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书笔记>

冰心斯人独憔悴读书笔记

时间: 晓红1066 分享

  《斯人独憔悴》是冰心的小说集子,短篇居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冰心斯人独憔悴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

  冰心斯人独憔悴读书笔记篇一

  他们是迷惘的一代,在新与旧文化的夹层中寻找着新生的黎明,却始终逃不开那漫长的黑夜。颖石、颖铭便是这样,在当时中国被列强分割领土,受侵略的乱世,虽然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已得到广泛传播,但封建遗存的保守、封闭、安分守己、奴性仍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无法磨灭。

  化卿先生和校长便是旧势力的代表,他们不仅不怨恨日本从德国手中夺过青岛的统治权,还对日本人对中国的共同管理感恩戴德,我不知该说他们愚 蠢无知还是可悲的自私,只汲汲于自己的安乐,而置整个民族安危荣辱于不顾。

  而颖石,颖铭参加爱国运动的精神不彻底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有这样一个细节:化卿上下打量了颖石一番,冷笑说:“率性连白鞋白帽都穿戴起来,这便是‘无父无君’的证据了!”事实上已经没有君权的存在了,但他还是固守着,习惯了当一个奴隶,所以对颖石打破这种定论的叛逆行为感到生气和恐惧:他们想要站起来了。随后被叫回的颖铭则穿着白官纱衫,青纱马褂,脚底下是白袜子,青缎鞋,戴着一顶小帽,值得注意的是他穿的是旧式的马褂,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旧势力的妥协,所以颖石觉得好笑却又十分伤心。这样的结局早在小说的开篇就已现出倪端,颖石在回家的时候就吟过“安邦治国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显然他们逃脱不开旧文化的影响。

  一向以温顺示人的颖贞竟然也显出她的锋芒来,她较颖石和颖铭有着更远的见地,她表面上附和父亲,在暗地里办事。的确,像颖石,颖铭这样的请愿是毫无意义的,就像颖贞说的 “外交内政的问题先不必说,看他们请愿的条件,哪一条是办得到的?就是都办得到,政府也决然不会答应,恐怕启学生干政之渐,这样日久天长的做下去,不过多住几回警察厅,并且两方面都用柔软的方法,回数多了,也都觉得无意思,不但没有结束,也不能下台。”需要有广大人民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的支持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而这已经是后话了。

  当最后的求学希望也失去了,颖石蒙着头,在床上躺着,想是睡着了,只余颖铭低徊欲绝的吟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继续,苦苦追寻那个新的生命出口。

  冰心斯人独憔悴读书笔记篇二

  在与过客的一次交谈中,他建议我读读冰心的作品。冰心,我很敬重,但说实在的,并没有被她的作品深深吸引过。我没有资格去评说,因为我也没有深入地研读过"冰心"。记得读书时,读过《寄小读者》、《繁星》、《小桔灯》等,教书后,教过《只拣儿童多处行》。还是没有特别喜欢......

  《斯人独憔悴》是冰心的小说集子,短篇居多。读了前面几篇,觉得故事性比较强,有可读性。但是感觉写作的目的性很强,也就是说,写个故事为反映一个主题,那样的痕迹非常明显,有些让我不喜欢。但不得不说,读着作品,感觉冰心是严谨认真的人,她意图通过故事阐述一些东西,告诉人们一些道理,这种顶真的态度还是非常值得写作者学习的......她的作品宣扬的,除了那个时代的一些东西,最主要的还是"真、善、美"。冲着这一点,我还是认真地读了下去......

  《第一次宴会》写的是新婚的瑛在家设宴招待客人,布置房间时,看见病中的母亲给她的银花插,心中十分感慨。席间与C教授的交谈和席后瑛的心理活动,都揭示了"母亲总是尽量地为儿女着想"这一主题,是母爱篇......

  《离家的一年》写得非常细腻,表现的主题却是较含蓄的。看起来,不像个短片,像是个长篇的节选。文章写的是小弟弟离家求学,起初恋恋不舍,无法适应,一年后,他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有了很多进步。他回家后,跟亲人的交流也变得很从容了。他经过一年的历练,长大了......

  谁曾在阴沉微雨的早晨,独自漂浮在岩石下面的一个小船上的,就是感出宇宙的静默凄暗黯的美。岩石和海,都被阴雾笼盖得白蒙蒙的,海浪仍旧缓进缓退的,洗那岩石。这小船儿好似海鸥一般,随着拍浮。这浓雾的海上,充满了沉郁、无聊-全世界也似乎和它都没有干涉,只有我管领了这静默凄黯的美......这是《海上》一文的开头。这篇文章营造了一种静默凄黯的美。老渔夫和父亲都一样的深爱着自己的女儿......

