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高中生乌托邦读后感

时间: 海露20 分享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乌托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乌托邦读后感1

因为现实已经不能教我存有半点感情,于是我虚构出一个世界,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我看到了爱、看到了希望、看到以往遗失的良善,和光明,原来我晓得我并不属于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我是住在理想国中的一员,而这理想国并不仅仅由我一人虚构,它代表了世人美好的愿景。

现实里总是缺少太多和理想靠近的东西,在现实的世界里已不能勾画出理想的轮廓,因长久累积的积习已经太深,人人都在向往光明、和平、公义,但指望现实实在太难实现这种深深蕴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光明、和平、公义,人们在现实的逼迫下,无奈于寄希望于宗教中的上帝,因他完全、纯正、代表世上一切的正直、公平、善良,但人们盼望了千年、渴望了千年,仁义公正的国还是无法完整的实现。

预言书里写道,理想的国要建立在这尘世间,但谁有这完全的智慧,在这现实的尘世间,建立一个完整的属于仁义、正直、和平、公正的理想国呢,恐怕这样的智慧,千百年来也难以寻找得到。

然而,人,永远也不可算准将来的事情照着何种方向发展,并不能看到眼下似乎是一种失望的境地,就以为未来没有指望了,只要是心中构画的蓝图,你以为是属于正义的,那么就倾尽热血去实行它,付尽热忱、以一颗完整的爱心去将它实践。

凡真正正义一类的蓝图,虽因环境的斥肘而导致践行的失败也不至于最终无果,后人会以你当时的念想而前赴后继,跟随着你激情的理想去全力以赴,以继续完成你所未完成的绩业,直到最终实现的那一天到来。

那时,你将在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观看到当初构画思想的蓝图在这尘世间得到落实,你的理想得到了安排,你所精心构画的事情得到了落实,那时,在你脸上闪现的光芒将照亮全世界,你的智慧之光将得到众人的赞美,但你并不以此为尊宠,你深深的确切你只不过是接受了来自内心深处永恒的召唤,去为了实现一项正义的使命而付出生命。

啊,今天我受了感动而写了关于你,仿佛我好像先知,但我真正的是谁呢,不过是万千个人之中向往理想国的一员。

乌托邦读后感2

之前看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里面的女主人公们把她们的地方叫心碎乌托邦,那时对乌托邦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上,自己理解的乌托邦的涵义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理想国。类似于香格里拉这样的词汇。直到今日看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由来以及这个词汇所寄予的深刻内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那个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在《乌托邦》一书的序言中说:“莫尔之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书地第一部提出了这样的社会问题,第二部描写的乌托邦则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乌托邦便可使人民脱离苦难,这样的乌托邦国家是莫尔的理想,然而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空想。

时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学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尔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义的`代表,或者,这并不是莫尔所愿见到的结果。说他是空想主义者,但是无疑他又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维彼沃尔金在《乌托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说:“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是大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的成长起来,并以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

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英国,英王用刑残酷,杀人如麻。“我在那儿住过几个月,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起义受到镇压,杀戮很重。”在文中,莫尔借希斯里德话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个说法的先进处在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来批判圈地运动,这段话也被马克思在资本论讲原始积累中两次引用。

到了乌托邦的第二部分,就开始描述乌托邦——莫尔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财财产公有,人们务农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其乐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轻易得到许可。等等。乌托邦人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给那个时代的受压迫的人们无限的向往。然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是科学的,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和循环运作。因此,乌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义的代表,而不能实现。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能泯灭,在空想主义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进步意义。

乌托邦读后感3

去年的热播剧《奋斗》风靡全国,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都在讨论着剧情。带着热乎劲儿,前段时间,我又读了它的续集《奋斗乌托邦》。

“每个人都是城市中微小的尘埃,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宏大的乌托邦。”这是《奋斗乌托邦》扉页的卷首语。

它是《奋斗》的续写,以陆涛和夏琳在法国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中国当代80后年轻人自我、独立、奋斗的故事。在看完结尾合上此书的那一刹那,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感情!曾经说的山盟海誓在当以往的新鲜转化为习惯之后,当视线从这个转移到那个之时,人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奋斗》故事里的夏琳,独立、有思想、好强、进取……可是她千不该万不该表现的那样不拿陆涛当回事儿。她没有父母殷实的家底儿、也没有万分之一概率的机遇,但是,老天却赐给了她最大的幸福——陆涛!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夏琳刻画的那么要强,甚至过了头儿。纵然她和陆涛都是设计师,但为什么要赋予他们冲突?为什么要让夏琳活得那样累、那样自我、那么的把理想当回事儿?这是个悲剧。所以,即使她离开了陆涛,也得不到幸福。

米莱、郭栩如,富二代。她们唯一不同的是,郭栩如知道自己追求的事业,她活得有目标。唯独米莱,像她这样的女孩儿不管是不是富二代,到人群里都措堆儿。倘若家境平平,也是这样无味儿的走完自己的一生。米莱一直找不到生命的价值,说不好听的她就是个造粪机。但是,没想到续集里她居然顿悟了,那我只能说,你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乌托邦读后感4

