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导游词大全 > 江苏导游词 >

关于江苏的导游词

时间: 诗琪1201 分享

  下面是关于江苏的一些导游词,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江苏苏州寒山寺导游词全文

  各位游客:说起寒山寺,大家都会想起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的千古绝唱。寒山寺的钟声使他消除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应试,终于得中了进士。因而,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启迪心灵的智慧,寄托幸福的期望,给您带来美好吉祥的预兆。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前往寒山寺游览。

  【寒山寺创建历史 寒山寺大钟】

  寒山寺位于苏州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 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来了两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为寒山寺的。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被人识破,两人就双双乘鹤而去。又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日本,到了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

  在寒山寺,最为游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口大钟了。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相传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在日本,苏州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学里,甚至把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

  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苏州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0届。20个除夕,近3万以日本人为主的海内外游人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

  【景区概况 寒山别院】

  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进人寒山寺景区了。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古寺即寒山寺。古桥指寒山寺两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即张继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这两座桥。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现设抗倭史迹陈列室。铁铃关、浒墅关、白虎关是历史上有名的苏州三关。古镇就是枫桥镇,粉墙黛瓦,一派姑苏水乡风光。古运河即开凿于隋场帝时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从寺前流过。

  各位游客:前面那座金碧辉煌,宏伟庄重的主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等一会儿我们进了寺内再去参观。现在我们取道寒山别院去寒山寺。

  寒山别院是1993年修筑的,满园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怕,苍松、翠竹、桂、樱花、腊梅、草坪与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物交相晖映。园中的那座松茂亭内,于1993年立了一块碑,碑文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30岁时用行草书写的《枫桥夜泊》诗。1956年,他的女儿李星华将这幅原作捐献给国家,现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寒山寺内还珍藏着宋代、明代、清代、民国年间以及现代文人学者写的枫桥夜泊诗碑。

  【照壁 山门 主庭院 五百罗汉堂】

  穿过寒山别院,各位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桥就是江枫桥。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山门前的照壁,黄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大家发现没有,寒山寺的山门是朝西的。通常的民居建筑或寺院建筑都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而寒山寺的庙门为何要朝西呢?据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说,这乃是因地制宜。原来苏州是水乡。隋代开的那条运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边。唐宋之际,水上交通日益发展和繁忙,为便于路过的商人、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庙门便朝两靠河边开了。还有,人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两天是佛祖居住地,西天又称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烦恼,所以庙门朝西开,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国圣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再者,寺院多火烛,历代寺僧都以大运河的水来消防灭火。按中国五行学说,水能克火,从风水上来克制火灾。然而,和尚们的苦心仍逃不脱人间的灾难。历史上的寒山寺也避免不了战火和火灾,前后共五次火毁。破坏最严重的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一把大火,将古寺楼阁化为尘埃,除诗碑外无复留存。现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宣统二年(1910年)又加修缮,重建大殿,一时成为吴中名刹。

  寒山寺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枫江楼等。下面让我们进内参观。各位请看:这块古寒山寺的匾额,是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的手笔。进入山门,迎面是慈颜常笑的弥勒佛坐像,背面是韦驮的威武立像。

  穿过山门,我们来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园,园内青松挺拔,回廊曲折通幽,左侧的坛两面嵌有两块石刻,一为明代崇祯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为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妙利指的是初建时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这两块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历史渊源。

  接着我们来看看左侧的五百罗汉堂。这些都是清代留下的小型香樟木雕成的镀金五百罗汉,在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于1995年落成的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

