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个人写作 > 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

时间: 晓芬0 分享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精选7篇】

教学反思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全面发展,为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利益做出贡献。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学习。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篇1)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凄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实际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小朋友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实际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1、强调精读细说:

“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同学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需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凄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卖火柴”这局部,先让同学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实际生活的凄惨和痛苦。“擦火柴”这局部,让同学自读,使同学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实际,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同学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同学创设条件,让每个同学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同学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身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沛体现同学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读议结合:

我让同学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和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严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朋友们通过交流,不只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凄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同学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3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这一教学中,我能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

从课文导入开始,我就以读寄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去品味文章,在这过程中,我着重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以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感染学生,然后通过指读、自读、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2、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1)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可怜”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这一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相符合。

(2)想象和表达能力。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面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3)朗读能力。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和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篇2)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这篇课文,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奠定学文的感情基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图片,相机介绍他的背景及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搜集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意识。

二、自主朗读,图文结合渲染气氛。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读,朗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多媒体找出作者安徒生给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一个怎样的结局,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而幻想过后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别是她幻想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学生汇报时,配以多媒体演示加深体会,加强理解。教学中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四、自由创作,理解再现,升华主题

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进行创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写散文、写对话、创编歌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学内容安排过多,使朗读教学显得有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却不能由内容想开去。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篇3)

今天的听评课是孔__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从我上小学时就有这篇课文,几十年来,不知道多少赛课活动中听到这节课,但是,今天听了孔老师的课,却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路新。

孔老师这节课突出了单元主题——走进世界文学宝库,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孔老师抓住“单元导读”,从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之王”的成就、地位、影响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走进他的童话世界。课文比较长,孔老师摒弃了 “从头捋”、“牵着走”的传统教学思路,把学法的指导放在前面,每个环节的学习都“有方法、有要求、有提示”,使亘长的课文变得清晰、短小、精炼,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

2、情感深。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把握内容、体会情感、关注命运。孔老师用动情的语言引读“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五次划着火柴,产生了美好的幻象,冻最后却冻死街头的凄美故事”。

“凄美”一词把学生的心一下子带入到了那个遥远的童话世界。孔老师低沉的导读,舒缓的语调,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以此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自学中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通过情感朗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篇4)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故事,让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本文讲述了在一个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一双小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但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为了暖和自己,小女孩多次点燃火柴,在亮光中看到种种幻想,在最后一次点燃火柴之后,小女孩跟着最疼爱她的奶奶一起飞向光明和快乐,最后美丽善良的小女孩被冻死在接头却无人问津,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冷漠,贫苦人民是多么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贫富差距的强烈不满。

一、观看图片,引发思考

在利用多媒体导入课本图片,让孩子们思考图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让孩子们感受小女孩衣着单薄,赤脚走在寒冷的大街上,与橱窗内温暖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导入课题。

二、自由朗读,小组研讨

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孩子们突破难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德深入了解课文,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论:小女孩一共点燃几次火柴,在每次火柴中看到哪些幻想?通过小组合作,让孩子们找出女孩每一次的幻想中都有什么愿望,以及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三、再次朗读,分享所感

通过多次的朗读课文,逐步引导孩子们的感情升华,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其中孩子们对比了小女孩第一次点燃火柴时“她终于抽出一根吗”和最后一次点燃火柴时“她赶紧擦了一大把火柴”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眼前的'幻象一次次破灭,希望一次次落空。而第四次的幻想中出现了最疼小女孩的奶奶,小女孩急于抓住一份希望,所以最后就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最后小女孩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他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中冻死了,她是在美好的幻象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四、升华情感,总结延伸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从而激发孩子们内在的真善美,唤醒他们对别人的爱。

总之,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达到情感的共鸣,在今后的教学中也是我需要多学习的地方。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篇5)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初步领悟对比的写法。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理念,在课文第一部分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读中找到相关语句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在交流时,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来,老师只是在需要学生加深理解的地方给予引导。如学生说到“那么冷的冬天,脚上却只穿了一双拖鞋,而且这双拖鞋还是她妈妈的。”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天气冷的程度,从而加深对小女孩悲惨生活的体会,我就顺势追问:“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天气的寒冷?”从交流的情况看,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描写小女孩可怜和悲惨的语句说出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的生活,同时也对小女孩充满了深深的同情。

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提问:“请同学们注意,这是圣诞节的前一天。第一部分哪些地方描写了与圣诞节有关的情景,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由此把学生引导到领悟文章对比的写法中。很快,学生找到了相关语句,通过交流,学生初步领悟到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反衬出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可怜,更能激起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合作探究,进一步感悟对比的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这时,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抓住这一重点句中小女孩嘴角的微笑,我引导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9—17自然段)。我先引导学生一起理解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并完成第一栏表格填写。然后后面三次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填写表格的形式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后眼前出现的幻景——火炉、烤鹅、圣诞树与奶奶,并探究出现这些幻景的原因,也就是表格中的“现实”与“希望”两栏。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对比写法的作用。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第二部分(9—17自然段)内容后,我又进一步提问:“小女孩明明是在极度寒冷和饥饿中痛苦地死去的,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领悟到作者在这一段同样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小女孩眼前出现的幻景与她生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女孩深切同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认为我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中,较好地注意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把领悟文章的写法寓于体会文章的内容之中。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篇6)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在开课时,我运用一首《为什么》的小诗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心,引入新课,学习课文小女孩冻死街头这部分,配乐有感情朗读直接把课堂悲凉的基调定了下来,这样的引入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奠定了良好的基调。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遗憾之处

1、安徒生的这篇童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宗教信仰渗透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尊重异域文化,显然,《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一篇很好的入门课。可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只是注重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和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却忽略了这点。

2、另外,《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小学生教科书上,我们重读它,一定会有超越时空的新意。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人情冷漠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悟点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还记得我在引导学生探讨“小女孩的死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多数同学说她的死是痛苦的,但也有少数同学说是幸福的,他们的理由是小女孩的死是对痛苦的解脱,因此是幸福的。我当时面对学生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没有过多去讲。现在细想,我觉得我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应该超越文本,教育学生要向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不要悲观和失望,要勇于幻想和追求,即使遭遇不幸,也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去微笑着面对。这样,就更体现了教材的人文价值。因为它教会了学生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教学反思(篇7)

一开始把这节课定为成“读写结合”的课型,所以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读”和“写”展开。

那么该围绕什么来读和写呢?我们根据文本特点想到了“虚实结合”。于是整个上课的流程就是读“虚”——读“实”——读“虚实”——写“虚”——写“实”——写“虚实”。

总的来说,整个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流畅的,目的很明确,板块之间也比较清晰,也能层层递进地展开学生的读写训练。当然,问题还是存在的:

一、对于学生朗读的训练还不够到位。首先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到位,没能达到想要的情感效果,而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当场评价引导还比较缺乏,没能体现学生在朗读上的层次递进;另外,学生朗读训练的方式几乎只有齐读,而只有极个别学生有展示朗读的机会,显得这样的朗读训练流于形式。

二、由于前面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学生没能真正体会到文中小女孩的感受和真实需要,所以导致后面在写的部分也就欠缺了。主要表现在写美好的“虚”上面,只有写得越是美好才越是体现出现实的残酷,而学生没能把“虚”描写得那么美好,也就不能够打动人心了。

三、由于前面的朗读部分耗时过长,导致写的部分时间不足,显得读写结合的课型不明显,也显得朗读冗长且效果不佳。

下一次上课的设计应该着重在“写”上面,多设置“写”的内容和形式,紧凑时间,将“读”和“写”落到实处。

199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