以,他很久很久不敢承认自己和哈桑的友谊。

  然而,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是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他可以,为他,千千万万遍。只因,他是他的朋友,唯一的,最好的朋友。因此,他可以为他去捡风筝,哪怕是被人围追截堵,以致伤痕累累;他可以答应阿米尔任何要求,哪怕是受到父亲的责骂,亦一言不发;他可以承担阿米尔的栽赃陷害,受冤负罪,不吭一声;不管何种场景下,自始至终,千千万万遍。

  多年以后,移居美国的阿米尔时刻为童年的无知卑劣之举感到忏悔,为了赎罪,他回到战难中的祖国,冒着危险要帮助哈桑。不幸的是,哈桑死在残暴的塔利班手里,他的妻子受到羞辱,他无力保护;沉默隐忍,最终还是没有让他平安度过余生,他与妻子双双结束了苦难的一生。这让阿米尔感到无限的感伤,哈桑的声音在他耳边一次次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而他为哈桑,兔唇的哈桑,那个为他追风筝的人,那个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保护了他的人做了什么呢?

  然而,故事还有更让人惊讶的隐情。当父亲病逝,阿米尔从美国再回老家时,通过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得知,哈桑竟然与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原来让他倍感荣耀的父亲竟然偷了仆人阿里的妻子,阿里是不能生育的,他同阿米尔父亲一起守着这个秘密四十年!这是男人的奇耻大辱,阿里也默默地忍受着。埋藏了许多年的秘密被揭开了,我们对哈桑的同情又转向哈桑的“父亲”阿里身上。事实上,阿里的父母当年就是不幸双双被阿米尔的爷爷飞车撞死的,为了赎罪,阿里被他们领到家中成了仆人。就这样,这家三代地位低微的人默默地为他们的主人忍受着一切苦难和耻辱。

  故事的尾声又有令人震撼的一幕。阿米尔为了心灵的救赎,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是,已堕落为塔利班的小头目阿塞夫把阿米尔和索拉博逼进一间屋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要与往日的仇敌了结恩怨,他声称双方只能有一人活着走出屋子。就在阿米尔的生命受到威胁时,阿塞夫惊讶地看到小小的索拉博有力拉开弹弓对准了他,一粒铜弹深深地钻进他的左眼。就像三十年前的哈桑保护主人一样,他的后代又以弱小之躯保护了别人。应该说,阿米尔是幸福的,有这样一家几代人忠心耿耿地保护着他,他曾经的卑劣受到宽容,他的良知被唤醒,他的心灵得到救赎,他追到了在他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做人应该要宽厚无私,正直善良。他终于明白了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理由。书的结局深情地写道:“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作家胡赛尼以温暖细腻的笔法揭示出人性的本质与心灵的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的笔又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唤醒我们对弱者的尊重,对一个苦难民族的敬畏。读完这本小说,我的耳畔时时响起那微弱而又高贵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

5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