  喜欢《分》这一篇小说。小说的写法很独特,以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为第一人称来写,仿佛婴儿有婴儿之间的语言,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视觉,从初生婴儿的角度去写这个世界。很好玩,也有意义。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婴儿和一个贫民家庭的婴儿反映出一些社会的问题,类似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所表现的。

  《别后》一篇读了好几次,感觉很罗嗦,也不知所以然。就跳过没有读。读了《最后的安息》一篇,写的是姑娘惠认识了童养媳翠儿,翠儿可怜,后来被婆婆毒打致死。作者描写细腻,挺感人的。读到后来,想起"小音乐家扬科"了......

  《庄鸿的姐姐》这篇是通过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秋鸿的口述,说了因为家庭经济的问题,秋鸿本来胸有大志且聪慧的姐姐后来不得不辍学,最后抑郁而死的故事。故事最后写了三个问题,揭示了当时的时代问题。也许,小说是为时代而作,小说反映的时代问题在现今也许已经没有意义了,但其中蕴藏的情感因素还是很动人的,比如深刻的姐弟之情......想起了沈泽宜老师的话:反映人性的文章才最有生命力。

  《一个不重要的兵丁》,写的是蝼蚁一样微不足道的人。亲人不爱惜他,也没有朋友,也没有成就,自己也不去争什么。其实,他内心是善良的,也有着崇高的人格。他做兵丁后,不仗势欺人;为救孩子,自己受伤......可是他依然卑微,他不为别人的赏识而去做......最后,他死了。"不重要"这个定语在这里是多么凄凉,是读者的感觉吧,也许他并不觉得,他始终没有埋怨过,愤怒过,甚至也没有悲伤过......人,真的可以如此"不重要"吗?和这篇小说一样,《三儿》也写了这样微不足道的人,三儿为了捡弹壳,中弹送了命,那些士兵只给了20元钱......看起来,冰心笔下,因为那个黑暗的时代而丧命的人物有不少。写发还都不一样,比如《冬儿姑娘》,通篇都是冬儿妈妈的话,把孩子从小到大的经历,孩子的性格以及结局,都写出来了,虽然单调了些,但也别致。

  冰心斯人独憔悴读书笔记篇三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憔悴的又岂止李白。

  对于冰心的了解只停留在《小桔灯》,小说《斯人独憔悴》以前都没看过,想想也觉得尴尬。

  在小说中,对于面对这样专制和迂腐的父亲,两兄弟的表现我觉得是非常令人觉得失望的,在学校里里因为青岛的问题,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是如此的让人敬佩。可当两兄弟面对父亲,颖石刚一见到化卿"木强不灵",在父亲摔花瓶之后"手足都吓得冰冷",退到屋角;看到父亲撕毁他们的印刷品和杂志,他们无可奈何,只有搬来姐姐颖贞去救援;对父亲的软禁,他们丝毫不加反抗,而是一个读唐诗,浇花种竹,"索性连外面的事情,不闻不问起来",当化卿剥夺了他们继续求学的机会,他们也只有蒙头大睡或凄惶地低吟"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相对于化卿先生的专制和古板,颖铭和颖石两兄弟的软弱无能,小说中我觉得最喜欢的便是那颖贞。

  在这样的家里,有如此专制的父亲在,若是脾气性格还是按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我想这是肯定要吃亏得,看看两兄弟的下场,不就是被禁足,只准呆在小院里,可是姐姐颖贞却没有如此的对待父亲,"在父亲面前,总是附和他的意见,父亲便拿我当做好人,因此也不拦阻我去上学。"或许这有点没什么个性,可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有能力自己到外求学,在外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正是她的明智之处。

  而当父亲把带回家的杂志和印刷品撕掉的时候,也只有她对化卿陪笑说:"不用父亲费力了,等我来检看罢。天都黑了,你老人家眼花,回头把讲义也撕了,岂不可惜。"一面便弯腰去检点,化卿才慢慢的走开。

  可是她并不仅仅如此,她的聪颖不只解决家里的矛盾,她关注社会现实,而且想的层次比自己的弟弟更加的深刻,更加的有见解,让弟弟两人在秋季上学时该多干点实事。

  可我觉得,于她,她是孤独的。在家中,对于父亲,她要维护父亲的权威,听父亲的话,是父亲帮忙照顾两个弟弟的好帮手;对于两个兄弟,她就是依靠的对象,一到无助的时候,就找姐姐帮忙,出谋划策。却总觉得她了解所有人,却没有人了解她。

  这也恰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女子是没什么地位的,父亲的专制,可她不同,她很出色,能够帮助迷茫的弟弟出谋划策,她很"乖巧",是父亲和弟弟们之间的调节者。她很聪明,能够瞒着父亲,做了不少的事。

  然而我会多想,或许我已经背离了小说的意图,我就想知道这般的女子以后会是怎么样的呢,会是在父亲的安排下已经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嫁了,还是同莎菲女士般,为了将来自己的爱情而奋斗,还是将走上革命这条路,我无从知晓,可是我却希望她活得能够更加有个性。

  斯人独憔悴,颖贞不就是吗?

332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