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 威敏1027 分享

  教案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 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申,探究分类

  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又应该如何分呢?小组之间同学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生活动:通过讨论,学生类比按角的分类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接着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三角形按边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分类讨论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5.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情境引入:如图三角形中,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点B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路线可选择?

  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到两条路线:

  (1)B直接到C即BC;

  (2)先由B到A再到C即BA+AC.

  显然,路线(1)中的BC要短一些,即:BC

  最后,师生共同得到:

  BC

  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几何公理,推理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加深对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解.

  6. 应用巩固

  例 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解:(1)设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

  x+2x+2x=18.

  解得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

  (2)因为长为4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4cm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cm,

  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4cm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cm,

  则 2×4+x=18

  解得x=10.

  因为4+4<10,不符合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引导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应用问题,特别是(2)中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并通过问题的解答过程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还能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一举多得.

  补充说明: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要灵活应变,最简洁的方法只需判断两小边之和大于最大边即可组成三角形.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活学活用.

  7.总结反思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相关元素的概念(边、顶点、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共同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8.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页第1,2题.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乘法公式

  教学设计思想

  因为乘法公式实际上是整式乘法的特殊情况,因此,呈现方式是直接推演.所以本节教学过程以学生做自主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补充讲解.乘法公式有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两部分,本节课讲解完全平方公式.

  首先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然后引入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接着从几何背景更为形象地认识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最后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完全平方公式,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记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说出它的几何背景

  2.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

  3.提高进一步地掌握、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进一步发展符号(字母)的识别运用能力和推理能力

  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及理解,养成思维严密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在灵活运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学生探索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理解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教学过程设计

  看谁算得快

  (1) (x+2)(x+2)

  (2) (1+3a)(1+3a)

  (3) (-x+5y)(-x+5y)

  (4) (-m-n)(-m-n)

  相乘的两个多项式的项有什么特点?它们相乘的结果又有什么规律?

  引例:计算 ,

  学生活动:计算 ,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或合并为: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教法说明】

  看谁算得快部分,一是复习乘法公式,二是找规律,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特征.

  证明:(a-b)2=[a+(-b)]2=a2+2a(-b)+(-b)2=a2-2ab+b2

  公式特征:

  (1)积为二次三项式;

  (2)积中两项为两数的平方和;

  (3)另一项是两数积的2倍,且与乘式中间的符号相同.

  (4)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单项式和多项式

  1.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放中央.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

  (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 ,(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 .

  (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 ,

  Ⅲ的面积为 ,

  Ⅰ、Ⅱ、Ⅳ的面积和为 ,

  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 .

  分别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例题

  (1)引例:计算

  教师讲解:在 中,把x看成a,把3y看成b,则 就可用完全平方公式来计算,即

  【教法说明】 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2)例2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2) ;(3)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2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2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 ,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3)(补充)例3 你觉得怎样做简单:

  ① 102²

  ② 99²

  思考

  (a+b)²与(-a-b)²相等吗?

  (a-b)²与(b-a)²相等吗?

  (a-b)²与a²-b²相等吗?

  为什么?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一(P90)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教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

  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二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l)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解答.

  练习三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2)想一想, 与 相等吗?为什么?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 练习二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与 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

  7. 总结、扩展

  ⑴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

  ⑵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8.布置作业

  P91 A组 1,4,5
猜你感兴趣:

1.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2.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

5.八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6.初二上册数学教案

7.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07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