沉溺于美丽的乌托邦之中醉生梦死自欺欺人,抑或清醒的面对命途多舛未来迷茫的现实,乔治·奥威尔的选择是后者。

《1984》由乔治·奥威尔写于1948年,或许是战争与种族让他在颠沛流离之中清楚地体会到了人们外表美好的生活之下隐藏的巨大阴影,从而写下了与《我们》《美丽新世界》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的《1984》。

《1984》并不长,可它给人们带来的深深不安和思考却是长久的。人人向往的乌托邦在乔治笔下变成了一个扭曲真理的可怕社会,和乌托邦一样,书中的人们,人人劳作财产共有,可是社会并不安定,书中的“老大哥”是至高无上的领导者,老大哥无时无刻不在看着人们,而所谓“英社”是人们唯一的信仰,人们循规蹈矩的度日,并坚信着老大哥的每一句话,今天大洋国与欧亚国打仗,人们便敌视欧亚国,明天大洋国与欧亚国结盟,人们便忘了有打仗一事:老大哥永远是对的呀,大洋国与欧亚国是盟友嘛!可事实上,人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老大哥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大洋国或是欧亚国又是不是真实存在的,甚至连他们自己的存在他们都没有办法证明——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从历史中消失。而我们的男主角温斯顿便是一个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笃信老大哥的普通公民,可他的生活从三十九岁起就不普通了,那年被他当做1984年,于是书名从这里得来,他开始了写日记,在大洋国,写日记不犯法,因为这里早已没有了法律,可是温斯顿相信如果被随处都有的思想警察发现了自己在写日记那么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而更让他坚信自己死定的是,他在日记中写“打到老大哥”这叫做思想罪,是要死的,甚至,他开始恋爱了,这也是要死的。可是他错了,他面临的不是死亡,而是教育,在残酷的“教育”之后,他又“纯洁”了,又开始热爱英社,热爱老大哥了,并在这种热爱中走向他必然的结局——死亡。

《1984》中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老大哥的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看似矛盾的话语却道出了那个荒诞社会的真正意义“与愚蠢的享乐主义的乌托邦相反,这是一个恐惧、叛卖、折磨的世界,一个践踏与被践踏的世界,一个在臻于完善的过程中越来越无情的社会”难道不是吗?我们的社会不也是如此的么,无休止的战争为的是所谓和平,无限制的自由最终只能换来自由的奴役,无知的人们因无知而获得暴力,可如此的和平自由与力量,真的对么?伤害别人的和平自由与力量而换来的这些,分明都是虚假的。而这或许正是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的,或者说是我从中理解到的东西。

书中最讽刺同时也是用意最深刻的莫过于“存在”这个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了,老大哥不存在,就连教唆人们反叛英社的“兄弟会”也是英社杜撰的,信仰不存在,眼见不为实,一切都不能信任,或许有人要说这这太过科幻,可我说:不!凡尔纳的鹦鹉螺号变成了现实,那么为什么1984不会呢?事实上,1984不正是黑暗的代名词么?一切动荡黑暗的时期都带着1984的魅影,“大清洗”“红色恐怖哪个不是?《1984》成了一本完美的科幻小说,刀刃般的文字剖析着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丑陋的内脏触目惊心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愚昧欺骗践踏。乔治·奥威尔写的分明就是那些发生的未发生的欺骗和被欺骗!

又会有人说了,现在的社会没有黑暗没有欺骗了,还需要《1984》么?可他们不知道的是,真正恐怖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身处黑暗而不自知。

我们的确没有老大哥,没有欺骗人们的英社,可难道这样我们就不是被欺骗的么?那些写着动辄上百万却毫无意义的小说的写手有如书中的小说机器,那些无知的只知道娱乐自己以自欺欺人的人们有如书中无知的人类。我们不思考,我们不自知没那么我们不正是书中的他们,看《1984》不正如看一场自己主演的可笑的戏?

或许现在是_,抑或现在只是有一个1984,我们这些只懂得沉溺于浮华表象的愚昧的恩门如果同处在一个庞大的电影布景中,华美的布景让我们人忍不住一辈子身处其间,可事实上,锦被下的大床一睡就塌,书脊笔挺的书中空无一字,流光溢彩的水晶灯一批鞥就变成锋利的玻璃渣,而那金粉漆饰的墙面剥去华丽的外皮后只是硬纸板罢了、

这个过于注重浮华的社会,若劣质的大床摔不醒你,锋利的玻璃渣割不醒你,欺骗践踏与背叛唤不醒你,就来看看《1984》好了看看那不重刺草的质朴文字是如何化为阵阵雷雨,铺天盖地的涌进你毫无波澜的心灵。正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不思考,不觉醒,那便等着和《1984》中的人们一样失去存在的意义与痕迹好了。

沉溺于美里的乌托邦之中醉生梦死自欺欺人的人们,是该醒醒了!逃离你们虚幻的乌托邦,逃离你们的1984吧!

乌托邦读后感5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年级读后感作文:读《乌托邦》有感

读后感初中优秀作文1200字

《1984》读后感:每一个内心渴望的自由都是不尽相同的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5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1000字5篇

《第七天》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10篇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心得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心得感悟

8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