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时间: 威敏1027 分享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二)能力方面

  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围绕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问题,关注和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呼吸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

  2.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PPT),相关教学视频:《植物呼吸的实质和意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2.演示实验材料准备:演示实验相关的仪器和材料,提前两周准备豆苗。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呼吸作用是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因此,以演示实验为依托、从分析实验想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实质,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然后结合此前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进一步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
导入新课题
“想一想,议一议”:
有人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更新居室的空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
其实,植物除了能进行光合作用外,它和我们人一样,也要进行呼吸,即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在植物体上是怎么表现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复习之前学过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等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温故知新,引起思考。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过程 演示实验一:有机物分解时释放能量 【演示讲解】在上课的前一天,老师用两个暖水瓶装种子,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并往瓶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现在请你观察两只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演示】由学生代表配合,向学生展示。
【提问】两种温度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进一步概括】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板书:
倾听并了解演示实验的装置。
观察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度数。
分析实验结果,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说明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了热能,而死的种子不能释放能量。
运用对照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过程,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二: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提问】伴随着这种能量的产生,细胞中的有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演示讲解】瓶中是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观察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引导讨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什么气体?
【进一步概括】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
板书:
质疑,进一步探究。
倾听并了解演示实验的装置。
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结果,得出结论: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
同上。
演示实验三:有机物分解需要氧的参与 【演示讲解】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以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
【引导讨论】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进一步概括】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需要氧的参与。
板书:
【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在特殊情况下,细胞中的有机物没有氧的参与也能分解,但是分解得不彻底,释放出的能量也比较少。
倾听并了解演示实验的装置
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结果,得出结论:甲瓶里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阅读资料,扩展知识。
同上。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
播放视频:《植物呼吸的实质和意义》。
【提问】呼吸作用是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完成的呢?
引导学生将反应式补全。
板书:
归纳总结: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通过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学习能力。
温故知新,复习之前学过的植物细胞的结构──线粒体的功能。
实际应用 【提问】
1.为什么农田要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要排水?
2.为什么在贮藏粮食时要保持干燥和低温,在贮藏水果、蔬菜时,要降低温度或氧浓度?
质疑,释疑。
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通过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提问】回忆“食物链中有机物和能量传递”的知识。想一想,除了植物,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是如何获得能量的? 回忆旧知,联系新知,得出结论:其他生物也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通过回忆旧知,联系新知,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提问】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它们都涉及了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还有能量的变化,那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什么联系呢?
播放视频:《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思考问题,观看视频,通过总结,归纳比较。 通过问题引领,观看视频,进而归纳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讲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很复杂,但至少我们知道了它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960%,二氧化碳含量为0.035%,二者在大气中的水平相对稳定,这叫做碳—氧平衡。植物的出现才使得其他生物繁衍生息、生机勃勃成为可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这样美好的和谐的一种平衡。那它会不会被打破呢?
引导学生列举人类活动破坏碳—氧平衡的实例。
【提问】作为生物圈的一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护绿与低碳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
认真倾听,了解碳—氧平衡。
学生列举人类活动破坏碳—氧平衡的实例。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节水节电,节省用纸,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爱护花草树木,义务植树等等。
从维护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重要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使学生认同低碳生活的重要价值,形成保护环境的迫切感和使命感。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反思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怎样才能让初步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理解所要探究的内容,又能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能力?这堂课从准备到上完的整个过程让我收获很多。

  本节课以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为教学的指导,遵循初中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法具有多样性,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教学气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感受。

  1、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注重知识结构的自然生成。对于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三个实验结论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逐步推导出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每一个演示实验都做到演示——观察——分析——结论,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2、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人觉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学生探究部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中继续研究。本次的实验材料用了萌发的种子,那植物的花、根、茎呢?可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继续尝试。实验装置有没有其他更好更简便的呢?

  也许一堂课很难做到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让它适合学生的发展。
猜你感兴趣:

1.七年级生物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2.七年级生物上册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3.七年级有理数教学设计

4.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5.七年级生物公开课教案

33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