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15篇

时间: 海露20 分享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男人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我认为是男人就要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其中人物的优点,这样一部可以学习、借鉴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查阅。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1】

总算读完了《三国演义》这部让人时而欢喜时而忧的大作了。厌倦长思,感慨真正的历史往往被演义、被野史、被民间戏剧所掩盖,不知道这算不算得是一种悲哀?小的时候对曹操最大的印象就是戏台上那抹着白鼻梁的奸臣形象。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相国参之后。20岁举孝廉。《魏书》说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演义》称之为:乱世的枭雄,盛世的奸雄。不论如何,他是个英雄。

曹操其人文章超群

看他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是爱酒的,爱酒之文士必然豪迈,必然的慷慨激昂。清峻之气扑面而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这是他贯彻终生的进取精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呤至今”天生的英雄气质决定他的文章卓尔洒脱。他作文章没有顾忌,任性而为,他说:“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引用与现实相距不久的事情更是他的与众不同,想写什么便写什么。他开创了晋安文学的早期特色,清峻、洒脱、豪迈、华丽。可惜曹操的诗能够得以传世的很少了,至今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此外还有40余篇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写得何等的坦率,何等的气势雄伟,以其平易自如、简明朴实的文体,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

曹操其人行为不受拘束。

曹操的统治以立法严厉闻于世。因为是乱世,他尚刑名,他作文章的简约严明也反映在他的政治上。他废除古老的观念,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新思想,所以儒家以外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所以晋朝的文人名士个个追求个性自由,为人放纵不受世俗之约。他征求人才,说不忠不孝并不重要,只要有才就可以。这是他人所不敢说不敢做的。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各路名士收罗起来,让他们围绕在自己身边,即有人出谋划策,又省得他们到处捣蛋。他尊重名士,但当名士的主张与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产生分歧时,他会痛下杀手,他杀孔融、杀杨修,在当时要杀一个名士并不容易,需要顶住各种压力和劝说,他无惧,他无畏,他是独立特行的,这时候的他是个霸雄。

最与众不同的是曹操的遗令,古之遗令是有一定的规矩格式的,多半所写身后葬于何地,以何类宝器相随等等,曹操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不得遵照古时的旧制,安葬完后,都不再穿丧服,不随葬金玉珍宝。试问哪一朝的皇帝不是金满箱、银满箱地陪葬呢?而让人惊讶地是他遗令的内容居然还讲到遗留下的衣服和伎女的处置问题。俗语说乱世出英雄,但这样的英雄,这样的不拘一格是世人所少见的。

曹操其人谋略盖世

汉末,天下大乱,《三国志》书: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太祖即是曹操。那个乱世,群雄并起;那个乱世,董卓横行;那个乱世,袁绍虎视四海,强盛莫敌;他“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成功地打胜了历史上有名的官渡、柳城、当阳、渭南等重大战役。曹操说:“起义来诛平暴乱,是大家都希望的,各位还有什么疑虑呢?董卓从山东兵,依靠王权,利用二周的险要,向东君临天下,行为不符合于道,已经成忧患了。现在他焚烧宫室,挟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道该归附于谁,这是天下将灭亡了,我们一战而平定天下,机会不可失掉。”其对天下大局的认识,对时机的准确把握,对人心的背向,在对董卓的分析中,已经锋芒毕露了,天道合一,审时度事,是真大英雄也。

每每吟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觉得这种的胸襟,这样的气度是非他莫属的。鲁讯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更确切的来讲,我甚至是爱上了曹操。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2】

曾记得那时昏夜黄灯,我依偎在母亲怀中,听她絮絮叨叨地讲故事,讲名著。我憧憬于《西游记》的漫天神话,憧憬于《水浒传》的侠骨柔肠,甚至憧憬于《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悲剧爱情。蓦然回首,我唯独漏了精彩绝伦的《三国演义》。

初读《三国演义》,只觉得无聊透顶,眼前是无尽的黑洞,望不到头。正当我撇下书儿自己去玩时,心中又挂念起它来。那种明知无聊,却又想一探究竟、欲罢不能的感觉着实让我难熬。最终,我又拿起了书儿,一种未知的感觉在弥漫。

