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措施 > 保护海洋的措施

保护海洋的措施

时间: 巧萍1053 分享

保护海洋的措施

  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假如我们不保护好海洋,不采取保护措施,最终危害到的也还是我们人类自己。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海洋的措施

  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研究

  防止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防止和控制沿海城市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防止、减轻和控制沿海农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流域污染防治和海域污染防治相结合

  防止、减轻和控制船舶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

  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制定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建立应急响应系统,防止、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

  防止、减轻和控制海上养殖污染。我国海水养殖主要位于水交换能力较差的浅海滩涂和内湾水域,养殖自身污染已引起局部水域环境恶化。

  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台产生石油类等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防止和控制海上倾废污染。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加强资源养护措施,保护渔业资源。

  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区,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海岛生态环境,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近岸海域赤潮的监测、监视和预警,努力减轻赤潮灾害。

  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海洋是一个完整的水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体。海洋本身对污染物有着巨大的搬运、稀释、扩散、氧化、还原和降解等净化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局部海域接受的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它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该海域的污染。 海洋污染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每年把1000万吨石油排入海洋;约有100万吨滴滴涕已滞留在海水中。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是各国的共同要求。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广,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多,扩散范围大,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因此,海洋污染比起陆上的其它环境污染要严重和复杂。 海洋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是海洋生物资源的损害。如河北南堡渔场,在近岸未受污染以前,捕捞鲆鱼、鲽鱼多集中在秦皇岛沿岸5~10米等深线以内,现在已移至15~23米水深作业。

  过去在营口、塘沽、羊角沟附近的浅水区产毛蚶最多,现在也大大外移了。莱州湾的小清河口附近,过去盛产河蟹及银鱼,现因小清河成为排污河,使河蟹和银鱼绝迹。大连湾由于海水受污染,引起海带腐烂和贝类死亡。甘井子区柳柴沟原有7个海水养殖场,现在只剩下了一个;污染荒废的滩涂达5 000多亩;过去棉花岛一带盛产海参、扇贝,现也基本绝迹。胶州湾原是一个多种鱼虾产卵、索饵场,生产多种经济鱼虾,现在产量也下降了,每年经济损失约150万元。1978年4月,南黄海北部发生一次大面积的漂油事件,事故发生后的10多天内,在收购的376万斤海产品中,受污染的鱼虾达56万斤。福建沙埕港也因农药厂的污水排入,致使八尺门以内海口的贝类养殖一度大幅度减产。赤潮在中国沿岸也多次发生,辽河口(1975、1976年)、大沽河口(1977年)、黄河口(1952年)、大连湾(1979、1980、1981年)、青岛沙子口近岸、东海(1972年)以及湛江港(1980年)等相继出现过。尤以1952年5月在黄河口由夜光虫形成的赤潮最为严重,持续2个月时间,影响范围长70公里、宽20公里。 此外,海洋污染还直接危害沿海人民的身体健康。卫生部门调查指出渤海、黄海沿岸的渔民头发中发现的汞、镉含量高于内地居民。

  北戴河、大连、青岛、烟台等地一些著名的风景游览区、疗养区和海水浴场,近几年来也有过油膜或油块的污染。 中国筑海塘及其它围海工程的历史悠久,遍及沿海各省,这对防止海潮泛滥,围垦滩地和发展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围垦,任意建造海洋工程,随意挖沙采石,乱砍滥伐防护林,都可能损害近岸的海洋环境,会造成海岸后退,水土流失,破坏鱼虾等栖息、繁殖的场所,使滨海地区和生态平衡失调。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沿海兴办围海造田,出现过围后积水过多或缺乏淡水等围而不用的现象。如海南岛四周围垦了7万亩土地,但已利用的还不到10%。莆田湄州湾围垦后,把渔船的避风港也围掉了,机帆船都无法靠岸。广东饶平县汫洲乡,原有牡蛎养殖滩涂3万亩,因围海造田把海水养殖挤掉,使农民生活下降。福建诏安下河围垦后,每年损失蚶苗12亿粒,价值30万元。厦门港内,自从修建集美、杏林、马銮、筼筜港海堤,因水文状况发生变化,冲刷区变为淤积区,东渡新港尚未建成,却已出现淤浅现象。自集美海堤建成及策槽、东坑滩涂围垦后,刘五店一带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砂砾底质变为淤泥底质,使中国稀有珍贵的文昌鱼难以栖存,有的死亡,有的外游。在建造海河闸工程时,由于没有建造相应的过鱼设施,致使溯河而上产卵的鱼蟹濒于绝迹。浙江姚江建闸后,反而导致涌江下游的严重淤积,影响宁波港的航运。

