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优秀读书笔记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优秀读书笔记

时间: 东艳1204 分享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优秀读书笔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那么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优秀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

  读书笔记之《安娜卡列尼娜》

  虽然宋冬野刚出了这岔子事儿,但还是想插入这首曲子。

  擅长描写心理的作家总是使我很敬佩,要么是聪明,洞悉人的心思,要么是自己本身心思细腻,内心戏很多。

  关于印象深刻的片段

  阿尔卡季奇不后悔自己的背叛,他懊悔的只是没能很好的瞒过妻子。人在做错事以后,被揭发的那一瞬间最先想到的都不是事情本身给对方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吧,毕竟在做之前就知道后果,在乎的程度不够而已

  一个极力想要装出眼里坚决,却只流露出困惑痛苦;一个想要装出温顺可怜,却依然容光焕发。

  “装”就已经把两人所处的情景,以及内心的活动很显然的描绘了出来,这场景,其实不少见,这其中,都是可悲的人。

  虽然阿尔卡季奇努力想要做个关怀备至的父亲和丈夫,但他怎么也记不住他是有妻室儿女的人,他有独身者的嗜好,他只想按这种方式过活。

  阿尔卡季奇为什么这么讨人们的喜欢呢,因为颜值高呀,书上说了,即使没有愉快的谈话内容,看见他人们就觉着高兴

  基蒂是个太过显山露水的小姑娘,她的美因不着岁月沁涤而充满活力,弗隆斯基也是如此,却在表面的浮华下又多了追逐危险的心思。安娜历经世事的美丽与哀愁对弗隆斯基有种近乎离经叛道的吸引力。

  在舞会里的场景,翻天覆地的心理活动,几场戏,如果此处拍成电影,一定很有意思

  至少那一刻的弗隆斯基是真诚的,怀着满腔赤诚,愿意放下一切与安娜奔走红尘

  关于赞美作家

  托尔斯泰对列文亲自参与割草的描写实在是厉害,那一段看完,让我油然而生起一种归隐田间的愉悦感。按时节劳作,任汗水挥发,在他的的笔下,一切都实在是惬意!

  没有认真去了解过这个人,但看书到现在,也许列文是最大限度对自己的投射吧,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感情,和对农民的赞颂。这种赞美又和谢尔盖因为新鲜感和对城市的厌倦而产生的赞美是不同的,列文是打心底里认为自己和农民,和土地是天然一体的。

  作家大概都是逻辑很强的人吧,书中多次出现颇具冲突性的辩论,设计政治,哲学,伦理等的方方面面,一个人能写出对立双方的缜密推理,不得不让人倾叹。

  关于阿列克谢,弗隆斯基,和安娜

  阿列克谢说过一句话:“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由他去打;有人夺你的上衣,连衬衣也给他”。

  对于这句话所反映的阿列克谢的内心世界,我不予置评,只能说成体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阿列克谢虚伪么?不,他只是很好的接受了他所受到的教育,并严格的秉承着其中的原则,安娜在病危中不也说过“阿列克谢真是个好人啊,他自己还不知道他是个多么好的人呢”。

  披上追寻自由的外衣就会高尚一些吗?我不认为安娜优于阿列克谢。

  关于价值观的问题,为什么孔儒思想被视为正统,且经久不衰,被社会普遍默认为是对的?大概是有益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吧。但又是谁给社会进步定下的笼统定义呢?思想原本是不趋同的,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呢?