渐渐有些着迷,有些沉沦。我开始沉醉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世界里。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我最敬佩的事了。“黄巾军攻打刘焉,刘焉就贴出告示招募士兵,刘备看到了叹了一口气,正巧被路过的张飞听到,就厉声说:‘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刘备看他相貌不俗,问其姓名,两人各自作了介绍,刘备说:‘近闻黄巾倡乱,有至于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张飞一看和自己意气相投,就说要散尽家财共举大事,两人都很高兴,到路边喝酒,正巧碰到一人边进酒店边说:‘快拿酒来,我要赶入城去投军。’刘备就邀请他来做,三人互道姓名,发现意气相投,就一起到张飞家后院的桃园结义。按年龄长幼,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因为澎湃的倾慕,我甚至冲动到拉几个要好的女伴也玩那三拜九叩的把戏,只为了学那三位生死不离的侠义。

除了那一个个曲折、绕人心曲的故事之外,引我眼球的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而是孙权。

曹操的壮志未酬,刘备的求才若渴完全掩盖了另一位君王……孙权。孙权作为君王远远没有曹操和刘备那样有所作为。众人似乎也不太把他当回事,甚至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也大言不惭孙仲谋不成气候。但是在我看来,他的不成气候对于他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那是一种机遇,让他喘息的机遇。吴国在以后的几年里相安无事,人们生活安康也是他“懦弱”的功劳。如此说来孙仲谋也不是一无事处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至于诸葛大圣人,他那无与伦比的智慧,或许令我们现代的人都感到汗颜吧。他的计谋多如牛毛。假设孙悟空在世也不能及诸葛亮一个奇才。正是因为这方面的才能,所以才有著名的“赤壁之战”,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以三日为期,轻而易举地借得万箭,这启不是应了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的确是个伟大的谋臣。然而伟大的人也有他的不足。他的才识是惊人的,但是也因为他的自负酿成了吴国亡败的下场。他全盘掌控什么都管完全没有顾及古人的至理名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导致了他失败的结局。

三国里面人物的结局难道没有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吗?合上书本,我发觉不知不觉我已然痴迷,我似乎身临其境,无法自拔……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每吟诵起这首诗,便会想起《三国演义》中的乱世豪杰,在群雄蜂起的年代,逐鹿中原,奏出了一个时代的铿锵足音!

那是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形象:有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的关羽,他忠肝义胆,水淹七军,正气凛然;然而却也有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穷凶极恶的吕布;有手持利剑长枪、舞出天地豪情,剑影呼啸、气贯长虹的赵子龙;然而却也有自作聪明贻笑千古的蒋干……即使将书抛开,他们的形象也充塞天地,深入人心,恍若隔空凝望……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用他的一生铸就了这旷世功绩,流芳千古!他博学多才,无所不知,智慧过人,年仅27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向刘备精确地分析了天下大势,继而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然后一统天下之路。壮志凌云,势不可挡。他以自己的哲思睿智为刘备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天下事为己任却无悔于心…..

战火烽飞、民不聊生的年代,他本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淡泊宁静,不汲汲于名利,但他没有贪恋舒适无忧的隐居生活,却毅然决然走进了本不该承受的动荡生活。读书笔记着眼天下,协助刘备创万世之举。最不能忘记的是他舌战群儒的傲人风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凭借经天纬地之才,不畏群儒的唇枪舌战,他纵古论今,游刃有余,处之泰然,绝伦逸群,驳倒了那些自命不凡的伪君子。他以超凡的口才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局面得以形成。

谁又能说他不是一个英雄?即使他没有征战沙场、为国捐躯,他依然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始终保持着一颗忠君爱国的心,一个圣洁崇高的灵魂,为了国家统一,甘愿“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不辞辛劳,真心付出。有人说诸葛亮是智慧、谋略的代名词,但他又何尝不是“义”的化身?忠义、道义、侠义….他用智慧、义举、对刘备矢志不渝的赤诚演绎了一个人生的传奇,绽放了人生最绚丽的华彩!

除了诸葛亮,一代奸雄曹操也令我敬佩不已。他虽被称作奸雄,却胸怀大志,雄才伟略,不畏权势,执法如山,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那只是封建世俗的偏见罢了。他虽高喊“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野心勃勃间透露出了他冲天般的豪气。但在困境之中,他从不低头,“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巨大的失败换来的却是他的仰天长笑,他用笑声将一切困难压在脚底,然后,卷土重来!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他与唯唯诺诺的刘备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言石破天惊,使得刘备惊慌失色。他大胆地、狂妄地、张扬地批判当时所谓的天下英雄,却正是高瞻远瞩地洞察了当时的时局,针针见血,使他后来势如破竹般一举歼灭袁术三子。“自负”的背后,隐藏了曹操真正的文韬武略,足智多谋。