  【大雄宝殿 释迦牟尼像 十八罗汉像 大铜钟】

  在进大雄宝殿前,我们先留意一下大雄宝殿前的汉白玉栏杆,全长34.50米,柱高1.5米,栏板高0.7米,采用莲宝座和海棠的图案。这只铁香炉上铸有大化陶熔四字,暗示了佛的神通广大,意为佛的教化可以造就信徒成为大器。大殿前的一对石柱,称为露盘,是和尚就餐前放饭盛水,以供所谓饿食用的器具。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释迎牟尼佛木雕像,左边长者为迦叶,右边年轻的叫阿难,他们是如来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叶在灵鹫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从弟,聪明有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讲经说法都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了佛经。1924年戊戌变法改良家康有为参拜寒山寺,曾写了一副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的对联,点出了佛经的历史,墨宝现珍藏在寒山寺枫江楼里,成为寒山寺重要文物。

  大殿两侧沿墙分列着明代时从山西五台山清来的铁铸十八罗汉金身坐像。释迪牟尼佛像背后东墙上嵌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担胸笑颜,画面上还有讲述寒山、拾得劝人和好欢颜的诗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南墙上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于1880年在枫桥船中所作的指画丰子像石碑。据说丰干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师傅。

  大殿后测东南角悬挂的这口大铜钟就是由日本山田寒山赠送的,铜钟高80多厘米,直径近70厘米,周围铸有阳文汉字《姑苏寒山寺钟铭》,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

  宜兴善卷洞导游词

  游玩景点溶洞区风光

  1)洞中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善卷飞瀑也是洞内奇景。

  2)狮象大场:“狮象大场”这几个字,由中国著名教育家、学者、丹阳人吕凤梓先生所题写。

  3)上洞美景:上洞因终年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气温保持在23℃,云雾弥漫,故称云雾大场。

  4)荷花倒影:“倒影荷花”是上洞一大景观。做事要有始有终,要开花结果,这“荷花”结莲藕。

  5)熟悉的地方:曾经是“西游记”和“智取威虎山”剧景地,唐僧在黑风洞就是被捆在这棵石柱上的。

  6)水洞:善卷洞在古代以干洞和大小水洞著称。明朝进士都穆称“尤号胜绝”。储南强先生破除迷信,凿通水洞。经疏通后可以洞中划船,水中行舟,也使善卷洞跻身于世界三大奇洞之列。船儿转弯,豁然开朗。天光山色,突然映入眼帘,生活就是这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卷水洞能让你有个豁然开朗的境界。

  7)砥柱峰:“砥柱峰”由储南强先生题写,这个景观,在古代叫“玉树灵根”。也是善卷洞的当家宝贝。又叫“小须弥山”,上面有一尊接引佛。这实际上是个大钟乳石,有七米多高。根据地质学家测算,大约要30—50年才长一厘米,竖着长又比横着长要快。当年储南强修洞,用“修地补天”的方针,挖去砥柱峰周围的淤泥乱石,才使这玉树灵根更加高大雄伟。

  扬州大明寺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领略了瘦西湖的秀色,现在请大家去参观大明寺。一听大明寺这个名字,人们一定会认为它是一个单纯的佛教寺庙,其实不然,它的范畴应该是“大明寺风物鉴赏区”由寺庙古迹、栖灵塔、鉴真纪念堂、仙人旧馆、西苑芳圃五部分组成,是国内罕见的一处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大明寺自创建以来,向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从1980年迎接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后,每年接待中外宾客达40万人次之多。1991年10月12日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曾陪同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前来参观。大明寺山明水秀,景物纷呈,下面就让我们迈入这藏龙赐福、香云线绕的吉祥之地,去一睹它的风貌吧!