  在海南岛东岸和南岸的沿海沙滩和沙堤中含有钛铁成分,许多农民进行盲目任意的挖凿开采,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辽宁旅顺柏岚子砾石堤,每年约开采5 000立方米砾石,以致引起岸线后退现象。盖县鲅鮹窝的岸线逐年后退,侵蚀土地和公路,原因也是过量开采滨海砂石引起波能剧增的结果。海南岛还有人下海打捞珊瑚,以珊瑚作原料来烧石灰,这是直接破坏水产资源的行为。 近几十年来,中国海洋渔业资源明显衰退,渔获量下降,质量受到影响,除与海洋环境受污染有关外,渔业结构不合理,重捕轻养,捕捞过度,酷鱼滥捕是一个重要原因。过度捕捞,往往造成滥捕未成熟的小鱼,破坏渔业资源的再生产能力,使经济价值高的鱼种逐渐消灭,代之而起的小杂鱼和劣质鱼上升。 海洋里提供给人类的渔业资源是有限度的。在渤、黄、东、南海大陆架区域内,估计可能提供的渔业资源大约 1000万吨,其中可捕量为500~600万吨,而目前近海的捕捞量已达600万吨以上。即实际捕捞量已大大超过容许捕捞量,尤其在渤、黄、东海,过捕现象更加严重。中国很多经济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鳕鱼、真鲷、黑口、白姑、黄姑、红姑、绿翅、鳊鱼、牙鲆、高眼、舌鳎、太平洋鲱鱼等资源均已严重衰落,一些高质量的经济鱼类产量大幅度下降。小黄鱼最高年产量达17万吨,目前年产量仅2万吨。以吕四渔场为例,原是一个最大的小黄鱼产卵场,早在50年代后期资源就已遭到破坏,到60年代中期就逐年失去捕捞的价值。鱼的最大年龄从18龄缩减为近期的3~4龄。小黄鱼资源衰落后,接着又开发了吕四大黄鱼产卵场,10多年后,年产量由原来的6~7万吨降为1~2万吨,鱼龄由29龄缩至近年的10龄左右。著名的舟山渔场,1974年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的产量为1000多万担,1978年降至600多万担。

  渤海除对虾、毛虾外,许多经济鱼类几乎绝迹;黄海带鱼、小黄鱼已形不成鱼汛;东海、南海的大黄鱼、带鱼产量也大幅度下降;南海的产量也以幼鱼占多数。 渔船和网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船只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网眼愈来愈小,渔场单位海域面积的捕捞次数愈来愈频繁。以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近海拖网船马力数增加2.47倍,而捕捞产量只增长57%。以渤海渔场秋捕对虾过程时损害的幼鱼情况为例,1994年仅272对渔轮拖网,共损害幼鱼4517.8吨,计58 068.7万尾。两年后,若成活率为50%,则可提供的可捕量达27 935.39吨。 1976年1073对拖网机帆船,共损害幼鱼15 376.1吨,计192 595.9万尾,两年后,能提供104 983.8吨产量。其中小黄幼鱼损害最为严重,约占50%,达7 693.4吨,计87 095万尾,两年后可提供43 547吨产量。由此可见,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拖网渔业对经济鱼类的幼鱼损害很大。 渔业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是极不容易的。如黄、渤海的真鲷,1920~1935年间被日本渔轮滥捕后至今尚未恢复。小黄鱼资源自50年代破坏后,亦长期得不到恢复。

  上述情况说明,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保护海洋资源,防止恶性循环继续发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指海洋污染的防治,而且涉及海洋资源的保护,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工业布局、能源结构、产品结构等许多问题,即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从根本上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就是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资源和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自然资源对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破坏资源,就是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并不是消极地保持自然的天然面貌,而是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及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者是统一的和互为因果的。

  要以生态平衡的整体观和经济观,科学地、全局地、长远地正确处理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发是为了人民的需要,为人民造福;保护是保护资源再生产能力,防止污染,防止生态系统恶化。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必须注意保护。要从环境的全局出发,使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做到海洋开发事业既能全面发展,海洋环境又能得到保护。

>>>下一页更多精彩“保护水资源演讲稿”

30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