他虽有才略,却不计门第,求贤若渴,一曲《短歌行》质朴、苍劲、风格沉雄,真情感人,将他求才的心迹表露无遗。他虽是首领,却不刚愎自用、我行我素,功高志骄之际,对人才的态度却无比谦恭,重用被孙权刘备不屑一顾的庞统,可谓难能可贵。

难道他不是英雄吗?不,相对于刘备的慈悲来说,我更喜欢曹操这种不羁,不虚伪,不做作,嫉恶如仇,虚怀若谷,选贤与能,智慧过人的英雄……只是世俗的偏见影响了我们的判断罢了。

英雄,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消磨,却永远无法从我们的心中消逝……《三国演义》,是一路英雄演绎的千古绝唱!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4】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5】

中华民族在是一支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老民族,也是一支富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民族,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

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三国演义》,它是我国一部优秀的章回体历史小说,结构严谨,内容跌宕起伏,耐人寻味。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支经典而独特的文化音符。

我五岁那年,到外公家去拜年,在不经意中,我瞥见了书架上搁置的那本《三国演义》。它静静的躺在书架的右下角,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依稀可辨上面遒劲的“演义”二字。它泛古的封面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便问外公那是什么好看的书,外公告诉我,那是《三国演义》,讲的是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的故事,里面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智慧故事,很有教育意义。说着便把它从书架上拿了下来,他拍拍上面的灰尘递给我,然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要好好的汲取里面的精髓,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我接过来,随便翻了几页,发现里面的内容很难懂,便想还给外公,外公让我留着,说以后会有用,我也就没有再推辞。

等到我上了三年级,认识得字多了,便开始看小说,这时,我想到了外公的《三国演义》,便开始看起来,慢慢的,我发现“三国”中的人和事远不止我想想之中的那么简单,那些勾心斗角,敌狡我诈,斗智斗勇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这本书还真挺有趣的。

读过几章后,我对书中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点都慢慢的适应了。这时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也对这本书更加喜爱。

书中有很多描写战役的篇幅,这是我最喜欢的,每次读到此类的描写,我总要细细品味。我觉的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例如第九十五回--“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其中诸葛亮那种勇于创新,打破常高规,不按常理出牌的作战风格让我对他敬佩有加。他能做到知己知彼,抓住敌方将领的心理弱点,大胆出击,不费一兵一卒,便吓退了稳操胜券的司马懿,让我拍手叫绝。

还有“孙刘联手大败曹操,火烧赤壁”,“诸葛亮七擒孟获”等都是妙不可言,真可谓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中呀!

《三国演义》中虽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国演义》也不例外。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大肆宣扬封建社会的那种“王道形象”,认为王者就是上天派来解救人民苦难的“神”,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使文章缺失了真实性。而且,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黄巾起义说成是农民造反,叛乱,但实际上农民起义往往却是最值得推崇的,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人民才会反映出社会基层的意愿与动向”。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其文章产生的影响之深、魅力之大,是其作品所不可比拟的。

《三国演义》以它独特的魅力被更多人所熟知,而我也被他而深深的折服。

历史在改变,时间在流逝,但不变的,是心中那份最真、最诚的眷恋……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6】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作品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在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其取向是现实主义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董卓趁机拥兵人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目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查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催、郭汜等击败;王光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充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刘备救援掏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充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健、郭汜自相残杀,李健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扬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苟或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

袁术遣大将纪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朝,劝双方罢兵。后因张飞抢夺吕布所买马匹,吕布围攻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被举为豫。

袁术在淮南称帝,分兵六路进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击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攻占寿春。不久,曹操约刘备同攻吕布,吕布刚愎无谋,终被擒杀。

曹操班师,带刘备见献帝。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献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董承暗结王子服、马腾、刘备等,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一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欲加试探。刘备假作畏惧雷声,使曹操对其放松戒备。刘备趁机以截击袁术为名,率兵离开许都,重新占据徐州。

董承与太医吉平合谋,欲杀曹操;因家奴告迷,董承等皆遭满门抄斩,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匹马投奔袁绍。关羽被困,约三事而暂归曹操,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保护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张飞重聚于古城。

孙策遇刺,伤重而死。其弟孙权继位,由张昭,周瑜辅佐。周瑜举荐鲁肃,鲁肃为孙权定鼎足江东之计,孙权自此威震江东。

袁绍亲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领兵在官渡相拒。谋士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谋,夜袭鸟巢。大败袁绍.后又逐步消灭其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

