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个人写作>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 志艺942 分享
  平角和周角是两种特殊的角,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借助学具“活动角”,让学生先固定角的一边,旋转角的另一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中的各种角,让学生在“玩”学具中建立角的概念。接下来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一
 
  在数学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二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能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数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认识”一课中运用了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说理。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角都是跟面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很难真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令许多老师深感棘手。教学时,我先通过活动角的演示,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后让学生比一比下面三组中两个角的大小(这里不能显示图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组,两个角的边画的一样长,一个角叉开的大,一个角叉开的小;第二组,叉开的大的那个角的边画的短些,叉开的小的那个角的边画的长;第三组,两个叉开的一样大,一个角的边画的短,一个角的边画的长)。在学生比较第三组中的两个角的大小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一样大,有的学生认为是第二个角大,我未作评判,让他们分别说说是怎么比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认为第二个角上端两边叉开得大些,我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像也有道理。随即请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学起立,让其他同学来比一比我和这位同学的手臂,谁的粗?在大家一致认为是我的手臂粗后,我却说是这位同学的手臂粗,并当众将自己的手腕处和学生的上臂处进行了比较,以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处。此时教师顺势而上:你们刚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是比的同一处叉开的大小吗?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顿时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时我再将早就做好的第(3)组中的两个角重叠,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角同一处叉开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打比方、说生活中的事,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经验,触发思维灵感,借助简单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数理。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对于有些难以进行直观演示或活动探究的数学知识,我们不妨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借助生活中相关的事理来说明抽象的数理,同样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许“借事说理”缺乏高度的严谨性,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三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这节课我想会更好。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

2.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与反思

4.数学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5.北师大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2086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