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提要类读书笔记两篇

提要类读书笔记两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提要类读书笔记两篇

  读书笔记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精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提要类读书笔记两篇,希望大家喜欢。

  提要类读书笔记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书笔记摘要

  一、 儿童自律四原则

  A、 延迟满足

  B、 承担责任

  C、 忠于真相

  D、 求得平衡

  〈和孩子建立疆界〉作者克劳德说:“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都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

  以上这句话中道出了自律四原则。

  二、“那些最隐蔽、最私密的东西,雎有最可怕的摧毁力。父母潜意识的力量大大超过在一个家庭中显而易见的交流。”-----美国家庭心理咨询师茱迪丝。布朗

  三、父母的爱只顾自己去爱,不顾孩子的感受,如果爱的不当,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以“爱”的名义所产生的心理伤害,绝不亚于暴力行为留下的重创。这种爱被称为“慈祥的虐待”。这种爱经常会披着一件漂亮的外衣:都是为你好!

  四、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A类: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

  B类:不能忍受孩子的宣泄。

  C类:过度依赖孩子。

  D类:冰与火的交融。

  “父母内心的心理伤痕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爱。父母们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我焦虑什么、我怕什么,把这个能量放在自己身上,把伤痕留在自己这里治疗”----徐浩渊博士

  五、什么是非爱行为

  1、有条件的爱

  2、不负责任的爱

  3、依赖性的爱

  4、永远无法满足的爱

  5、牺牲者讨债的爱

  6、要求回报的爱

  六、什么是真爱行为(传递信息: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1、真爱是付出

  2、真爱是关注

  3、真爱是倾听

  4、真爱是勇气

  5、真爱是鼓励独立

  6、真爱是接受分离

  7、真爱是履行诺言

  8、真有是改变自己、促进自我以及对方的心灵成长

  9、真爱是律已的面质

  10、真爱是一种自律

  11、真爱是一种不让我们神魂颠倒的感觉。真爱是一种忠诚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

  七、什么是心理疆界

  “知道我拥有什么、应该对什么负责任,赋予我自由。如果我知道我的院子从何处起始、在何处截止,我就可以在里边自由地活动。对我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让我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反之,如果我不拥有自己的生活,我的选择就会非常有限”-----〈〈心理疆界〉〉

  八、和孩子划清界限

  1、认清孩子在“共生”、“孵化”和“恢复和睦”期不同的心理、情感需求、并满足他们。

  2、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和人格延续,孩子不是我们的克隆重,而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分离的个体。

  3、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尊重、接受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放手培养他们独自料理生活的能力。

  4、相信自己,信任孩子,从“恢复和睦”期后期,也就是三岁左右开始,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5、不要一味地替孩子生活、替孩子选择、替孩子承担责任,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的事情,放手让他们承担;即使行为有所偏差,也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

  6、不要阻止孩子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不要过度担忧孩子“吃苦”、“吃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在风雨和浪涛中锻炼、成长,应该由孩子受的“罪”,就让他们去受。

  7、不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竞梦想的工具。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应该自己努力去改变,而不是寄希望于孩子身上——这样做不仅会毁灭孩子的前程,也会给我们带来失望和幻灭。

  8、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养老金储蓄,不要对孩子有依赖心理。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生养完一个孩子,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的晚年奋斗。

  9、打造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独立的人,给孩子以身作则。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为我们自豪,我们就必须首先做让孩子自豪的父母!

  提要类读书笔记 《静悄悄的革命》

  一、本书及作者简介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另一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二、倾听的课堂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我的思考: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他们多多发言,但是事与愿违,有时会沉默、自问自答、或是迁怒于他们,后来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知道“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我也试着去努力了,心平静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努力在营造一种倾听与回应的氛围,对暗暗支持你的声音没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1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在日常交谈中,有一类人是不为大家所喜欢的,就是无论你在讲什么,他都没听进去,而只顾自唠叨,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暗自祈求这无聊的对话赶紧结束。这是因为,对话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就不难理解课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从小我们就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大声清楚,通常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于是乎,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形形色色的手势还见缝插针,把课堂塞得满满当当的,然而没有倾听的“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教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发言就要鼓励”的信条下,肤浅变得堂皇。发言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没有倾听,对话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汇成集体智慧的海洋。小学阶段的闹哄哄到了初高中阶段后变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语,而美国的情况却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原先的对话是没有倾听、急于表现的“虚假”对话。不仅学生需要倾听,倾听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在听学生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佐藤学认为,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创建一个润泽的课堂,润泽是相对于“干巴巴”的教室而言,干巴巴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这种均匀、柔和,大家互相倾听,真诚地交流,轻声模糊的发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思维正在延续的过程,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的发言往往都是轻声模糊的,如果强迫学生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意见,或用手势在对错之间站队都隐含着撕裂他们思维的危险,在“润泽”的气氛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而不会为无话找话而紧张地中断自己的思维。

  三、打开教室的大门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67页

36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