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范文 > 读书范文 > 个人情况汇报 >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2)

时间: 钟敏0 分享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建立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

3 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方法思想

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广交朋友和自我教育。

第一,坚持平等相待,充分尊重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及其广大成员。统一战线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自愿联合。统一战线中各方成员,无论人数多寡、历史长短,都代表和联系着各自的群众,都各有自己的社会历史作用,都享有在宪法范围内的组织独立、政治自由和地位平等,都应该受到尊重。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这种领导主要靠正确的政治主张和自身的模范行动去实现,而不是唯我独尊,盛气凌人,强制人家服从;更不是干涉、包办、代替其他党派、团体的内部事务。只有坚持平等的原则,才能真正互相尊重,实现真诚团结,共同前进。

第二,坚持民主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民主协商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主要方式,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统一战线开展工作和活动的主要方法。通过民主协商,完善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民主协商的要旨在于决策前

的充分协商和讨论。民主协商的特点是:尊重各方,照顾少数。协商前,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使参加协商的各方面人士全面了解有关情况,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和酝酿。协商中要从善如流,凡是能够采纳的意见都要采纳,不能采纳的要说明情况和原因。

第三,坚持求同存异,正确对待统一战线中的各种差异和分歧。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我们既要善于求同,又要正确对待“异”。统一战线中有各种不同的异,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异”,无关宏旨、无碍大局,可以存而不论;有的“异”,是非短长还有待反复比较和实践检验,可以长期讨论;有的“异”,对改进工作、减少失误大有好处,与其说允许存在,毋宁说应当欢迎;有的“异”,涉及重大是非、重大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立场,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对于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错误行为,决不能迁就、妥协和退让,要进行必要的斗争。

第四,坚持自我教育,不断提高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素质。统一战线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着光荣的传统,也曾受到“左”的严重影响。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统一战线内部必须坚持“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自”、“三不”方针。这是搞好统一战线思想教育的关键所在。要通过学习与讨论、交流与恳谈、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深化自我教育。同时,还要提倡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

第五、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基本策略原则。对于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有联合,有批评;对于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有各种不同性质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第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率领同盟者前进并取  二是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素质,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及领导。随着科技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事科技统计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综合素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要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负责此项工作,领导要亲自过问统计数据的质量。同时要加强统计人员教育及培训,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素质。

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科技统计调查方法。建立并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以便能对各种科技统计信息作出快速反应,运用各种不同的调查方式如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以及全面报表等多种方法,定期报表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统计方法应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使统计标准规范的统一性与调查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并积极探索适用于现阶段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统计调查对象的调查方法,建立高技术产业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品统计制度,加快建立和健全高技术产业统计制度,尽快研究制定并建立起高技术产业的年报和季报制度。

四是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建立科技统计信息网站,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改进科技统计的数据采集、处得胜利;同时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和要求,在有的情况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和让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4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现实意义

4.1 统战工作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坚决反对右倾投降主义。

4.2 党在建立统一战线时,也不能实行“左”倾关门主义。4.3 高举伟大的旗帜,树立远大目标,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去凝聚人心,团结绝大多数人,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4.4 在做统一战线工作时,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以一时得失论成败。

4.5 在做统一战线工作时,要从大局出发,不能意气用事,要特别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4.6 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形势的变化去调整统战对象,善于平衡各种力量的利益,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战阵营。

4.7 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毛泽东首倡、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政策。关于“长期共存”,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而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最终消亡相联系的;关于“互相监督”,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4.8 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9 要十分重视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4.10 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实行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曾使我们由弱到强,终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今天处于执政地位,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国力大大增强,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威望,相信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统一战线思想策略,正确判断形势,恰当采取措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国内力量,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大业,一定可以获得胜利。

理、加工手段,逐步推广统计报表网上直报系统,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统计工作效率。重视各类统计信息的集成,增强及时发现和揭示科技发展新问题、新趋势的能力,使科技统计充分发挥好信息、咨询、监督的作用。

五是加强科技统计软科学研究。长期以来,科技统计领域存在重调查数据轻数据分析的现象。目前虽已有所改变但还应大力加强。在当前形势下,科技管理和科学决策对科技统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软科学研究能够为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科技发展的取向的预测、科技政策研究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的数量依据。

总之,科技统计是科技管理和科技规划与决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技统计工作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科学制订各项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实现科技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没有科技统计,没有科技统计数据,没有对科技统计基本的数量分析,就根本谈不上对企业科学的管理。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范文三

刘永明同志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4期发表的《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制定"联共"政策的内因》一文,对于进一步研究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形成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刘永明同志在结论部分作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的论断,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并构成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和三大法宝之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是由国民党人最早提出的。结合刘永明同志在《史学月刊》1988年第4期发表的《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一文关于新三民主义就是新民主主义的论断,可以看出,把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提出的"联共"政策看成是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早期形态,恰是刘永明同志的文章所要阐明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