刘备被曹操打败,到荆州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徐庶来投,刘备用为军师,击败曹仁,夺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伪造家书馆召徐庶,徐庶被迫辞别刘备,临行举荐诸葛亮。刘备先已从司马徽处知卧龙之名,于是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

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权谴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权共拒曹操。

孙权接曹操檄文;犹豫不决。诸葛亮去战群儒,智激孙权,加之周瑜陈说利害,孙权遂决计抗曹,以周瑜为大都督。周瑜趁蒋干来为曹操作说客之机,巧布疑阵,诱其盗走伪造的书信,使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弗如,与之定计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黄盖行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骄傲轻敌,黄盖上船诈降,接近曹军水寨时一齐举火。东吴各路兵马四下接应,官军惨败。曹操带领残兵奔逃,连遭截击,在华容道又被关羽挡住去路。曹操乞哀,关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争夺荆州,周瑜屡次用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箭疮崩裂而亡。

曹操疑忌马腾,召其入京。马腾欲趁机杀曹操,谋泄被杀。其子马超闻讯,与韩遂起兵报仇,屡胜曹兵。曹操用反间计;使马超、韩遂自相火并,借机打败马超。

汉中张鲁欲取西川,益州牧刘璋派张松说曹操取汉中。张松因受曹操侮慢。转道往见刘备,奉献西川地图,劝刘备取之。

刘璋听取张松建议,请刘备相助。刘备与庞统率军入川,刘璋亲到涪城迎接。刘备屯驻葭萌关,广收民心。后因向刘璋索取兵、粮,刘璋疑虑,稍作敷衍。刘备大怒,夺取涪城,进兵稚城。因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风归顺,进占绵竹。刘津向张鲁借兵,张鲁谴马超攻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诸葛亮用计,马超归顺,并进逼成都,刘津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孙权得知刘备占据益州,遗诸葛瑾索还荆州,刘备答应先请关羽,欲逼其归还荆州,关羽单刀赴会,挟制鲁肃,遂得安全返回。

曹操兵代汉中,张鲁兵败归降。刘备恐其来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大败于道遥津。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双方相待月余,孙权求和,曹操班师而回,不久又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

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渊、张部守东川,张部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法正劝刘备乘势夺取汉中,刘备从之,与诸葛亮亲自出兵。曹操闻报,亦率大军亲征,屯兵南郑,命夏侯渊进兵。黄忠用法正之谋,以逸待劳,阵斩夏侯洲。曹操前来报仇,接连战败,身受箭伤。军心动摇。便放弃汉中,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关羽领兵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救援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时值连日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闻讯大惊,欲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卑辞麻痹关羽,趁其防备松懈时袭取荆州。关现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不到一年,即逼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刘备受群臣之请,亦自称帝以继汉统,任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群臣苦谏,兴兵伐吴。张飞鞭挞部下末将范疆、张达,二人刺死张飞投吴。刘备得知,愈加憎恨,连胜吴军。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不战,待蜀军兵疲意沮,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刘备败走白帝城,感伤懊悔而病,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

魏主曹丕闻刘备亡,发动五路大军攻蜀,诸葛亮不动声色,暗中遣将设计阻其四路兵马,又遣邓芝出使东吴,恢复蜀、吴联盟。

蛮王益获犯境。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马俊“攻心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孟获心服,蜀汉后方得以安定。

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北伐,大败魏国驸马夏侯楸,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又打败魏国大将军曹真。魏以司马懿领兵拒蜀。司马懿消灭孟达后。直取街亭,欲断蜀兵咽喉之路。诸葛亮命马谡守街亭,马谡违令于山上扎寨,被魏军围困,丢失街亭。诸葛亮急忙部署撤兵,并亲到西城监运粮草。司马懿突率十五万大军来到城下。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魏兵,连夜退回汉中,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自贬三等。

吴将陆逊大破魏军于石亭,请蜀伐魏。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二出祁山,大败曹真。因粮运不继,乘胜退兵,计斩前来追赶的魏国勇将王双。

孙权称帝,诸葛亮约吴果兴兵伐魏,三出祁山,连败魏军。后主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因张飞之子张苞身死,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

以后。诸葛亮又数次北伐,虽然屡败魏军,却始终未成大功。六出祁山时,司马懿固守营寨,诸葛亮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病死于五丈原。临终前,将身后诸事——安排。请将依计追兵,吓退司马懿追兵。魏延不服杨仪,举兵相攻,马岱斩之。魏主曹睿死,太子爽芳即位。司马懿杀曹爽,沈国大权从此归司马氏掌握。

