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教案设计(2)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篇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安石,该首诗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怀有一定的热情,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训练重点,我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 过程与方法:一是通过看注释、阅读诗歌初步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二是通过小组合作、情镜设置法、模拟身份探究法、品析重点词语和诗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诗歌的优美;三是结合简笔画画面、想象作者的家乡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四是拓展资料的展示,开扩学生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感受诗人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将本诗的重点定为:通过创设情境、模拟身份、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会诗词意思、体会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2.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品词析句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准备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王安石的资料,对他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收集描写思乡的诗词——李白《静夜思》。

  3.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二、设计理念及教学教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基础特点,参照新课标、新大纲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主。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引导者,采用情境设置法、模拟身份探究法进入课文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为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预计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一年级所学诗歌——李白的《静夜思》,一起回顾并背诵诗歌;由李白的思乡名作《静夜思》引入王安石的思乡名作《泊船瓜洲》,并板书课题。

  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能直接切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王安石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诗句,走进诗境(预计5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安排学生自读诗词,并将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勾画、记录下来;其次,引导学生将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汇报出来,我再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用课件出示生字、词,尤其是诗中出现的几个多音字,如:“泊、间、重、还”;接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读准字音;然后用课件出示全诗,引导学生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再播放示范录音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

  (三)诵读诗句,感悟诗情(预计8分钟)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录音示范,模范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内容,感悟诗中蕴涵的感情。一是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准、最有感情,我在各小组中跟踪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我只起到参与和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二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位成员向全班进行朗读,通过比拼的方式展示学生的朗读技巧,最后评出“最佳朗读之星”。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也讲过不少次的古诗教学,总认为古诗非常好讲。但是来到一实验之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古诗教学并不简单,而是非常复杂。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达标课,我所讲的内容恰恰是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因为他们早在三年级时就积累过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

  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来,看似简单的东西未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猜你喜欢:

1.绝句教学反思范文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总复习试题

4.九年级上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5.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6.四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

49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