  【大明寺创建历史—牌楼—山门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平远楼】

  大明寺位于扬州城区西北郊蜀风风景区的中峰,从停车场到寺庙门口有一小段路程,让我们沿着这条平缓的石坡拾级而上,在这段时间里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大明寺的概况: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杨坚60寿辰,诏令在全国30个州内设立30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就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塔高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并称;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因此也称“西寺”。清乾隆三十年(176年)乾隆帝巡游扬州,见“大明”两字,很不高兴,便亲笔将“大明寺”改成“法净寺”。直至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才复名“大明寺”。

  各位游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庄重典雅的牌楼,只见正面横匾上篆刻着“栖灵遗址”4个字。再看背面有篆书“丰乐名区”4字,是因过去这里属大仪乡丰乐区而得名。正反两面篆书都是光绪年间盐运使姚径手书,结构工整,字体雄美。

  牌楼东侧的围墙上,石刻“淮东第一观”,是北宋诗人秦少游的诗句,为清代书法家蒋密所书。牌楼前两侧的两只石狮为清代乾隆时重宁寺遗物,1961年移到这里。

  游客们:同一般寺庙有所不同的是大明寺的山门殿同时也兼作“天王殿”。请大家进殿内参观,进门首先看到正南面供奉着弥勒佛坐像,左手握布袋,右手持佛珠,据称他是释边牟尼的弟子阿逸多。佛教说他将在释边牟尼涅果后成为“未来佛”。两侧有一副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弥勒的后面站像是韦驮,他左手擎须弥山,右手按“降魔杵”,护持释边牟尼讲经说法,因而被称为佛教上的护法神。在大殿的东西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能令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左手持宝珠,右手握龙,能够静眼观察,护持民众;北方多闻天王,左手按银鼠,右手持伞,能护持人民财富,多闻福德。

  在山门殿的后面是大雄宝殿。首先我们来到了殿前庭院,请看东面有桧柏,西面有黄杨,正中置有两尊室鼎。大雄宝殿为清代重建,面阔三门,前后回廊,檐高三重,为欧山顶建筑。二层檐下悬挂着“大雄宝殿”横匾。屋脊高处嵌有宝镜,阳面写着“国泰民安”,阴面刻着“风调雨顺”。

  各位访随我进入殿内,请看跌坐在正中莲花高台上的是释达牟尼。站在大佛东侧的是边叶,西侧是阿难,他们都是释过牟尼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边叶在灵警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堂弟,聪明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讲经说法的内容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后来成为佛经。大佛东面首坐是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西面首坐是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同其他寺庙一样,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泥塑群像,观世音是西方极乐世界上首菩萨,她能解救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因而被称为大慈大悲的菩萨。

  游客们:现在我们去参观藏经楼。藏经楼是大明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于1985年4月投资40万元重建。前面我们看到二层五槛的单檐硬山顶的建筑便是藏经楼。其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在屋脊的上面嵌有“法轮常转”,阴面刻有“国泰民安”。进人大厅,只见正面供有释这牟尼佛的汉白玉坐像,这尊坐佛像由香港弘勋法师赠送。在坐佛东侧供奉着白玉卧佛祖师,这尊卧佛原系缅甸政府赠送高贯寺,后转赠给了大明寺,放在藏经楼内。

  穿过“文章奥区”圆门,只见一幢高三层,阔三间,单檐歇山式的楼阁矗立在我们面前,上面悬挂着“平远楼”匾额。此楼初建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楼名取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之意而命名。让我们进入楼前庭院,只见院内这块横匾上刻着“印心石屋”4宇,这是1835年道光皇帝为嘉庆年间进士陶澍而题。陶财原籍湖南安化县,居住在洞庭湖畔,因他家门口潭水中有块石头,方正如印,名叫“印心石”,陶海从小跟随父亲读书,书斋就在“印心石”北岸,故名“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旁边这株枝繁叶茂的名贵花木就是扬州市市花——琼花,树龄已超过300年,是扬州最古、最大的一株琼花。琼花是我国古代一种名贵的花卉,每年五月盛开,花八朵五瓣,花瓣如白玉盘,花美似玉蝶群舞。相传隋场帝曾到扬州看琼花,因而琼花便名扬天下。每年春夏之交,前来赏花者络绎不绝。