姜维欲继诸葛亮之志,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等斗智斗勇,互有胜负。因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屯田汉中以避祸,蜀汉国势日益衰微。

司马昭命钟会、邓文西路攻蜀,邓文偷度阴平,直通成都,蜀后主刘禅出阵。姜维诈降钟会,鼓动钟会叛魏,欲借机复国。事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杀。

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位,逼魏主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朝政腐败,人心涣散,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吴军土崩瓦解,孙皓投降。至此,夭下重新归于统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7】

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大国相互斗争为主要的题目,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

先说说关羽吧。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刘备,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刘备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并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可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仅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之后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8】

以鄙人有限的历史以及文学知识来看,《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化史上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别的小说无法撼动的,虽然一般人眼中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居于首要地位,但是就从小说在大众中的普及率以及影响率来说,《三国演义》无疑是压倒性的击败《红楼梦》的。就中国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来说,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也许不会陌生,但是两人的故事他们又知道多少?但是对于诸葛亮,关羽,恐怕三岁小孩也能给你讲出一段“空城计”或是“过五关斩六将”等一干事迹的。对于我个人而言,《红楼梦》我小学就开始尝试性的阅读,不过可惜读了两回就实在读不下去了,可能当时年纪过小,文言功底以及思想造诣实在太低,不过也就是在当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小说,我却是看完的了,或许这两本书的故事性之强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吧。其实,就算是到了现在,《红楼梦》也是我未敢涉足的禁区,在多如牛毛的红学研究者和汗牛充栋的红学研究书籍的恐吓下,我望而却步,如果一本书前后铺垫的如此完美,前面的每一句话后文都有照应,甚至连人名都有如此多的学问,譬如甄士隐其实是真事隐,贾雨村其实是假语存,OH,MY GOD,我看小说本来就为了消遣,倘若看个几千字就把你整成半死,那还有什么意义。

毋庸赘述,鄙人这次选择《三国演义》作为暑期读书的对象,起原因有三,其一就是最好选一本名著小说,这样才比较有意义。其二,就是上面所讲的,《红楼梦》文学性太强,读不来,也分析不来。而《水浒传》这本小说又太低俗,满篇的宋元时期的口语,文学性又太弱,而《西游记》明显是志怪小说,对于光明向上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封建文化“集大成”的东西最好不要看,三国演义恰好走了一条中庸的道路,既不失小说的故事性,又不失名著的文学性,作为一本半文言小说,对其研读是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的。其三则完全是追求时尚了,殊不知现下文化界叫的最响的名字是谁?易中天先生是也,此君在央视百家讲坛一品成名,刮起了一阵品评三国的旋风,关于此君我不想做过多评价,虽然最近批评的声音很多,说他在央视侃大山,误导了广大无知的青少年。误导不误导不好说,不过我认为,引发孩子们的读书热,读史热总比让孩子们天天做在电视机旁看那些酸溜溜的日韩偶像剧要好的多,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感谢易先生。说了这么多,其实一句也没有说到正题上,应该转一转了。这次暑期品评三国,鄙人参考的唯一一本书就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至于陈寿的《三国志》,抑或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我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参考了,不过这篇文章确实借鉴了部分文学普及参考书以及网上的某些观点,这里事先说明。《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正因为是小说,它绝对不能作为正史来读的,但是正史却没有小说那种塑造人物形象的强大功力。

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奸雄曹操,忠雄关羽,智雄诸葛孔明是三个最为典型的典型。不过这三个人物我先搁置一边,我先分析一下最喜欢的赵云。小时侯读三国,最关注的是武将的战斗力,因此赵云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是十分高大的,当阳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书中描写道“赵云怀抱后住,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这一段描写何等的荡气回肠,看罢之后是何等的血脉喷张,恨不得自己就立即化作赵云,在当阳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搏杀。汉中一役,他率几十士卒镇守大寨,杀退曹操数万人马,被刘备赞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赵云此时的事迹达到最高潮的辉煌,这句评价也可以说是对赵云最高的评价,后期跟随诸葛亮六出祁山,赵云依然势不可挡,有过力斩五将的辉煌战役,虽然可能经过罗贯中的润色。综观三国,赵云的伟大可以说是自始至终的,无论早期还是晚期,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来形容他,恐怕也不为过,无怪乎当闻之赵云病故的消息后,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言辞之伤感,由此可见一斑。从另一点上来说,赵云的“忠”也是小说着力刻画的,有人形容赵云“尽忠刘氏,义贯金石”,还有人说他是“择贤而事,克尽职守”,总之,赵云所表现出的忠义,是不亚于关大圣人的,早期和刘备一见如故后,便立即倾心于他,后不远万里前来投靠。效忠刘备后先后两次挽救刘家的香火,长坂坡单骑救主,长江夺江截阿斗,赵云无不是赤胆忠心,置生死于度外,怀安危于胸中的,刘家的香火得以残存,绝对是应该给赵云磕一万个响头的。

