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复习方法 > 人教版初中生物地理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初中生物地理总复习资料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人教版初中生物地理总复习资料

  初中生物地理是初中必不可少的科目,所以学好初中省委地理很有必要,考个好成绩也是很有必要的。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人教版初中生物地理总复习资料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一、 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 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 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 兔子 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4、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5、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说明题)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对光:升、转、看、调

  (3)观察:放、压、降、看、升、看、调

  (3)整理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3. 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7)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9)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动物镜。

  (10)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重要的注意事项: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准备: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盖

  (3)染色:滴(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刮、涂、盖

  (3)染色:滴(稀碘液)、吸

  4.常见的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如: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草履虫装片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2.人体的各项功能都是由细胞或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的。

  3.所有的细胞都能显示出生命的各种属性,在它们之中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细胞里进行的,细胞内还一直进行着呼吸作用。一切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我繁殖。细胞能通过分裂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和生命一样,表现出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一切说明,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细胞壁: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能流动,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植物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联系,互相交流营养物质。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细胞质:能流动,可以加速与外界的物质交流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4.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1)分裂的过程:

  1.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

  2.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然后质分裂(植物:在原来细胞的中部,逐渐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

  3.细胞的生长表现为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逐渐长大,使细胞体积增大,(植物)生长时先出现很多小液泡,最终合并为一个大液泡。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先加倍再减半,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3)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四.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

  有细胞壁和液泡,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没有细胞壁和液泡,也没有叶绿体

  (1)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色素等。

  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是动、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线粒体:将化学能释放

  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

  2、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3、DNA是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4、遗传信息是生命体内每一个细胞中所包含的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DNA分子中,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5、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第三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1.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

  2.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起来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3.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二.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保护组织: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例:洋葱鳞片叶表面)

  2.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例:番茄果肉)

  3.分生组织: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4.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四.生物体结构的层次性:

  动物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

  1.绿开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细胞: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疏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如: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六.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的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人体。

  细胞:动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以某种组织为主。如:心脏、肝脏、脾脏、大脑、肱二头肌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例如: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八大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

  3.动物比植物多了“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七.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1、胞生物: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2、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环境中

  3、细胞就可以完成获得营养、气体交换、排出废物等各种生命活动

  4、中的单细胞生物:细菌、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

  5、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眼虫、变形虫)

  6、胞藻类植物(如:衣藻)等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观察草履虫:

  1、擦拭干净,吸取表层的(氧气丰富)培养液一滴,滴在在玻片上

  2、玻片中的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再盖上盖玻片

  3、草履虫的应激性

  初中地理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4、利用经纬网定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

  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①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③常用图例:(P14中的图1.24)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16中的图1.27)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

  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

  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⑶中国载人航天历程:2003.10.15,杨

  利伟,神舟5号飞船;2005.10.12,聂海

  胜、费俊龙,神舟6号飞船;2008.9.2

  5,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7号

  飞船。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⑴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P28中的图2.5)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洋

  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

  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靠近大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⑵海陆分布大势:

  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②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P29中的图2.6)

  ③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④大洲分界线:(P30中的图2.7)

  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北美:白令海峡。

  ⑶亚洲是最大的洲;欧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

  ⑴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⑵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⑶举例: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学说名称

  学说内容

  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①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②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分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①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②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

  ③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板块构造学说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①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②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与变化。

  ③大西洋的扩张。

  注意: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②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P37中的图2.19)

  ③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人教版初中生物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需要营养、能呼吸、排出废物、有应激性、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可以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水圈中,几乎到处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里。

  ﹡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还有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

  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设置了两组实验,这叫做对照实验。两组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而这条件是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每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显微镜使用时的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太弱,应使用凹面镜和放大光圈。当活动目镜和装片时,视野中的污点始终不动,则污点可能在物镜上。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如果玻片上写有“q”字,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b。

  ﹡目镜10╳,物镜40╳,那么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是400。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常见的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装片三种。他们可以做成永久的或临时的。

  ﹡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主要步骤:擦→滴→撕→盖→滴→吸→染。

  ﹡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叶绿体。细胞壁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细胞膜起着保护和控制物质的进出的作用,细胞质里有液泡、叶绿体,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内含遗传物质的结构是细胞核,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刮→涂→盖→吸→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它的糖分主要存在西瓜细胞的液泡中。

  ﹡植物细胞中有,而动物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清水,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盖盖玻片时,逐边盖上,是因为防止产生大量气泡。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的物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较小、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这类物质叫无机物;另一类是分子较大、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这类物质叫有机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它主要把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植物细胞中特有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它能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人类的活动不仅需要物质和能量,还需要信息。受精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由父母传下来的信息叫遗传信息,它位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叫做基因。

  ﹡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如人体细胞有23对,水稻体细胞有12对。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的分子结构是螺旋形。基因控制遗传信息,是有遗传功能的DNA片段。DNA是染色体的组成部分,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载体的结构层次由简到繁的顺序: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生物体。

  ﹡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分不开的。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细胞长大后就会分裂,其过程:细胞核先分成两份,后细胞质分成两份,再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复制,在分裂时,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相同,故它们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植物、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都从受精卵开始的。

  ﹡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人体四种主要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如:皮肤上皮,小肠腺上皮,消化道上皮)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如:心肌,平滑肌)由肌肉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神经组织(如:脑,脊髓)由神经细胞构成,能产生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如:骨组织、血液、肌腱、韧带等)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大脑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胃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

  ﹡人体内八大系统是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前三者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后三者为生殖器官)六大器官组成的。植物的四种主要组织是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分生组织其特点:壁薄、核大、质浓;其功能: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如:根尖的分生区、茎的顶端和茎的形成层含有。保护组织其特点:由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其功能:保护作用;如:洋葱鳞片叶的表皮。输导组织(存在于茎、叶脉、根尖成熟区等处)其功能:运输作用;如:导管、筛管。营养组织其特点:壁薄、液泡大;其功能:储藏营养物质。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人体。

  ﹡身体只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单细胞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动物)、眼虫(植物)、衣藻(植物)、变形虫(动物)、酵母菌(真菌)等。

  ﹡草履虫的外形像个倒置的草鞋,身体一侧有口沟,它的运动依靠纤毛,它和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表膜进行的,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它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通过收集管和伸缩泡收集之后再排出体外。

  ﹡草履虫的结构:细胞膜(表膜)、细胞质、细胞核(有大核和小核)。细胞质内有收集管和伸缩泡。其营养方式为:食物在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逐渐被消化。呼吸:通过表膜进行。排泄:二氧化碳、含氮废物通过收集管和伸缩泡排出,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海水中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不具细胞结构的生物是病毒,其特征:小、用纳米计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它只能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不能独立生活,且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根据寄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和细菌病毒(如:大肠杆菌噬菌体)(又称噬菌体)三种。

  ﹡科学家能让某些病毒携带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猜你喜欢:

1.2018年初中生物备考复习资料试卷

2.初中生物复习资料

3.有哪些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

4.2018初中生物复习提纲

5.初中生物考复习资料

37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