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有哪些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有哪些

  为了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最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设计好教案很有必要的。是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1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密度及物质密度的测定。密度是第六章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与第五章已经学过的比热容概念相类似,也是一个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密度是学习压强、浮力知识的基础,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完成本节内容需要有质量、体积等知识基础,同时还需要有质量测量和体积测量等实验基础。 本节以学生已有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一经验引入,通过经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过程,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且比值是一定值”和“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密度的概念。

  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进一步巩固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体会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了解生活中利用密度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

  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客观现象探究其背后隐含的客观事实,认识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分享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测定物质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的得出过程,认识分析数据、正确处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养成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的团队意识。 (2)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形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介绍,感悟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间的紧密联系。(4)通过阅读“王冠之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领略科学与人文的不凡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密度的概念。 难点: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4~6人一套):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海绵;相同规格的铁钉若干;相同体积的小铜块、铁块、铝块若干;托盘天平;量杯;量筒;烧杯和水等。

  2、演示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水、食用油、牛奶;烧杯和托盘天平等。 3、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密度、测定物质的密度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同”生活认知经验出发,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各小组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密度的概念。通过学生实验“测定物质的密度”,进一步巩固对密度的理解,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方法是:通过体验、演示、探究等递进式的实验,强化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与比热容概念的类比、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辩析,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和密度知识的应用,进一步强化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经历讨论、小组间交流、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和进一步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反映物质的特性,从而形成密度的概念。

  本设计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物理知识与生活、其他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启发和点拔作用,进而养成探究意识和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活动I 学生活动1

  用手掂量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海绵,感受它们质量上的差异。 情景I 演示实验

  将分别盛有相同体积水、食用油、牛奶的相同规格的烧杯,两两组合放到已调好平衡的托盘天平上,观察现象。 活动II 学生实验1

  利用给定的器材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 活动III 小组交流

  小组间分享交流实验成果,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活动Ⅳ 应用1

  阅读教科书P5页上的常见物质常温下密度表,进一步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情景II 视频

  播放鉴别未知矿石的片段,引出如何测定物质密度的主题。

  活动Ⅴ 学生实验2 测定物质的密度。 活动Ⅵ 应用2 密度知识的应用。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主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通过分小组的实验探究,结合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的结论。而后小组间对各自的实验结论进行交流,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形成密度的概念。

  第二环节,学生实验,测定物质密度 通过小组讨论、方案设计,分别测出给定物质的密度。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学生活动:用手掂量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海绵,感受它们质量上的差异。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同。

  2.演示实验:将分别盛有相同体积水、食用油、牛奶的相同规格的烧杯,两两组合放到已调好平衡的托盘天平上,观察现象。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质量一般不相同。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 3.密度

  (1)学生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分小组利用给定的器材进行实验,记录体积与质量的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结论。

  (每小组桌上可以摆放两种以上的物质,以便操作熟练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对同种物质的探究任务后,可以对不同种物质进行探究。)

  (2)小组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介绍实验及对数据的处理过程,阐述各自得出的结论。结合各小组研究对象的不同整合数据,开展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得出“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的结论。

  (3)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结合上述过程得出密度的定义公式:密度=质量/体积,介绍密度的物理量符号ρ,并由定义式导出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而后简单介绍“千克/米3”与“克/厘米3”之间的换算关系。

  4.密度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复习比热容概念,将密度与比热容进行类比。

  辩析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根据“密度=质量/体积”,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根据“密度=质量/体积”,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某种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阅读教科书P4~6页,了解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进一步加深理解密度是反映物质本身特性的一个物理量,与自身的质量与体积均无关。

  5.同一物质所处的状态不同,密度也会不同

  结合固体、液体和气体各状态分子间隙的不同以及物质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密度的差异。(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可以多介绍一些生活常识,如水在4℃时密度最大等。)

  (三) 知识应用 6.巩固练习

  (1)运用已学知识完成教科书P6和P7页上的例题1和例题2。

  (2)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叙述其物理意义。 第二课时

  (一)引人

  1.用黑色颜料涂黑一铁块或小钢块,要求学生判断组成此物体的物质,即给出问题“如何鉴定物质?”,然后播放《科学》上鉴别未知矿石的视频片段,引出测定物质密度的课题。

  (二)新课 2.测定物质的密度 (1)设计实验方案 ①固体物质密度的测定

  结合已有的密度知识,讨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需要使用的测量仪器。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不完善之处,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并引导同学补充完善。

  由于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定需要借助量筒间接测量,所以首先要强化量筒的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明确所谓在量筒内加入适量的水就是指能将待测固体浸没又不应该让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然后,讨论在水中漂浮及沉底物体体积测量的方法,最后确定“测定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

