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复习方法 > 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

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

时间: 威敏1027 分享

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

  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第1单元)

  第1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

  一、我们周围的生物

  ⒈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⒉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因素:影像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第2章 探索生命

  一、探索生命的器具

  ⒈放大倍数越大,物象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

  反光镜 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平面镜:光线强时用

  ⒉使用:取出→安放镜头→对光(白亮的视野)→放置→调焦(先用粗准焦螺旋下降,注视物镜与标本间距离;后用粗准焦螺旋上升,注视目镜;最后调细准焦螺旋。)→观察

  ⒊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滴(植物:清水;人:生理盐水)→取(薄而透明)→浸→展→盖→染(后吸)→看

  二、探索生命的方法

  ⒈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⒉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第2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3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

  ⒈相同点:细胞膜(控制细胞物质进出)、细胞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线粒体(呼吸作用场所)

  ⒉不同点: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

  第4章 生物体的组成

  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⒈生物体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和体积增大而由小长大。

  ⒉动物、植物组织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肌肉组织(运动)、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

  持和保护)、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基本组织

  二、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

  植物体的细胞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第2单元)

  第16章 动物的运动

  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陆生动物中的鸟类和昆虫能够飞行和滑翔。

  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能力。生物通过运动还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二、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⒈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

  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运动,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

  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骨和骨连接)是动物形体的基础,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⒊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 呼吸作用 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第17章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觅食行为:如蜘蛛织网等;

  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十分重要;

  生殖行为:能够是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社群行为: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其他行为:某些鸟类的迁徙行为,某些鱼类周期性、定向性的洄游行为等。

  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⒈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

  ⒉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后天性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中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⒊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动物的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第3单元)

  第18章 疾病与免疫

  一、传染病

  ⒈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特征: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⒉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⑴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抵抗能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⑵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病人应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如对传染病人进行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如保护水源、消毒餐具,以及加强个人卫生等。保护易感人群:如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采用预防接种。

  二、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

  ⒈心血管疾病: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

  ⑴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给心脏的肌肉运来氧气和养料,同时运走代谢废物,最终流入右心房。 ⑵冠心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心脏的肌肉缺血的病变。如心绞痛(心脏肌肉暂时性缺血而胸闷、心前区疼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被凝血堵塞,血液不流通)。

  冠心病成因: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

  患心绞痛的病人的急救药物: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

  ⒉癌症

  癌变发生部位:除了头发、指(趾)甲外的所有组织、器官。

  我国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胃癌。城市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肺癌;农村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胃癌;青少年和儿童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治疗白血病的最好方法是骨髓移植。

  三、免疫

  第一、二两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或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⒉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脾、扁桃体和淋巴结等;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

  ⒊抗体和抗原

  抗体: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

  ⒋计划免疫:有计划进行的预防接种。

  “四苗免疫”: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疫苗,以预防和控制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苏教版(第4单元)

  第20章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一、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⒈发酵技术

  发酵现象产生原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⒉食品生产

  酒粮和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都是酵母菌发酵的结果,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变酸是醋酸菌发酵的结果,使牛奶变成酸奶、蔬菜变成有酸味的泡菜的细菌是乳酸菌。

  酿制酒酿注意:用冷开水蒸熟糯米;适宜温度为25~30℃。

  二、食品保存

  ⒈食品腐败的原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⒉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采用一定的方法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

  ⒊食品保存方法

  传统:晒干、风干、盐渍、糖渍、烟熏、酒泡等;

  现代: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目前:广泛利用酶。如,利用溶菌酶对水产品进行保存。

  ⒋高温灭菌后的食品置于真空环境中最不易发生腐败。

  第21章 现代生物技术

  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⒈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

  ⒉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外援基因可以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技术。被导入外援基因的动植物称为转基因动植物。

  应用及实例:①1982年美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小鼠受 精卵中培育出“巨型小鼠”。②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毒素基因成功转入烟草中。

  ⒊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无性生殖)

  母羊A:乳腺细胞(体细胞)中的细胞核

  ⑴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母羊B:卵巢中的去核卵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母羊C:胚胎发育的场所多利羊和A羊几乎一样是因为多利获得了母羊A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多利羊的克隆成功,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培育出这一动物几乎相同的生命体。

  ⑵克隆:不经过受精作用(有性生殖)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

  二、关注生物技术

  ⒈生物技术引发新的技术革命

  ⒉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猜你感兴趣:

1.生物会考苏教版复习资料

2.苏教版生物会考复习资料

3.苏教版初中生物会考复习计划

4.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苏科版

5.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6.初二生物会考复习提纲

7.苏教版初一生物复习资料

8.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资料

293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