  平远楼前还布满了莲花,东侧为“唐招提寺莲”,西侧为“唐招提寺青莲”,中间为“中日友谊莲”。据说:1980年春,为庆贺“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来扬州大明寺展出,武汉植物研究所派专人把这3个莲花品种送到这里,种植莲花的古石盆是明、清时代的古物,由扬州市园林管理处专门选择配置。

  【鉴真纪念堂—鉴真生平—栖灵塔】

  各位游客:唐朝著名高僧鉴真是中日的友好使者。为了纪念鉴真在中日友好史上的历史功绩,1973年在大明寺内建造了鉴真纪念堂。从大雄宝殿往东走,迎面看到的这幢建筑便是新建的纪念堂。纪念堂接唐代建筑遗规并参照日本店招提寺“金堂”的风格设计,由正殿、碑亭和回廊组成,线条刚劲,结构工整,雄浑朴实。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主持了设计方案,这是他生前设计的最后作品。院内种植着樱花、松树,绿草如茵,整幢建筑显得简朴古雅,庄严肃穆。纪念堂南还有有关鉴真东渡事迹的介绍及史料陈列,整个区域共占地2540平方米。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鉴真的生平:鉴真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市)人,生于688年,卒于763年。14岁出家扬州大云寺,20岁时游历于长安、洛阳等地,专攻佛教律学。26岁返回扬州,55岁当了大明寺住持,传戒讲律,兴寺建塔,塑造佛像,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佛学大师。唐天宝元年(742年),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从长安专程来到扬州,邀请德高望重的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欣然同意,经过一番准备,他率同弟子和工匠于第二年启程东渡。先后十年,历经五次都遭失败,牺牲36人,鉴真也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但是他夙志不移!决心不变,终于在753年12月20日中午,在日本秋妻屋浦登陆,东渡成功。这年鉴真已是66岁高龄了。次年二月,鉴真一行来到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76岁病逝。他对日本的佛学、医学、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传播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他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和他圆寂前弟子为他塑造的干漆夹红坐像都已成了日本国宝。再看纪念堂前碑亭内横卧一方汉白玉巨碑,上镌“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9个大宇,为郭沫若手书。碑阴刻着赵朴初撰写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长篇碑文。纪念堂南的“晴空阁”设有鉴真事迹陈列室,展示鉴真生平的文物资料。

  游客们:现在我们再去瞻仰栖灵塔。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通常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栖灵塔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初建,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很快,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程度仅次于长安、洛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赋诗赞颂。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国选址重建。瑞祥法师圆寂后,由能修法师主持栖灵塔的重建,于1993年8月27日开机钻探,总造价达1000万元以上,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总高度为70米,建成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雄踞蜀冈,成为大明寺的标志性景观。登L塔顶,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仙人旧馆: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饲】

  仙人旧馆位于大明寺西侧,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词三部分组成。穿过院墙的八角形门洞,我们就来到了古风流溢的“平山堂”,此堂是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造的。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原在北宋朝廷为官,后因参与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失败后遭到政敌打击排挤,被贬官扬州等地,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政事之余,他常到蜀同游玩,因爱大明寺西侧“可穷千里目”,便筑平山堂于此,在扬州任上,作为游宴之所,以此寄情于山水诗酒。在这里登堂南望,“江南诸山,合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故名“平山堂”。平山堂北檐有清人林肇元所书“远山来与此堂平”的横匾,更点明了堂名含意,实际上“平山堂”是那些失意文人议论朝政、发发牢骚的地方。这从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词中可略见一斑,记得词是这么写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这首词后来被人刻石嵌人廊壁。