  ②液体密度的测定

  “液体密度的测定”的关键是要讨论具体的操作细节,即是要先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然后将适量液体倒入量筒记下倒出液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两次质量值相减得出倒出液体的质量,将此质量除以液体的体积就是所测液体的密度值。(要详细讨论这一操作之所以能有效减小误差的原因)

  (2)学生实验

  根据讨论、交流后的实验方案,分小组分别测定铜块、木块、水的密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与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三) 知识应用 3.巩固练习

  (1)通常说的“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 比木头大。 (2)利用已有知识完成教科书P8页上例题3.

  (3)一只玻璃瓶的质量为0.5千克,装满水后质量为1.5千克。若用它来装煤油,则可以装多少千克?(已知ρ

  煤油

  =0.8×103千克/米3)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3.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准备

  1.准备物品

  塑料梳子、碎纸片、塑料直尺、铅笔、报纸、保鲜膜(或方便袋)。

  2.家庭实验

  拿一张薄纸,放在电视机荧光屏前。分别做开关电视机动作,注意观察薄纸。

  写出你的发现,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3.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摩擦起电现象

  活动1:利用准备的物品进行下列操作,并观察现象。

  1. 用塑料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塑料直尺)然后靠近碎纸片。你的发现是 。

  2. 把报纸平靠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然后松开手;把保鲜膜在书本上摩擦后,用手背去靠近。

  报纸和保鲜膜都 (会、不会)掉下来。

  3.阅读课本43页上半部分。

  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活动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带负电荷)之间的作用。参照教材43页图13-4(若橡胶棒较大, 说 明

  由于教材中本节的内容较全面而充实,建议教学时尽可能依据教材。

  合作探究

  可用塑料圆珠笔壳代替)

  1.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摩擦时可将两根玻璃棒放在一起同时用丝绸摩擦)

  2.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与玻璃棒方法相似)

  3.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4.阅读并记忆课本44页上部的结论

  思考:如果已知一个物体带了电,我们能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检验出带电的性质?

  活动3.阅读教材44页【信息窗】和45页【加油站】

  活动4:完成教材44页交流与讨论

  说 明

  对于[信息窗]

  和[加油站]等部分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利用课件演示,以便于学生理解。

  第二节 让电灯发光

  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的组成。

  2.知道通路、开路和短路。

  3.会连接简单的电路,会画电路图。

  课前准备

  1.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电路的组成

  活动1:利用提供的器材,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请注意:不要将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 观察电路由那些器件组成?你知道各器件的作用吗?

  2.阅读教材第×××页第×××段,说一说你连接的电路中的电流时怎样流动的。 二、通路、开路和短路

  活动2:阅读教材第×××页第×××段,完成下面的活动:

  将活动1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处于 状态;断开开关或取下一根导线后,观察小灯泡 光,此时电路处于 状态;如果发生短路,则 。 说 明

  合作探究

  三、电路图

  活动3:

  1、画出下列电路元件的符号。

  元件 开关 电池 灯泡 电动机 交叉不相连的导线 交叉相连接的导线 T形连接的导线

  符号

  2、画出活动1的电路图,。

  思考:画电路图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要让学生明白画电路图的方法,可强调元件的位置不要过于受电路连接的影响,知道“等效性”,知道“形变而本质不变”。

  2、可加强对学生进行画电路图或判断所给电路图正误的练习。

  第三节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

  2.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能画出和识别串、并联的电路图。

  课前准备

  1. 收集信息

  观察家庭电路的连接方式,了解家庭用电器之间工作时是否相互影响。

  教室里的一个开关能控制几盏灯。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串联和并联

  活动1:利用提供的器材,连接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

  并画出电路图。

  对比电路图,你的连接方式跟其他同学的一样吗?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说 明

  合作探究

  活动2:

  讨论交流:小组同学讨论刚才连接电路时遇到的问题,说出你们的体会。

  活动3:

  1、如果一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的通断,则两盏灯可以采用(1) 联;(2)若采用 联则开关须处在 路上。

  2、画出电路图,使得电路中有两只开关,每只开关各控制一盏灯的通断而不影响另一盏灯的通断。

  3、按上图连接实物,进行实验,并记下你的发现。

  思考:教室里一个开关能控制多盏灯,这些灯是串联还是并联,写或说出你的理由。 说 明

  要引导学生总结连接电路的方法和步骤。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多发现。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流的单位。

