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复习方法 >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归纳总结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归纳总结

  学习物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很难学好,所以想要学好物理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二物理力的知识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归纳

  1.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 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 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2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1N。

  6. 力的表示法有2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 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2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 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 弹力的大小:F=k x 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形变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 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 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12. 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G=m 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3.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4. 摩擦力(f):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f滑= µN 其中f滑:滑动摩擦力;µ :摩擦系数,与物体本身的粗糙程度有关; N:压力(固体在水平面上,压力=重力)

  (4)滚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与物体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同一直线上的外力的大小。

  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⑴确定研究物体⑵找参照物(施力物体)⑶假设f不存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⑷f与假定的运动情况相反。

  15. 摩擦力的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1.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2. 合力的大小与分力之间的夹角有关。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夹角越小,合力越大。

  故力的方向相反(180°)时合力最小,为两个分力之差,合力的方向和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力的方向相同(0°)时合力最大,为两个分力之和,合力的方向和任何一个力的方向相同。

  3.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

  (2)因为不受力不存在,所以在实际中即为F合=0,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牛一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注:(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m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无关。

  (3)惯性不是力,所以不能说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在惯性的作用下。应该说由于惯性或者具有惯性

  5. 惯性现象的解释步骤:

  (1)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2)在外力的作用下哪一部分改变了运动状态;

  (3)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4)最后出现什么现象。

  6. 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2.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7. 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一对相互作用力:异体、共线、等大、反向;

  一对平衡力:共体、共线、等大、反向

  关键是受力物体是不是同一个物体

  8.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大小:固体放在水平面上,F压=G

  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且指向受压物体

  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画力的示意图时要注意)

  下图为重为G的物体在接触面上静止不动时所指出的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9.

  10. 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表示的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单位是帕斯卡(Pa),还有百帕(hPa)、千帕(K Pa)、兆帕(M Pa)。

  定义式:P= F压/S受 (P :压强(Pa)F压:压力(N); S受:受力面积(m2) 1 Pa=1 N/ m2

  这种由定义引出来的公式叫比值定义法;以前还有速度、密度都是这样引出来的。

  注:S指受力面积≠表面积≠接触面积

  11. 帕斯卡是个很小的单位,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一颗西瓜籽平放在手上,大约为20Pa;物理意义是1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0N。

  12. 增大压强的方法:①F压→,S受↓可↑P②S受→,F压↑可↑P③同时↑F压、↑S受 可↑P。同理,反过来可以减小压强。

  13. 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具有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14. 液体压强:p (Pa) P=ρ液 g h (ρ液:液体的密度(kg/m3); h:深度(m)【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15. 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16. 计算压力和压强的一般方法:

  ①固体:先算压力,再由P= F压/S受计算压强(固体放在水平面上,F压=G)

  ②液体:先由P=ρ液 g h计算压强,再由F压=P×S受计算压力。

  17. 特殊情况:①P=ρ固 g h也适用于固体,但要求固体放在水平面上,并且上下一样粗。

  ②F压=G也适用于液体,但要求液体放在水平面上,并且上下一样粗 。

  初二物理压强的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它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1帕=1 N/m2,表示是物理意义是1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

  4. F= Ps;

  5.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 增大;(2)F不变,S 减小;(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6.应用: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增大压强,书包的背带要用而宽是为了减小压强铁路的钢轨不是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在枕木上是为了 减小压强 ,钢丝钳的钳口有螺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

  7.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 ,而且液体具有 流动 性。

  8.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 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 液体密度 有关系。

  9.液体压强计算:P=ρ液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h表示是液体的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 垂直 距离,单位m。)

  10.液体压强公式:P=ρgh,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 密度 和 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1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 马德堡半球 实验。

  1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

  13.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金属盒气压计测定大气压。飞机上使用的高度计实际上是用气压计改装成的。1标准大气压= 1.013×105 帕= 76 cm水银柱高。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山上用普通锅煮饭煮不熟,是因为高山上的沸点低,所以要用高压锅煮饭,煮饭时高压锅内气压大,水的沸点高,饭容易煮好。

  15.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初二物理固体的压力和压强的知识归纳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猜你喜欢:

1.初二物理上知识点整理

2.初二物理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3.初二物理知识点讲解大全总结

4.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5.初二物理力的知识点

38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