在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实际上存在着国共两党两种不同的统一战线思想。只有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早期阶段,而国民党人的统一战

线思想不过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表现。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有着自己的统一战线思想。当然,这个统一战线思想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由于建党前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因此在一大时曾主张在中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拒绝与一切党派和政治团体建立联系。中共一大之后,在列宁和共产国际帮助下,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初步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开始懂得中国社会的前途虽然是共产主义,但当前只能先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二大在制定并通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同时,又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提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7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开始产生。

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初议之时,曾经遭到共产党人的坚决拒绝,他们担心加入国民党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平等地位就会倾斜,中国共产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权将受到限制。当国共党内合作已成定局之后,1922年11月在共产国

际四大上,中共发言人曾经表示,"我们打算在组织群众和通过宣传说服群众方面和国民党竞争",并对"把群众团结在我们周围"【注:参见郭恒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第45--46页,三联书店出版。】充满了信心。这表明在确定国共两党党内合作之初,共产党人就有过争取领导权的思想。

众所周知,中共虽然在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时,曾经忽视了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但在三大之后,党内主张无产阶级应处于统一战线领导地位的人越来越多,思想也越来越明确。三大过后仅两三个月,瞿秋白就发表文章强调,无产阶级应当做"中国国民运动的主干","改造国民党"以"造成运动的中心"【注:瞿秋白:《自民治主义到社会主义》,《新青年》1923年9月第2期。】。1923年11月党的三届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进行讨论决议案》中又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应努力站在国民党的中心地位"。这一时期邓中夏等人也反复强调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党的四大总结了建党以来对民主革命的认识和对领导权问题的探讨,明确提出和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并充分肯定了农民的作用,提出了在统一战线中扩大左派,团结、争取中派,反对右派的策略原则。至此,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已初具形态。中国共产党能在四大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不是偶然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统一战线的组织

国民党内,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一再要求限制共产党员的作用,这实际是向无产阶级争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此共产党人当然应该有个统一明确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党内多数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陈独秀也认为,"社会各阶级中,只有人类最后一个阶级--无产阶级,是最不妥协的革命阶级,而且是国际帝国主义之天然对敌者"【注:《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620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这使得党内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达到统一成为可能。

党的四大以后,爆发了席卷全国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这个政治风云急剧变幻的时刻,各个阶级都作了充分的表演,这十分有助于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的考察。这一时期,党内许多人如瞿秋白、恽代英、肖楚女等分别发表文章,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至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发表,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已基本认清了在统一战线中各个阶级应处的地位,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初步形成。

这一统一战线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依靠工农、联合并警惕资产阶级,为建立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而奋斗。

孙中山先生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渝、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先生在五四运动前的多次反清起义和护法战争中,曾经联合过会党、清军、防营、巡捕和农民起义领袖,并在这些联合中逐步形成了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的统一战线思想。 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俄国在东方寻找国际盟友的行动,使孙中山在对帝国主义感到失望之后,看到了苏俄也是自己可以联合的力量之一。刚刚建立的共产党即公开申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也使孙中山在艰难竭蹶之中发现了新的可以联合的力量。加之陈炯明叛变对他的惨重打击和共产国际与中共领导人对他的热情帮助,促使他在统一战线思想中又加进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内容。

这些新内容的增加虽然表明了孙中山先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革命家气魄,但并未改变他原有的统一战线的核心思想。正如他在确定"联共"政策之后对他的党员所说的那样:"能吸收多一个同志,就可减少一个反对党"【注:《孙中山选集》第539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一方面固然反映出孙中山先生欲联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个统一战线中国民党自然处于领导地位,其他参加者,包括共产党人在内是不可能与国民党份

享领导权的。在"联共"问题上,孙中山把与共产党合作的政策标为"容共",本身就具有内在的规定性。这既显示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高度,又反映出他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思想限度。他所以只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民党的核心力量在统一战线中居于领导地位。