  2.认识电流表,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3、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电流和怎样使用电流表,第二学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导体中的 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物理学上规定, 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路接通时,电流从电源的 流出,

  经过导线、用电器等流入电源的 。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电流

  活动1:阅读教材第53页“电流”中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用 来表示电流的强弱,叫做电流。

  2、国际单位中电流的单位是 ,简称 用符号 表示。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A= mA;1mA= uA。 说 明

  合作探究

  3、 叫做电荷量,用符号 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活动2:阅读课本54页“电流表的使用说明”完成下列任务:

  1、如图1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A。

  图1

  2、如图2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A。

  3、按下图所示连接电路,再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1)选用0-3A量程,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先对电流表进行“校零”,再闭合开关。这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

  (2)换用0-0.6A量程,重新对电流表进行“校零”,再闭合开关,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

  思考:比较两次的测量结果,说明合理选择量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选择多大的量程比较合理?为什么?

  活动3:就课本第55页的【实验探究】中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

  说 明

  第二学时

  课前准备

  1. 复习回忆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三、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

  活动3:

  1、提出问题

  你认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要验证猜想,应当怎样进行实验?请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

  (2)根据以上思路,说说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思考,讨论:

  (1)怎样合理地选用电流表量程?

  (2)为什么实验过程中要进行多次测量?

  (3)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测量的好处是什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测出数据,记入设计的表格。

  5、分析与论证

  交流讨论测量数据,你得出什么结论?

  四、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4:

  1、提出问题

  你认为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3、结合“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完成该实验。

  思考: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相等吗?本实验中你是怎样避免 的。

  说 明

  第五节 测量电压

  学习目标

  1.知道电压的单位,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会使用电压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3.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课前准备

  1. 收集信息

  收集纽扣电池、干电池(1号、5号、7号)、手机锂电池、家庭用电器、工业用电等电压的信息。

  2.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电压和电压表

  活动1: 阅读教材第59-60页“电压与怎样使用电压表”中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就是提供 ,电压用字母“ ”表示。

  2、国际单位中电压的单位是 ,简称 用符号 表示。电压的常用单位还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V= V;1V= mV。

  3、一节干电池提供的电压一般是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 。

  4、如下图所示,电压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V,若选用0-15的量程,则该电压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V。

  说 明

  1、教师要适当重视电压概念的引入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电压的作用)。

  合作探究

  二、实验探究

  活动2:

  1、阅读课本60页“电压表的使用说明”。

  2、请用电压表分别测出一节干电池、两节干电池串联、三节干电池串联的电压。这三次测量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3、要测量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和它的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应当怎样进行实验?请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并连接实物进行实验,将数据填入下面表格中:

  灯泡L1两端的电压 灯泡L2两端的电压 灯泡L1 和L2两端的电压

  通过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测并联电路的电压

  结合“测串联电路的电压”的探究过程。

  (1)画出电路图

  (2)设计表格

  (3)根据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

  为什么家用电器要并联起来?

  说 明

  2、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3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凸透镜、凹透镜,了解主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基本概念。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会作出相关的光路图。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会正确作出光路图。

  三、学具准备: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

  四、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队旅行者冒着-48℃的严寒长途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一位博士灵机一动,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上,一会儿,干草就着了火。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观察生活中的透镜,阅读教材,结合教材中图5.1-1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中间厚、边沿薄的是 ,例如:

  2.中间薄、边沿厚的是 ,例如:

  3.仔细观察教材中图5.1-2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回答

  通过 叫主轴,光心的特殊性在于

  。

  探究二: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现象?(做做看)

  有亮点出现,那你知道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吗? “亮点”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变化。亮点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

  归纳: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

  现在,请你动手,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并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 (做做看)

  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不难发现:

  归纳: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巩固练习

  1. 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

  2.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3.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透镜。

  探究三: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如下图左所示),这个点叫做 ,用字母 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用字母 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因此它没有实焦点(如上图右所示),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合作探究:

  1.让平行光通过厚薄不同的凸透镜,观察焦点位置的变化?(认识焦距和凸透镜的厚薄的关系)

  2.将一点光源(如小电珠)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观察它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怎样传播?这掲示了光的什么性质?

  五、课堂小结:

  1.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2.依据下图叙述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3.讨论交流:说一下“情境导入”中博士磨制的是是一个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用它点火的原理是什么?

  六、达标检测:

  1.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2. 如图所示,是几种光学器材的示意图,其中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3.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4.无论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实际上都是因为光通过玻璃后发生 而产生的。

  5.如下左图是一束平行与主光轴并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6.如下右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的特点。

  2.理解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二、重点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三、学具准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四、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让大家欣赏一些运动会时拍摄的照片和一段电影视频。同学们都喜欢,顺势提问: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 照相机

  (结合实物、课本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

  讨论交流:

  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②怎样调节,可使胶卷上的像变大?

