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前预习 > 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预习数学

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预习数学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预习数学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要做到有效的预习,首先应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指导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指导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

  一、告诉学生预习的意义,形成良好的预习意识

  经过前两学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彼此之间在学习上已经拉开了或大或小的差距。 个体的差异已经影响到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才能缩小这种差异?因此,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这种差异。

  与学生的个性差异相对应,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个极具个性的行为。理解接受能力强的可能只花较少的时间,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则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仔细琢磨,以弥补课上时间的不足。如果预习真正充分地开展起来了,学生们就会有一个大致相当的再学习基础,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必然会收获比未预习好若干倍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达到较高的预习效率

  1.将书“看一看”。

  三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尝试着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了。“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上课不至于盲目,并可减少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 看什么是个任务问题,怎么看就是个能力问题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看书能力。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乘法”这节课。这里的乘法18×3与以前学习的123×3„„虽然都是乘法,但已有了很大的不同。要提醒学生注意到这种不同。这种不同马上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下去的兴趣。

  当然这里的“看一看”,可以是只看一遍,比如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是看很多遍,特别是基础比较弱、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自己课前的刻苦努力来取得同样理想的成绩。

  2.将书“做一做”。

  新课本不再是将知识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留了很多的白,这些空白是很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做的。比如,在预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时,由于本单元内容实践性很强,因此预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重实践。这里的“做”应该有一种“做数学”的含义,而不能仅仅是“做作业”。

  把课本预先做一遍,还可以来检查自己“看一看”的效果。进行了这样的充分预习之后再进课堂,每个人的学习就会有极强的针对性。即便有时老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自己也完全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得以解决,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3.将书“说一说”。

  在完成了“看一看”、“做一做”的要求之后,学生将会分化成两大阵营:一是有问题的阵营,一是能解决问题的阵营(当然这两个阵营是动态包容的)。此时老师就应该真正像新课程所要求的那样,做个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里所谓的“说一说”实际上已将课前预习和课上学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数学的表达离不开数学的语言。小学数学的语言还是比较接近日常用语的。但数学语言比日常语言更精确、更简练。这一点要提醒学生在“说一说”时注意些。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其中的“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就赋予了更深的数学意义在里面。

  再比如,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日常的用语经过提炼就变成比较精

  练的数学语言了。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页的例题。图上的信息收集整理如下:

  (1)一条裤子28元

  (2)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题是: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书上进而又用了画线段图这样独特的数学语言来分析了这种数量关系:

  这样表达相当的直观和精炼。这种独特的数学语言也应该让学生慢慢的理解和掌握。

  三、落实学生的预习计划,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课前明确预习的任务。预习的内容既可以是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也应包括与所要学习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某些重要的联系。课前预习的要求也就是将书“看一看”,“做一做”,课上再来“说一说”。

  然后在课前几分钟或是课上前几分钟检查预习情况。看一看课本有没有“看一看”,“做一做”的痕迹。通过课上“说一说”的实际反映来及时地鼓励那些真正认真预习的学生,从而触动所有的人更加认真地预习。

  再加之课后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对预习情况不太理想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端正其预习思想,巩固其预习方法,督促其预习行为。这样坚持下去,当全体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时,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一、教会方法,由易到难,先扶后放,孕育兴趣。

  学生开始步入高年级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一般来说,可以先指导学生掌握课本标记预习法和任务落实预习法。课本标记预习法是最基本也是最简易的数学预习方法,可以用简短的几分钟阅读课本,做些简单的圈点标注,也可以用几十分钟,细细地反复研读课本,在圈点批注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任务落实预习法也较适合学生初学预习时使用。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在学生掌握以上两种基本预习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再交给学生其他预习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会做预习笔记。做预习笔记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始,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在学会做简单的预习笔记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不管是指导预习方法还是指导做预习笔记,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这样学生有法可循,才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预习数学的兴趣。

