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方法百科>读书技巧>

阅读学习方法指导学(2)

时间: 朝燕820 分享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

  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阅读学习方法指导方法二:

  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四、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六、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说明文阅读技巧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二、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阅读学习方法指导学(2)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06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