  想想做做:

  结合教材94页,同学们协作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同学们把模型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 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是实际存在的进行判断)

  2.投影仪

  (结合实物、课本)了解投影仪的主要构造。

  做一做: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观察天花板上像的大小、正倒,并回答:

  ① 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

  ② 物、像哪个大、哪个小?

  ③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

  ④ 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

  ⑤ 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⑥安装上反光镜的作用是什么?(可再装上反光镜比较一下)

  3.放大镜

  用课桌上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与其他同学交流)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归纳: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 (放大或缩小)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 (倒或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 侧。

  联系生活: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举例说明)

  4.结合教材96页示意图,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情况:

  实像总是 立的,虚像总是 立的;

  实像和物体在透镜的 侧,虚像和物体在透镜的 侧。

  五、课堂小结:

  照相机成 、 、 像

  投影仪成 、 、 像

  放大镜成 、 、 像

  六、达标检测:

  1.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2.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3.如图所示,甲是小艳利用某透镜观察 到的小明眼睛的像;乙是小亮利用某眼镜观察到的课本上“物理”字的像。关于上述两种情况中所观察到的像或用到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像的位置

  可能在小艳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B.甲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像的位置

  可能在小明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C.乙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该眼镜

  是近视镜

  D.乙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该眼镜是老花镜

  4.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5.小林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实验。第一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_____像;第二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这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______像(以上两格填“实”或“虚”)。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过程中,放大镜是逐渐________ (填“靠近”或“远离”)书本的。与图乙所反映的成像规律相同的光学仪器有______ 。

  第3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学习目标:

  1.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3.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 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 制定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 、 、 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5. 数据收集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 的 性 质 像距v/cm

  虚 实 大 小 正 倒

  U>2f

  U>2f

  2f>u>f

  2f>u>f

  U

  U

  6.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 “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填“变大”或“变小”)。

  四、巩固训练: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3.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实验所需的主要器材有光具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凸透镜、光屏、蜡烛放在一条直线上,要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

  (3)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时,眼睛要观察________,一直到光屏上出现______________为止,这时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4)如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中a、b、c、d各点,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烛焰放在_______点时,光屏上的像最小,放在_______点,光屏上的像距镜最远。

  五、课堂小结:

  根据本节课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成记忆口诀:

  一焦分虚实, 分大小; 异侧倒,虚像同侧正放大;

  实像,物远像近小,虚像,物近像 。

  六、达标检测:

  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把蜡烛放在下图中的a点位置时,光屏在另一侧的适当位置处将得到________像 (选填大小,倒正,虚实) ,若将蜡烛从a点移到b点时,得到_______像。

  2.如图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3.如下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 )

  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 ( )

  A.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 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C.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6.琦琦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画像代替蜡烛,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画像,实际大小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光具座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画像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成清晰像为止。画像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不可能是图(丙)中的哪一个?( )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卫生及眼睛保健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难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三、学习用具:眼睛模型、近视镜、老花镜

  四、学习过程:

  (一)提出问题

  爱动脑筋的小明和爷爷都戴着眼睛,平时他有这样的观察和体会:爷爷看书读报时必须戴上眼镜,而看远处的物体时可以摘下眼镜;而自己看远处的物体必须戴上眼镜,而看书时可以摘下眼镜;视力正常的爸爸却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那么作为 “心灵的窗户”人眼是如何看见周围物体的呢?小明和爷爷患各有怎样的眼睛疾病?他们各自佩戴的眼镜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主探究

  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照相机”,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那么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观察图5.4-1眼球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了解眼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

  2.眼球好像一架 ,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 ,视网膜相当于 。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 ,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

  3.小组讨论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是凸透镜成像的那种情况?像有何特点?

  4.认真观察图5.4-2,小组讨论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到近处和远处的物体的?

  5.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是我们有些同学成了近视眼,有些人成了远视眼,你们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吗?

  (1)特点

  近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

  远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

  (2)成因及矫正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 ,来自远处的光汇聚在视网膜的 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提前发散,在眼睛前方放 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认真观察图5.4-4,观察近视眼同学的眼睛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 ,折光能力太 ,来自远处的光汇聚在视网膜的 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提前汇聚,在眼睛前方放 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自学《科学世界》眼睛的度数,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知识链接: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五、学习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 )、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 )、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 )组成。

  2.近视眼佩戴 矫正。

  3.远视眼佩戴 矫正。

  六、达标检测:

  1.来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2.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 )

  A.晶状体曲度过大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3.近来,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这说明小华已( )

  A.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 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4.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

  (2)图中甲眼、丙眼比较,不同点是:a ;b .