  二、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正面的典型事例,并及时进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评讲,否则的话一项任务就会流于形式。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或闪光之处要及时予表扬和肯定。尤其要关心困难学生,甚至可以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预习,让他们在感受老师的爱心中,对数学和预习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预习的喜悦,提高预习数学的兴趣。刚开始让学生写预习笔记时,学生基本上都是进行摘抄,然后加概括两句学习收获。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别强调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预习过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下自己的困惑和独到的见解。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检查预习效果时,尤其关注有哪些学生提出了问题,有哪些学生记下了自己的预习反思,一旦发现此类典型,随即大加表扬,树立榜样。于是,孩子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时时注意反思,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的同时,提高了预习的思维含量。

  三、引入竞争,组织交流,展示成绩,提高兴趣。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可以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使预习活动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灵气。在学习新课前,教师可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举行一个小小的5分钟“知识竞赛”,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活动,还可以评选出优秀学习笔记在班内、校内进行展示,使孩子们在竞赛、交流、展示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在竞争中培养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经过几个月的预习指导,班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基本的预习方法,有一部分学生的预习笔记已经做得相当好了,我和学生一起评选出优秀的预习笔记,在班内张贴展示,请这些学生介绍自己的预习经验,并授予他们“预习小能手”的称号。同时,我针对每篇预习笔记存在的问题或欠缺给予具体的指导或提出更好的建议,使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这样的交流展示活动,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得其他学生“有法可学”、“有样可循”,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学生的预习兴趣。

  数学预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读

  读:就是阅读课文,学生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弄清中心问题,明确目的要求,力求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如定义、定理、解题方法等),从总体上作概要性把握。

  二:查

  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无法学下去。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查阅有关内容搞清楚,力争经过自查不留问题。

  三: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所预习的内容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引入方法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证题的方法到证题的依据等。预习时应思考: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概念,定理,公式有什么含义?有什么条件?公式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用)。数学课本上有大量的公式,不管有无推导过程,学生预习的时候应当暂放下课本,思考如何推导对照,或在课堂上和教师推导的过程相对照,以便发现自己有无推导错的地方。对于课本的例题,也尝试先做一做,再与课本的解答对照,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简捷的做法(一题多解),如此既是自己在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是在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一般地,公式推导不下去或推导错误,例题不会做或做错,是由于自己的知识准备不够,要么是学过的忘记了,要么是有些内容自己还没有学过,只要设法补上,自己也就进步了。总之,预习的时候要多思考,要学会质疑.

  四:比

  比的含义,是对照阅读,把该知识与有关知识的相同点,类似和差别找出,并纳入相应的知识链中。如学生在学了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前几项求和公式等,在预习等比数列这块内容时,可类别学习。从两种数列定义可看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区别是差(和)转化为比(积),两种数列,可用表格方式对比。在比较中熟悉两种数列的特点,加强结构的记忆。

  五:记

  记指做好预习笔记,做预习笔记有助于提高预习的效果。简短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圈画,批注,难点、疑点及复杂的内容则要写在笔记本上。对于在预习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结合新旧知识进行纵横分析,思考,若寻求出答案的,可把答案记下来,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些地方时,应把自己预习时的理解和老师讲的相对照,看自己有没有理解错的地方。若想不出答案的,也要把问题记下来,待老师讲课时,再听其所以然。

  六:练

  在预习过程中,动手写一写,做一做,概念是否明白,方法是否掌握,可通过练习进行自我检测。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之所以说试做,是因为并不强调定要做对,而是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预习效果好,一般书后所附的练习是可以做出来的。

  提高数学成绩就要在学习数学的各个环节中下功夫,找到各个环节的最佳学习方式。不光是预习,课上学习、复习、作业、难题等环节也需要掌握正确、有效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数学成绩。

猜你喜欢:

1.数学课前预习需要掌握四大要点

2.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3.小学数学预习方法建议

4.大学高数的预习学习方法

5.如何才能做好数学课的课前预习

383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