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

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

时间: 方琪1092 分享
  曾国藩 (1811—1872) 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他在读书和做人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经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教育儿女。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
 
  教子故事
 
  曾国藩在读书和做人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经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教育儿女。他对儿女说,他在朝做官20年,不敢稍稍沾染一些官宦习气,饮食起居,都坚守着清贫朴素的家风,不敢放纵。平时虽然军务繁忙,但曾国藩从不间断读书、写字、研究学问。对待亲戚、朋友、邻里,他从来都是“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这些做法无不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他的儿女们。
 
  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对于女儿和新嫁进门的媳妇,曾国藩也要求她们不要因为是富贵子女就不乐于操作,一定要经常下厨房做饭,纺纱织布,勤于劳动,不要懒惰。
 
  曾国藩的次子纪鸿回乡参加科举考试,他料到自己官爵显赫,儿子到省城后难免会有巴结讨好的小人,于是及时写信教儿子考完试之后马上回来,对人要恭谦,交友要谨慎。曾国藩的这种教子思想是很可取的。
 
  他在教育儿子时说: “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做官,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于劳苦,既能过富裕安乐的生活,也可以过艰苦节俭的日子,这就是君子。凡是当官的人家,由俭朴变成奢侈很容易,但从奢侈返回俭朴就难了。年纪还小的人,切切不可贪恋奢华,不可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大家小家,也无论是士农工商,只要勤苦俭约,没有不兴旺的,而骄奢倦怠,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写字不可间断,要早起,不要失去高祖所创立的家业。人在少壮时没有不付出艰辛而能成就事业的。”
 
  由于曾国藩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都长大成才,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学贯中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中俄伊犁谈判中,他毫不屈服,捍卫了民族利益。次子曾纪鸿,虽不幸早逝,但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成就。
 
  教子点拔
 
  曾国藩在修身、为人处世、治家、为官等各个方面都善于做子弟的表率。可以说,曾国藩处处注意为子弟做榜样,凡是要求儿辈做到的都要求自己先做到。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而且要求诸弟都为子女做榜样。总之,曾国藩教子总是从自身做起,带动夫人、诸弟,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子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并对子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和熏陶作用。
 
  曾国藩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应该说是教育子女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身作则法就是通过自己的良好言行,有针对性地影响对方,使其通过心灵内部体验达到信服对方或仿效的教子方法。
 
  以身作则法之所以能影响、打动人心,使之仿效,首先在于这个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以身作则法,一般是指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他人、引导他人。这种以行动对人进行教育、影响的方法通常又称为“身教”, “身教”是相对于“言教”而言的。言教固然也能影响人、启发人,但必须辅之以身教。如果只言教不身教,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字一句都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比如:让自己的孩子替你拿样什么东西,应该说: “××× (孩子名),请你帮妈妈去拿×××,好吗?”当他帮你拿来之后要说: “谢谢你了!”一般来说,孩子听见你的“谢谢”后,都会很高兴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不会对你产生一种家长式的恐惧感,让他感觉到妈妈其实还是他的朋友,愿意和妈妈说说话,愿意做妈妈的小帮手。反之,如果当时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女儿说: “×××(孩子名),快去帮妈妈拿×××。”就算这次女儿是帮你去拿了,但日复一日,她一定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到那时,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不利呀。
 
  教子小径
 
  1.教育孩子要读书明理,帮助他人。
 
  2.教育子女要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教子名言
 
  高傲是在自视比他人优越的错觉中产生的喜悦。 ——斯宾诺莎
 
  你必须努力战胜懒怠。坐在软毛上,卧在被褥下,就没有美名可传颂。 ——但丁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有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曾国藩教子有方
 
  曾国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庭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钦佩、尊敬他;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
 
  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会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干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他日理万机,但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
 
  如今,有些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些自己游山玩水、挥霍浪费,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些家长自己看不起读书人,却要自己的小孩子学有所成;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不关心小孩子的操行等等。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子女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或者只注重他们的学习,而忽视他们的德行。
 

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

曾国藩 (18111872) 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他在读书和做人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经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教育儿女。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 教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6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