在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受启用,不是因为他们是共产党组织的代表,而是因为他们分别被看作先进的青年。虽然孙中山先生本意并非像有人所说,是为了"以民族主义的观念去感化盲从苏俄的中共党徒"【注:沈云龙:《陈炯明叛变与联俄容共的由来》,《传记文学》第32卷第2期,台北版。】,但他的确是想通过接纳这些先进青年以增强国民党的力量。既然他宣布"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注:司马璐编著:《中共党史暨文献迁粹》第三部第28页,香港自联出版社发行。】,那么他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就会存有戒备之心。他曾对挚友刘成禺说:"虽然共产党员都加入了国民党,你以为,这是真心诚意的吗?我知道,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注:刘成禺:《先久德录》,《国事观刊》第1期,1974年12月。】因此,当国民党右派邓泽如等提交了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一封信之后。他在上面批注道,共产党人"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注:邓泽如:《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自己的组织内接纳了一批立志在将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人物,这种戒备之心是可以理解的。 在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工农是处于被同情和被扶助的地位。孙中山支持过农民运动,甚至表示要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并宣布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但最终都未获得彻底的实施;他也支持过工人的罢工斗争,努力改善工人的待遇,但并不期望工人运动打破经济斗争的界限。这是因为,孙中山认为工农大众属于"不知不觉"的一类人,需要"先知先觉"们去"唤起"和"扶助",而不能作为革命的依靠力量【注:李侃:《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人民日报》1981年9月25日。】。无怪乎曾经对国民党极为热情和信任,以至要把中共的一切工作归到国民党里去做的马林,也不无感慨地说,孙中山"直到临死的时候,从来没有真正吸收群众运动的思想,他接受它,但并不真正热心"【注:《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30--31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既然如此,在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中,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军事实力。孙中山在革命中始终看重实力,辛亥革命前的多次起义都是依靠联络和发动具有现成实力的会党、新军来进行的【注:北酞:《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文物天地》1981年第5期。】。所以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时说:"武昌革命军起,而革命之功于以告成。革命党人以一往直前之气,志身殉国......冲锋破敌,则在军队与会党"【注:《孙中山全书》第1册第27页。】。在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之后,对会党的联络减少了,却把有军事实力的军阀看作依靠的主要力量。因而当陈炯明叛变后,他才那样地痛心疾首,怒斥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尽管如此,当直系军阀曹锟在北京发动政变之后,孙中山又联络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企图建立讨伐直系曹锟和吴佩孚的孙段张三角联盟。难怪曾援助过孙中山国民党的苏俄波波夫上校竟将孙中山描绘为一个旧式的军人,认为他除了使用军事方法、依靠军队之外,再也没有拯救自己国家的其他办法【注:马丁·威尔伯:《孙逸仙,一个受挫折的爱国者》第111页。】。陈独秀也批评他专做军事行动【注:《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616页。】。孙中山晚年虽已打破了对军阀的幻想,决心要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因而成立了黄埔军校,但也没有放弃从新旧军阀中招降纳叛以扩大自己的势力。遗憾的是,这些军阀和孙中山不过是同床异梦,他们根本拒绝与民众结合,更谈不上变成民众的武力,甚至黄埔军校不久也变成了新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

综上所述,孙中山先生在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是以国民党为领导,依靠军事实力,容纳共产党,扶助农工,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

我们应该看到,大革命时期产生两种统一战线思想,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代给中国革命染上的特殊色彩。

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这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呈现出更加错综复杂的状态:政治上帝国主义的奴役与民族解放的要求冲突,封建专制与民主自由争斗;军事上军阀混战和革命战争并起;社会思潮上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同行,整个中国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并逐渐形成巨大的革命潮流,但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活动仍在继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还在进行着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新的时代虽然给予新的生命力,但他毕竟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而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对三民主义体系作了加工改造,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孙中山纲领的最高点与中国共产党纲领最低点的重合,晚年的飞跃并未彻底改变孙中山的思想理论体系。他实现联俄容共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但以彻底反帝反封建作

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要在斗争中取得领导权,以便能够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正是由于国共两党各自的最终奋斗目标不同,所以为实现各自的奋斗目标而采取的统一战线思想也就迥然各异了。

由于国共两党有着各自不同的统一战线思想,所以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矛盾,出现磨擦,甚至会形成争夺领导权的激烈斗争。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斗争的激化,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是必不可免的,一些人会向左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真正投身于人民革命的洪流之中,如宋庆龄等;一些人继续坚持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如邓演达等;一些人则与人民决裂,投身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怀抱之中,如蒋介石、汪精卫等。正是由于蒋汪背叛了孙中山的包括三大政策在内的统一战线思想,把国民党变成了实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新军阀联合专政的工具,才导致了国共分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通过以上对大革命时期两种统一战线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刘永明同志关于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的论断是错误的。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不可能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正如季诺维也夫在评论孙中山时所说:"人们可以也应该把孙中山看成中国革命一定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者,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孙中山主义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思想,中国无产阶级的思想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注:《季诺维也夫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提纲》1927年4月14日,见托洛茨基《中国--被扼杀的革命》。】毛泽东也曾告诫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在同资产阶级组织统一战线时,一定要"反对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纲领、政策、思想、实践等等看做一样的东西,忽视它们之间的原则差别的错误"【注: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71页。】刘永明同志难道不正是在统一战线思想问题上模糊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原则差别吗?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中共党史研究》199004

看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还看了:

1.论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论文

2.统一战线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关于九月三日阅兵仪式的大学生思想汇报

4.9.3阅兵党员思想汇报

5.2016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103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