无怪乎赵云死后,后主刘禅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中矣!”,并追赠赵云为大将军,谥封顺平侯,可见刘禅还没有昏到家,至少还知道他这条小命是谁拼了命救回来的。不过很可惜的是赵云的智勇双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一开始只能算是刘备的贴身保镖,后期也没有得到完全的重用。我想如果换作赵云去守荆州,或者是赵云辅佐关羽联合去守荆州,或许最后的结果不会那么坏,不过一切也只能是设想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状诸葛亮智而近乎妖”确实三国中的诸葛亮已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想象的强悍,神机妙算算不上什么,呼风唤雨那是家常便饭,从借东风的神乎其神到出陇上装神的鬼魅莫测,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的显圣,诸葛孔明似乎从来都是在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真可算得上罗贯中得功劳了,这个大才子将诸葛的形象无限拔高,无限扩大,虽然诸葛亮在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才姗姗出场,不过他一出场则已,局面立即出现巨大转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部三国,在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极而言之,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司马懿,在后期全部成为诸葛亮的陪衬。对于诸葛亮的伟大,我不想谈太多,毕竟这已经被千万人说烂的话题,我只想从我的感受,谈一下诸葛的失策之处,人无完人,诸葛亮再酷毕竟也是人,他也逃脱不了人类的劣根性,至少在三国中,还是可以找到他许多的不足的。

首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有一定的失败,诸葛的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我认为这个规划是导致蜀汉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首先,鄙人认为荆州的战略地位要远远强于西川的,西川完全是个封闭闭塞的弹丸之地,除了物产还算丰饶,其他的一无是处,而荆州之地,非但千里沃野,更有长江之天险,且紧连洛阳,许昌。倘若不是令一上将军守荆州,而是刘备亲守,并且东面联合孙权,共成犄角,对魏国的首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派一上将军去取西川,从秦川之地攻取长安,则三路大军其涌向魏国,纵使曹操父子三头六臂,也难逃一死。正是因为诸葛的错误决断,命一上将军去守荆州,而这一上将军恰恰又是心高气傲的关羽,于是失败已成必然。当荆州失陷以后,诸葛苦心经营的策略也就失败了一半,于是以后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图劳。诸葛亮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就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是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偏要重用,这点可以从对魏延和马谡这两个人的使用上看出来,魏延本是一代将才,放在诸葛眼里就是一个迟早要反的料,诸葛先生,你也忒过分了点,就凭人家脑后的骨头长得明显了一点,就说人家早晚要反,你也忒主观了吧,于是你对人家从来都没有重用过,人家一代英雄豪杰,空负一腔报国热心,却无用武之地,我看他后期的反叛,全拜您老人家所赐,他是被你逼反的。马谡本为庸才,至多也就会纸上谈兵,刘备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大用马谡”,你就是不听,派他镇守最最重要的街亭,就连司马懿也看出来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于是,最终街亭失陷,您错过了最好的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第三个失败之处,就是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诸葛亮是个不善于培养人才的人,只有到后期才收了一个姜唯。这一点上,诸葛亮远不如刘备。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导致了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绝对是诸葛的一大失败!或许历史上的诸葛亮充其量智谋力也就和曹氏集团的程力,贾诩之流相当,只不过经过罗先生过分的渲染,才有了人们心中那个近乎于妖的诸葛亮,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如果要追求真实,我们不如去读正史了,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十分完美的。关于曹操这个形象,一向是充满争议的,《三国演义》中许劭的一句经典评价概括了曹操的特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曹操的经典写照,不过说到这里还是要感谢罗贯中老先生,是他一手塑造了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真是奸的可以,雄的可以。

