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语文《月光曲》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2)

语文《月光曲》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2)

时间: 炎婷817 分享

语文《月光曲》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4、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5、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读题。

  2、师诵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3、提出疑问:《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学。

  4、组织交流。

  5、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

  说明: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二、学习2—7小节,体会人物情感。

  1、创设情境,理解“幽静”,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板书:情不自禁走近)

  说明: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

  2、学习兄妹俩的对话。

  ⑴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⑵指导分角色朗读。

  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说明:课文第3小节作者重点描写穷兄妹俩的对话,这既让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又让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真情,这是他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教师抓住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转述对话、圈画批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要点信息,简要概括对话的大意,为达成本课时简要概括《月光曲》谱成经过这一训练目标作铺垫。

  3、(板书:走进)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

  4、学生交流。(板书:弹再弹)

  5、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品读盲姑娘的语言,体会她激动的心情,了解她不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随机理解“纯熟”。

  ●品读贝多芬的语言,感受贝多芬小镇遇知己时的心情及对盲姑娘的敬佩。

  ⑶指导朗读对话。

  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

  说明:教学时,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事件整体了解4-7小节这部份内容,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在交流中相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由此了解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又决定即兴创作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发展。

  三、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1、诵第8小节,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

  2、出示第9小节,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板书:记录谱成)

  3、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结并明确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说明: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正是由于情、景的交融,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之后,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

  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说明:回顾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复习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8—10小节,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1、出示写景句,理解“清幽”,指导“幽”的书写。

  2、播放《月光曲》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境,进行个性化的描述。

  3、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⑴自读第9小节,用直线划出哥哥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随机指导朗读。

  ⑶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4、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说明:本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体会乐曲的美妙旋律和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并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5、引读第10节描写贝多芬的句子,结合“飞奔”感受贝多芬急切的心情。指导朗读。

  6、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说明:在想象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写好一段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

  2、感悟人们赋予《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内涵。

  说明: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音乐家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月光曲》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点评: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鼓励学生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点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学生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点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画面。

  [点评:在学生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分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学生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点评: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华创设机会。]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下一页更多精彩“《月光曲》教案设计”

175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