  啊,我似乎陷入了诡辩论的坑里。

  阿列克谢在安娜坦白自己的行为以后,他对多莉说过:“我倒宁愿还有怀疑的余地。我怀疑的时候,固然很苦,但却比现在好。我怀疑的时候,我还有希望;但是现在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可还是怀疑一切。我是这样怀疑一切,我甚至憎恨我的儿子,有时候简直不敢相信他是我的儿子。”这是他第一次把内心的煎熬告知于人。纵然他是自私的,却也实为不幸,忍不住同情。

  弗隆斯基的痛苦和羞耻看到后来也说得通了,阿列克谢明朗的,平静的态度感动了他,使他自己愈发渺小了,他感觉到一种更高的,像是有他这种人生观的人所望尘莫及的情感,他感到羞耻,屈辱,有罪,而且被剥夺了涤净他的屈辱的可能。

  他一路坚持的很大原因是他自以为伟大的自由爱情,而当他的这份感情由于阿列克谢的原因,使他明白太过卑劣和不值一提的时候,就像一直以来信念的崩塌,这份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安娜最后选择卧轨的方式正和弗隆斯基第一次见面时有人被火车轧死相呼应。她带着对所有人的仇恨,抱着惩罚自己和所有人的心倒在了车轮轨道上。最后一瞬间,似是猛然清醒的安娜突然惊讶于自己的行为,想要站起来,却来不及了。

  所有的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全都熄灭了。

  这一处,使我想起魂断蓝桥里费雯丽在滑铁卢大桥上绝义无反顾的脸,车水马龙中带着同样绝望的心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

  安娜与伏伦斯基那次著名的邂逅,描写相当精彩。恰如一阵呼啸而过的旋风,一抹浓艳的云影,一场急飒飒而下的阵雨。在我们眼前飘过,在我们心里浮荡,给我们脑海一个很大的震动。

  如果我们进入角色,身临其境,我们简直如做梦一般。安娜当时的行动就如得了梦游症,她根本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她的全部感官的整体去看,用她的整个躯体,她的第六感观和下意识去看。

  我们可以试着想一想,安娜心里当时有多大的震撼,尤其是在过惯了家里沉闷的生活之后。虽然当时可能并不觉察,作用还很幽微,但那注入血液里的毒药迟早是要发作的。安娜后来的情况验证了这一点。

  也许有人会说,那只是一厢情愿,独自无聊时的幻想。但爱情又何尝不是恋人眼里的空中楼阁,何尝不是自己织就的一幅华美、致密的梦幻之网?说这话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甚至连伏伦斯基都很令人感动。他难道不专一吗?他不是为了安娜牺牲了很多吗?他抛弃了家庭和家产,也不顾自己的前途和事业,周围人的眼光和议论。他不是为了安娜的惨死而痛不欲生吗?

  我们能批评安娜不安分守己,永不餍足和道德败坏吗?她不是跟她选定的人在一起都感到惴惴不安吗?难道她怀疑过伏伦斯基,抱怨,牢骚,疑神疑鬼?吵架只是心里厌烦,亦或是良心上的觉醒?她因为怀疑伏伦斯基而卧轨自杀,理由不够充分。是否是她对生活和命运,对活着的意义感到厌烦和彻底的绝望了?

  我们可以留意一下安娜自杀前的行动和心理,这段描写至少可以与前面对邂逅的描写相媲美。这时,安娜俨然已经一个鬼魂一样的漫游者,一个幽灵一样的梦游者了。甚至,她的这种深深的沉迷和远离,彻底地从现实滑落入这种深沉的睡梦似的梦幻,已经与死亡之门相隔不远了。她就像一个孤魂野鬼在冥河边上踟蹰,犹豫,而死亡的阴影已经映入、潜入安娜的整个身躯,-她的血液,她的头脑。

  此处描写明显带有意识流倾向,前边弱些,后边渐次增强。它的流动,绵延的意识和心理,像流逝的绵延的河水,像持续不断地连续播放的底片,-里面的色彩却很晦暗,像做不完的噩梦和梦魇。

  不管这种手法是有意还是无意,可以肯定的是,此一手法却是描写安娜最后时光的最佳选择。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优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安娜·卡列尼娜》的好词好句

2.《安娜·卡列尼娜》的好词好句摘录

3.《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好词好句

4.关于秋天美景的好句摘抄

5.托尔斯泰读后感

407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