  “平山堂”匾力同治九年盐运使方浚颐所题,堂右边的匾额“坐花载月”,由光绪四年清人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系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怀念欧阳修之韵事而题,书法流畅,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了一点,大家不要认为堂堂总督写了错别字,而是用字灵活巧妙,其意在于表示欧阳修的风韵千古流传。这里有一件韵事:一天,欧阳修命人准备荷花千余朵,分插在盆中,然后进行饮酒的游戏:在盆中抽取一枝荷花在客人中传递,得到者顺次摘去其花瓣。当花瓣尽时,所在之客饮酒。这类游戏往往持续到深夜,太守常常披星戴月而归。故后人常以“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等词来追忆往事,井书匾挂在堂上。站在平山堂前,视角极为开阔,令人心旷神情,因此,清代彭玉群写有“放开眼界”之匾挂在正门之上。

  当人们提起欧阳修时,必然会想到他的学生苏轼(苏东坡)。从平山堂往后走数米便是“谷林堂”,这是苏东坡56岁任扬州知府时为纪念欧阳修而建的,堂名取自他自己的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诗的第一、二句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谷林堂面北朝南,面阔5间。东山墙与大明寺大雄宝殿相连,堂上悬挂的“谷林堂”横匾,系扬州雕刻家黄汉候集自苏东坡法帖临摹的。

  穿过谷林堂,绕过后假山,沿路向北,有欧阳文忠公调,沉于光绪五年(1879年)由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塘募资建造。祠内有欧阳修石刻像,由于反光原理,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吸引了许多游人。堂上悬“六一宗风”横匾,原为欧阳正精所题,后遭损坏,1980年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补书。

  【西苑芳圃—天下第五泉—鹤冢】

  自谷林堂穿过西面偏月门,循石雕而下,我们就来到了西苑圆门回,门额上有砖刻“芳圃”二字。“芳圃”为西苑别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园四周山庄起伏,园中有水池,池东堆砌着黄石假山,造型如狮子盘山图,构思精美怡人。

  园内有两座御碑亭,一碑是摹刻清康熙帝题刻杭州灵隐寺诗;另一碑刻乾隆的游平山堂诗。有朋友会问,康熙所题杭州灵隐寺之五言诗,为什么立于扬州?这里曾有康熙南巡的一段典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第二次南巡途经扬州,当时的扬州知府是满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与皇帝关系密切。高承爵奉旨先到杭州考察,然后又赶回扬州伴驾前往杭州。后来康熙回京都时,高承爵又送皇帝至山东增县的三公桥上,在御舟中皇帝大悦,赐《灵隐》诗一首,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江苏按察使。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高承爵于这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将此碑立在大明寺内。

  游客们:这里有两口“第五泉”,一在东岸上,碑石上刻着“第五泉”三个大字;另~个在西侧池中,为清雍正年间凿池时发现的,当时的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并建井亭于其上。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被称作“天下第一泉”的有四个:江苏镇江中冷泉、江西庐山谷簾泉、北京玉泉、济南的突泉,而被称作天下第五泉的只有扬州一个。在泉亭的四周还有观瀑亭、待月亭、柏木厅、船厅等建筑。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再—一介绍,请朋友们自己游览。

  在第五泉东面依墙筑着一块石碑,上刻“鹤冢”二字,顾名思义,这就是鹤的坟墓。游客们对北宋诗人林和靖的逸事可能略知一二,传说他一生孤高自好,不娶不仕,隐居杭州孤山,喜欢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清光绪十九年,住持和尚星悟禅师在平山堂也养有两只鹤,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后来一只仙鹤患足疾而死,另一鹤也悲痛欲绝,最后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鹤家”。

  各位游客:大明寺从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这段历史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多次修葺,才有今日之新貌,来之十分不易。大明寺既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又有古老的宗教寺庙,更有鉴真、欧阳修、苏东坡在此留下的历史印迹,观物赏景,融为一体。大明寺之行,我想用“美景信人,文物丰富,流连忘返,令人陶醉”来概括,或许是恰如其分的吧!


江苏导游词相关文章:

1.苏州盘门三景导游词

2.苏州拙政园导游词精选3篇

3.江苏同里古镇导游词怎么写

4.南京长江大桥导游词

5.苏州园林导游词精选

4087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