  5.图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的各两种光路,在A、B、C、D四种光路中,__________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A B C D

  6.所示的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这种眼镜可以用于矫正_______眼。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通过两个透镜的组合,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观察试实验。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通过两个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情况以及原理。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两个透镜成像原理的。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一)显微镜

  请阅读课本p103图5.5-1显微镜的结构回答问题

  1.显微镜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都相当于 镜,靠近眼睛的叫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 。

  2.来自被观察的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 的 像,原理同 一

  样。目镜的作用相当于 ,能把像再放大一次,经过两次放大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

  看不到的物体了。

  3.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 镜, 镜的焦距较大。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 的像 ,然后这个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物体通过目镜成一个 ,这样我们就能看清楚很微小的物体。

  (二)望远镜

  请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望远镜有两组 组成。靠近眼睛的叫 ,靠近物体的叫 。

  2.物镜成 像,目镜成 像。

  3.我们要看清物体还与什么有关?阅读课本p104页图5.5-4回答。

  4. 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1)以凹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二者间的距离,观察远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2)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二者的距离,观察远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3)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目镜,以较小的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两者间的距离,观察近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5.一般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 镜, 镜的焦距较大。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两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一个别 的 像(填“放大”或“缩小”,“实”或“虚”),然后这个像再经过目镜 (填“放大”或“缩小”),观察者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四、课堂小结

  1.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物体经物镜后成放大的 ,再经过目镜成放大 。

  2.望远镜的工作原理:物体经物镜后成 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成 的虚像。

  五、达标检测:

  1.从显微镜的结构的光路图可以看出( )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 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 对目镜和物镜的焦距没有明确的要求

  2.从望远镜的结构的光路图可以看出( )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 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 对目镜和物镜的焦距没有明确的要求

  3.为纪念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四百年,联合国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图为宣传画)。伽利略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关于凸透镜成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三倍焦距处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缩小的,虚像都是放大的

  D.凸透镜所成的像都能呈在光屏上

  4.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与 有关,还与 有关。

  5.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 (填“放大”或“缩小”)的 (“虚”或“实”)像,目镜的作用则相当于一个 ,可以把像再放大一次,使人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

  6.望远镜,尤其是天文望远镜都力求 ,以求观察到更暗的星,除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 做物镜。

  第五章《透镜及应用》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要求会较熟练画透镜光路图(会聚和发散)。

  2.要求熟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会看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路图——会聚、发散、成像、光路可逆的光路图。

  难点:利用凸透镜成像相关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列表: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

  f

  u

  照相机利用物距 ,成 、 的 像的原理制成的。

  投影仪利用物距 ,成 、 的 像的原理制成的。

  放大镜利用物距 ,成 、 的 像的原理制成的。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

  专题一:凸透镜、凹透镜光路图

  1. 完成下列光路图。

  2. 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专题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    ,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   像(选填 “实”或“虚”)。

  4.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 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的实像。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

  5.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为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些,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 )

  第4题图 第5题图

  A.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镜

  C.将透镜适当靠近蜡烛

  D.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

  专题三: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放大镜到地图的距离应大于焦距

  D.人眼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能在视网膜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7.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 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大,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8.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专题四:眼睛和眼镜

  9.图中a、b是同一人的两幅照片,b图中他拿的眼镜( )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10.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 )

  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11、如果物体离眼睛近,来自它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是发散的;如果物体远离眼睛,来自这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发散程度便会降低。因此,我们把来自遥远物体上某点的光线,到达眼睛时视作平行,如图甲所示。

  (1)我们作上述推断的前提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 传播;

  (2)当物体远离眼睛时,眼球中晶状体的曲度会减小。图乙表示物体在眼球中的不同成像情况,其中表示视觉正常的人观看远处物体的是 。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我的疑惑还有:

  五、达标检测:

  1. 小乐用放大镜看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使指纹的像大一些,正确的做法是(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2.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 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3. 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

  4.小英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2cm的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小英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缩小的 像(选填“实”或“虚”)。小英将蜡烛移至40cm刻度线处时,她通过凸透镜看到了烛焰的虚像,则该像是 、放大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猜你喜欢:

1.初三物理全一册教案有哪些

2.2017年初三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3.初中数学中考复习教案有哪些

4.初中数学复习习教学教案模板有哪些

5.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有哪些

372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