下面我谈一下我眼中的阿瞒。首先就是前第四回中“捉放曹”的故事,这在京剧中似乎还有一出,曹操满腹疑心的杀掉吕伯奢全家后又把伯奢本人干掉,本来吕伯奢好心好意招待曹操,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曹操之心狠手辣,五毒俱全在这里表现的令人发指,更可恨的是,面对陈宫的斥责,他居然毫不要脸的说出那句经典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每每读到此时,总觉得这种人千刀万剐也不为过,这种人杀了绝对是为社会除害。写到这里我倒很想提一下陈宫这个人,说实话,这个人在我心中是相当高大的,他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以及正义感的人,“捉放曹”一回,陈宫慧眼识英,义释曹操,放弃县令,跟随曹操,就是为了拯救倾颓的汉室,,后来发现曹操如此卑劣的德行,他又毅然抛弃曹操。可悲的是天下之大,陈宫却难觅其主,虽然清楚吕布心胸狭窄,有勇无谋,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是出于一种极其的无奈。最终吕布兵败白门楼,陈宫也大义凛然的选择了就义,这种决心,这种修养,这种境界,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人人求其自保的年代,是相当的可贵的。遗憾的是陈宫选错了主子,依他的才华,碰上明主,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但是谁能再给他这个机会呢?因为历史不能重演了。再来就是七十回中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且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而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苦,命厚葬之。”短短数言之中,曹阿瞒丑恶的嘴脸得以充分的显现,一是生性多疑,对周围的人丝毫没有信任感,而是凶狠残酷,滥杀无辜,为了自己的利益,连累无辜的士卒,还是杨修说得好:“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的奸表现在整部书中,因为本身罗贯中就以“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来行文的。不过就算大奸也有善的一面,更何况历史上的曹操其实绝对算得上一代英雄豪杰。曹操求贤若渴,他先后两次颁布求贤令,因此综观魏蜀吴三国,曹操帐下的谋士是最多的,武将是最广的,这也是曹魏长期压制其他两国的根本所在。曹操有时也会表现出宽广的胸襟,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这等胸襟,这等气魄,不是凡人所能达到的,曹操达到了,所以他不是凡人。更喜欢曹操的文采,建安七子可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号,曹操正是建安七子中的领军人物,小时候读过曹操的《观沧海》每每读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句时,总能感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魄,大一点后读到《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句子,又能体会到曹操处事的哲学。《三国演义》四十八回中曹操宴长江赋诗一段,鄙人认为是曹操在军事以及文学达到的最高潮,因为当时曹操坐拥八十三万大军,眼看就要扫平南方,统一中原,此可以看作军事上的最高峰,而那一首短歌行更是荡气回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踌躇满志的曹操似乎看到了美好的明天,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

只可惜,他料不到,等待他的,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大的溃败,一次另他再也抬不起头的溃败。诚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与封建性。书中避免不了不少迷信的描写。譬如第七十七回关公显圣杀吕蒙,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就是纯粹的封建迷信了。鲁迅先生教导我们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毕竟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不管怎么说,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块耀眼的宝石,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义务去继承这一瑰宝。三国演义是厚重的,我们从中不但要读出故事,更要读出哲理,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伟大的中华文化之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最后我想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来结束这篇文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胜利失败,千百年来不曾停息的故事,合合分分,千百年来一贯的主题。末了,忽然想起东坡先生在《赤壁赋》中的句子了“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恐,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是啊,纵使曹操,刘备,孙权当时横行一世,而如今他们又在哪里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9】

我读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其中我认识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也见识了他们英雄的胆略与卓越的智慧。

东汉末年,宦官、内戚和董卓等大臣专权,矛盾日益尖锐,宫廷产生了内乱。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断的讨伐和争斗中,形成了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股军事和政治势力。刘备自桃园结义之后,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建立了蜀国;曹操为其子曹丕打下基础,建立了魏国;孙权建立了吴国,形成了既联合又斗争的三国鼎立局面。后来他们的子孙争权夺利,几经争斗,最后由司马炎夺得帝位,灭了蜀国、吴国统一了天下。

通过阅读这部书,让我认识了董卓的奸诈,吕布的骁勇;让我知道了曹操的奸险机诈、诸葛亮的智谋和司马懿的谋略……也让我看到了关羽、赵云和马超的威猛。三国里这些英雄人物,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这真是一部必读的好书,现在我把它推荐给大家,让我们更加珍爱历史,了解历史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10】

说到汉朝末年,汉灵帝越来越残暴,导致爆发了强大的农民起义,自我逃到北岸的哪里去都不明白了。之后,冒出来很多英雄,也有几个奸雄。下头我慢慢给你们介绍。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11】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资料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构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应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必须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齐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必须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12】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皇帝昏庸无能,百姓苦不堪言,就导致了农民发起的起义,名曰"黄巾兵起义"乱世之中,一代英雄人物就此竞相涌现。

