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

  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浙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并正确进行笔算。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特别是商的书写位置。难点:理解算理,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

  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学习习惯不太好,书写普遍不够端正,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学困生有5个,学习习惯比较差,上课听讲不专心,作业质量不高。措施是: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约束自己、锻炼自己。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28÷7 30÷3 120÷4 27÷3

  说出口算28÷7和 30÷3是怎么想的。

  2、笔算

  39 14

  说说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5植树情境图。

  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说的板书:三年级1班和三年级2班要植树42棵,四年级1班和四年级2班要植树52棵。

  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怎样列式?

  42÷2 52÷2

  2. 42÷2等于多少?尝试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

  学生思考汇报:(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合作探究,领悟算法

  1.例1: 42÷2=21

  (1)前面我们复习了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现在出现了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你们会用竖式计算吗?大家试试,小组讨论后各组把竖式写到黑板上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3)老师板演竖式计算最规范的格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例2 :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老师板书:

  26

  252

  4

  12

  (2)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3)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除法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 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

  (4)归纳例2的计算方法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要从被除数的( )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 )要注意( )比除数小,把( )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继续除。

  3、理解算理

  (1)42÷2的算理 2 1

  242

  4 -------表示(4)个(十),是(20)×(2)得到的 2

  表示(2)个(一),是(1)×(2)得到的 0

  强调:先用2除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后用2除哪一位上的数?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

  算理: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商的十位写2,表示2个十。2个十乘2得四个十,4个十减4个十得0不写。把个位的2落下来,2除以2得1,商的个位写1,表示1个一。1乘2得2,个位2减2得0.所以42÷2=21.

  (2)、让学生说说56÷2的算理。

  4、概括笔算方法

  从十位算起,每位上的余数要比除数小,十位有余数要与个位落下来的数组成新的数来继续除。计算过程要按照商、乘、减、比、落得顺序笔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16“做一做”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3、判断改错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练习四第1题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通过观察展开大胆猜想,在练习中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余数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强调数学的“数学味”,使孩子们在认知的冲突、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培养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能力。

  第一,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以学生自身对有余数除法的认知来作为一个教学的情境,这样能在一上课就使孩子们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们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同时,又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还可以使一部分已经有所认识的孩子在上课开始就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今后能更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数学。这样的教学情境比起案例一中的生活情境能起到更全面的作用,能使孩子们在上课开始就体会到数学课的“数学味”

  第二,注重为孩子们创设一些安静的思考的环境。让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独立地思考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习的除法的不同;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其他孩子说的计算方法;让孩子们静静地尝试,体验有余数除法的最优算法。本节课少了小组合作的热闹,更没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游戏或生活场景,但给每位孩子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在安静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成果,在默默感悟中体验了算法最优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收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而孩子们的观察、概括、分析等能力也在课堂的这一片“静土”中得到了孕育、发芽、成长。

  第三、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强调数学的“数学味”并非要否定数学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结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在案例二中,当孩子们说出一些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之后,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算式的意义,教师让孩子们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这个算式去计算”,这样的问题创设,就为孩子们沟通“数学──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们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就更形象了。之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算式,又把孩子们的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孩子们运用符号、简图来表示,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们的思维过程逐步地“数学化”。

  教学后,我们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一堂课下来。反思自己,今后还应不断地加强学习,特别是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希望以后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不断进步。


猜你感兴趣的:

1.三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三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3.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教案

4.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篇

5.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30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