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个人写作 > 反思 >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

时间: 晓芬0 分享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7篇

反思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估,帮助个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原因和结果。反思有助于识别个人的强项和弱点,为改进和提高提供指导和方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篇1】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是这个单元中难度最大的课文。

白金声老师说“较为浅显的文章,可以来个浅文深教;比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浅教……一句话,就是要因文定法,辩证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进行“深文浅教”。

首先,是梦中飞翔,引发追问。追问是小学阶段所有孩子们的共性,只是所追问的问题不同而己。对于“我”的追问孩子们不难理解。从梦中飞翔到从河里看到小鱼会翻来覆去仔细看想了现将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体现一个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层的知识。

其次,对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尊重孩子们的感受,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为此设置了一个环节,将一个答对问题的孩子强行赶出教室。他在冷风中体验到了被老师冤枉的`心情。所以,没有过多去讲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被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而是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时,建议孩子们在课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

第一次这样尝试着”深文浅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这课的教学当中,板书的设计不够明朗化,显得有些乱。上完了一课,静下来反思,为”再教设计“做准备。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篇2】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最后再讨论交流,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有几点做得较为成功。

一、课前资料的查找充分,降低了学习难度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内容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这样,学生有了胚胎发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故事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了几个科学家的小故事,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故事,为学生理解这句话做好了铺垫。

三、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对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开头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知道发现可以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篇3】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篇4】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在课上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训练要有“素”。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篇5】

今天我教学了《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呢,于是我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于是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

“我发现壁虎的尾巴断了会再长出来。”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蚂蚁搬要下雨,是因为……”

“我发现鱼的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有一次我把鱼的尾巴剪了,它就……”

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篇6】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行为习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教师同样会决定他的教学风格。我就是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眼里,我是整天板着脸孔,对学生处处严格要求的“严厉”老师。以往上课,我很严肃,微笑算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也在努力改变自己,改进教学方法。一次“换脸”的经历,使我喜欢上了我的“新脸孔”。

那是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当学生预习了课文之后,我提出问题:“小作者发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了问题。我又提问:“小作者是如何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学生回答:“作者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我刚准备按照思路继续发问。几个调皮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自己经常做梦也会飞。他们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我压住了火气,问大家:“你们在梦中也会飞吗?”同学们兴奋地讨论开了,教室里成了一窝蜂。一场关于“梦”的辩论开始了。怎样把学生引入课堂,继续课文的学习呢?我只要严肃地说一声:“好了,请大家安静!”学生就会停止无休止的讨论。但如果这样,学生虽然安静了下来,但他们的心还在关于“梦”的回想中。往日的课堂,学生都是被动地思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兴奋、积极主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我微笑着问学生:“谁做过关于飞行的梦,请举手!”结果,全班学生几乎同时举起了手,而且有的学生将手举得很高。再看看学生,个个流露出兴奋、惊奇的神情。我因势利导,接着问:“人做梦为什么会飞呢?”有的学生说:“我很想飞,如果能飞该多好呀!这个愿望只有在梦里才会实现!”有些对课文比较熟悉的学生说:“是因为人在长个。”这样,学生又以“为什么人长个时就梦见会飞”为题进行思考,自己回到了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教学任务完成时,我又将关于“梦”的问题引入课堂。“小作者梦见自己会飞,通过询问老师,知道了在梦中飞行的原因,这与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有什么关系?”学生说:“因为他善于思考,追根问底,又善于分析推理,所以有了惊人的发现。”我又问:“你们做梦也会飞,为什么没有发现胚胎发育规律呢?”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说:“因为我们不善于思考。”我借此为题,对课堂作了总结:“如果同学们也和小作者一样,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勤于思考,那么每一位同学都可能有像小作者一样的重大发现!”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一再恳求我为他们讲一讲“人是怎样进化而来的”。

学生对教学内容之外的问题争论不休时,如果教师严厉地呵斥,强行将学生往课堂上引,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学生这样积极的兴头。看来,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多一份宽容,换一个脸孔对待学生,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更加喜欢老师,相信老师。

有的教师往往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高兴时,课堂气氛还比较活跃;而过于严肃往往会使学生想说的话不敢说,学生的思想难以充分表达出来。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对老师的情绪反应很敏感。过于严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疲劳,丧失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要求。

经过这一次的体验,我相信,今后无论我心情如何,都会微笑着面对学生。以微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营造一个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充满欢乐的、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乐土。

小学童年的发现反思【篇7】

这几天,陆续地听了老师们的很多节课,使我受益匪浅!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没有花架子,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这让我这个这几年一直受外面还在不停地翻着花样上语文课熏陶的语文教师,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一实验的孩子们太幸福了:他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应该是充满希望的!不多说了,下面我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语文课。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近陆续地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就在想:哎呀,这个地方上得好,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地方处理得好,这些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由老师领着学转变为学生自己想要学,我想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个明显体现吧!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语文学习的快乐性。我做教师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能让我的学生像我一样天天快乐,每一天都拥有一个好的心情。这不仅是在课间的班级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怎么能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每篇课文中应该学会的内容。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的开心辞典闯关环节,设计了赵本山的小品环节,设计我作为一个小组组长的自我吹嘘环节等等,试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环境,总之目的就是让我的学生能够开心快乐!

3、阅读教学的研究性。我的这个想法来源于前几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张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草原一课之后的随想,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自我学习之后该如何进行汇报交流的详细阐述,看了以后给我的触动挺大,再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们班是本学期新组建的班级,学生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组合作时更是无所适从,不是大家关于组内如何讨论意见不一,各不相让,就是不知该如何汇报。为此,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这还只是一个思考,我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试一试。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时间不够了的原因就像严华主任所讲的那样,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其实这点在备课时,我也曾琢磨过,按理说这课挺好讲的,老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发现规律”这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两个内容,有放有收,以我对我学生的了解,学生学习一定会相当轻松,课堂气氛也一定会相当热闹,但我又总觉得小组学习这个部分是个心病,所以犹豫来犹豫去,最后,还是张宏主任的一段话给了我进行这节可以说是我自己的一堂实验课的勇气,那就是,还是他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课后写的那篇随想里的结尾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想,学生的训练有素中的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学的果实呀。我想这段话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198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