之后,袁绍与曹操领众以平"十常侍之乱"冲入皇宫,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慌乱而逃,途中,西凉刺史董卓因救驾有功,竟掌握了朝中大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残暴的董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王允与曹操利用连环计,将董卓被其义子吕布所斩。

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用计谋相继除去了吕布,袁术,定都许都,其后官渡之战曹操以小胜多,将袁绍灭掉,继而平定了北方。

刘备桃园结义后,与曹操作斗争,在汝南遭刘璋战败,后投奔荆州刘表,后三顾茅庐,请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作为辅助。

诸葛亮凭借他的机智,在江东舌战群儒促进孙刘联合在赤壁之战时,利用连环计、反间计、苦肉计,更是出现了草船借箭的故事战胜了曹操。这一战是中国历史非常辉煌的一页。

战后,孙刘转而互争荆州,周瑜派鲁肃讨要荆州,一次次被诸葛亮说回,心胸狭窄的周瑜终于在诸葛亮的讥讽中呕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

刘备夺得西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料吴国大将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夺取荆州,忠义之将关羽宁死不屈被孙权斩首,之后,刘备又被新任督都陆逊战败,病倒在白帝城。

诸葛亮派大兵将南蛮孟获七擒七纵平定了南方之乱,他因要完成刘备的嘱托,六出祁山,最后应过度劳累军事死于五丈原。这时曹操之子曹丕早已改国号为魏,后来陆续平定了蜀中与东吴,又改号为"晋",总算平定了全国。

真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13】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14】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人物形象性格显露无遗、活灵活现,也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好坏都不能隐埋,所以我们要改掉缺点,每件事做的更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五个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黄巾起义始于巨鹿人张角,因为看不惯朝政腐败,因此发动黄巾起义。而刘、关、张就此桃园结义,为朝廷效力。不久就灭了黄巾军。刘备的力也一天天强起来。皇后的哥哥何进因为误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进京。结果何进被十常侍杀后,董卓就掌权了。曹操曾想杀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为拉拢人心,封袁绍为勃海太守,出让了赤兔驹给吕布。逼得诸侯联军抗董,虽败军了,但最后也给吕布所杀。张飞、关羽、刘备三顾茅庐后,请出隐居山林诸葛孔明。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等计划,使刘备的大业扎下了结实的基础。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灭了袁绍、吕布,吴、蜀也打退了曹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占据强大的北方,刘备占据西蜀、荆州等,孙权占据江东。从而崛起吴、魏、蜀,三分天下。最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逐渐去世。蜀、吴都归降魏主司马炎,三国一统归西晋。这本书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威风凛凛的关羽,冲动鲁莽的张飞,昏庸无能的刘禅,谨慎多疑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刘备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使他独据一方,不愧为“卧龙”。可惜与诸葛亮平等的“凤雏”庞统不幸遇难落凤坡。

《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最令我记忆深刻。在这个故事中,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想学做一件事,就不要怕遇到挫折,要三顾茅庐,只要用你的真诚打动对方,就一定能行。还有一个故事:在刘备起兵七十万水陆并进攻吴为关羽报仇时,张飞冲动鞭打两个部将,在晚上两个怀恨在心的部将因一怒之下杀死了酒醉未醒的张飞,一代虎将死于非命。也告诫了我不要鲁莽行事,意气用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我读三国演义后的感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篇15】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一共分为三十二回。

小说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歼灭袁绍、袁术之后,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在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联吴抗曹。赤壁之战后占领西川全境,而孙权占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自此之后,魏吴蜀三国崛起,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在三国战局拉开后,孙权趁关羽和曹兵交战之时,一举夺下荆州。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建立魏国。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征江东,被陆逊打败,病死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继而讨伐魏国,但均以失败告终,不幸病死在军中。他死后,姜维先后带兵九伐中原,均无功而返。最后,魏国先灭蜀,后灭吴,改国号西晋,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在这一节中充分体现出诸葛亮的智慧和果断,无论是从实战,还是心理战术上,都体现出诸葛亮的深思熟虑。自古以来,都是胜者为王,为了蜀国的长远利益,诸葛亮就用七擒孟获收复了孟获。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知道此道理,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要走一步,看十步,规划好我们的人生,不断的向着理想努力奋斗。

87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