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个人写作 > 反思 >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

时间: 晓芬0 分享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7篇)

教学反思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分析教学过程的方法,通过回顾和评估课堂教学,教师能够深入思考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的成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猫的教学反思简短,供大家参考学习。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篇1

在这节课中,为帮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我设计了自由读、默读、浏览、指名读、有体会地读、师生共读、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在各种读的形式中,学生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对不同字句、语调、重音的处理也不同,读的效果较好。在各种读书形式的穿插运用中,学生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始终边读边悟,最后深切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我感到学生再读“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读出了自己对性格古怪的猫的喜爱之情,在读满月的小猫玩鸡毛、玩线团、糖、桌腿等词句时再现了满月小猫更可爱的情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标、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使学生乐学,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会不断思考、不断改进。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篇2

这篇课文是我比较喜欢的课文之一,在作者笔下可爱的小猫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教学前我找了相关的资料,教学时还是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不均匀,提前预习好的同学已经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了,但是一小部分同学朗读时还是比较困难,其原因就是这部分同学没有去预习或者认真预习,预习时遇到自己读不来的生字一笔带过,不闻不问,这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预习习惯,很不好。

2、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是很好,四年级的语文和三年级语文相差挺大的,以前都不怎么让学生去概括课文的大意,段落大意。但是四年级却有了明确的要求,从开学到现在,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这种能力,但还是不尽人意。同时发现班里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特别是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都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家庭作业上家长指导不了,因为没有大人的监管学生也开始懒惰。虽然学校里的作业能勉强完成,但还是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

3、在仿写这一块学生积累的语言不多,都是自己比较简单的几句话。语言积累有待加强。

在课堂上出现问题的基本上都是中等偏下的同学,这些学生一般有不预习课文的不好习惯,比较懒惰。针对这样的情况还得跟家长取得联系,希望能改掉他们不好的习惯。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篇3

《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本文篇幅较长,用一课时讲完,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旨意所在。

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深情是重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所以,此课教学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一、说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

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的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认真积极,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出示了说明文《猫》,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说明文与散文的不同,导出散文写物是为写人、写人的感情,自然的引出第二个板块。

二、找表达感情的句子,品味文章深情:

这一环节是重点,而品味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是重中之重。所以用时最多。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为帮助他们理解体会,所以我设计了“假设你的小猫死了……”“假设你的小猫被抱走了……”以及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这一设计联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学生“骂死他”这样的回答的确是真情流露。

在这一环节中文我注意了详略的安排:前两只小猫略,第三只小猫详。这样为感悟文章的道理做好铺垫。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引出散文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明理。

三、说感悟,明道理。

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多,说出了自己的认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最后联系学生的作文,让他们明白了:通顺的叙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是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以上这三个板块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说话、至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课上完了,目标也实现了,教材挖掘得也够深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回顾这堂课,自己并不十分满意,觉得最大的遗憾是:

学生自由说话了,学生主动说话了,但学生说的还是少,老师讲的还是多。

分析原因:

1、因为课前听说我上课的班是整个年级最差的一个班,所以,一上课我就信心不足,老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一不发言我就说。

2、学生预习情况比我估计的要差。学生一说慢了或说错了我就着急。

3、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余毒”还影响着我,有问题就急着要答案。

当然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可是,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这将是我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探索的问题。

另外我还有一大收获,那就是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施展的才能就有多大。”今后我会把课堂变成学生的最大的舞台。捉迷藏教学反思猫教学反思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篇4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通过平实的语言描绘出猫的形象,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老舍先生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就提到大猫的性格古怪,于是我就请学生说他们理解的“古怪”一词时什么意思,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我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自信心。当学生理解到“小梅花”能体现老舍先生爱猫之情时,我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爱看这小梅花,越看越觉得美,自然而然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我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时使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自由的理解空间。这节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学习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在这堂课上,我忽视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虽然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来朗读课文的重点句段,但是读的形式和时间还是不够,学生们没法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另外,我把理解猫的特点和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剥离开来进行阅读,更是犯了大忌。在听评课时,刘大凤老师告诉我: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十分重要,学生们如果能够充分地细心品味,便会自然而然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出作者语言的魅力了。

另外,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构建一中主动探求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活动。但是我在这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例如讲读到猫的什么都怕时,非要学生概括出我预设的“胆小”一词,处理课堂生成的灵活性不足。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相信他们的潜能、挖掘他们的潜能,搭设舞台让他们展示才华。

通过上这件课,我收获很多,尤其向刘老师及高年级组的老师学到很多教学的经验,相信这些经验必将成为我今后教学中的财富。当然这样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的过程,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时常反思。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篇5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教龄三个月多一点的新手语文教师,接到参加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的任务真是让人紧张不已。郑振铎的《猫》是我上学时没有的文本,因为想要挑战自己就选择了它;也正因为陌生,一拿到文本我就有了几个教学设计。但困难很快就出现了,正在我蛮有心得的时候,居然发现这些设想其实别人早就已经用过了。而我既然要在诸多有丰富经验的语文老师们面前上课,必然要尽量去寻找新的突破口,讲一些更新颖的东西。因此,我及时叫停想法,从头开始对文本研读探究,并逐步生成了本次课的教学设想:

一、努力让课堂结构清晰,步步深入

对于《猫》这篇文章,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堪称经典,许多老师都各自摸索出了符合个人特色的有效教学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以此为突破口。在我看来,其实从文题切入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避免抛洒的点太多,涉及的面太广,以致教学了半天也摸不到中心,因缺乏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而让文本被解析得支离破碎,课堂效率变得极其低下。而从文题切入,便于顺藤摸瓜,使课堂结构清晰有层次。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的那样:“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内核。利用标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教学过程中,我由文题“猫”切入,紧紧围绕“猫”这一中心,组织了“讲述猫的故事”“观察人与猫的关系”等活动,详略得当,由浅到深的解读了文章内容与主旨。

二、努力删繁就简,避轻就重,有效突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这篇经典篇目篇幅长,涵盖的知识点多,主旨解读具有多样性,可谓头绪繁多。如果在解读过程中面面俱到,或是围绕一目了然的内容频繁互动,则会陷入繁杂的泥淖中久久抓不到文本的重心或游走在文字表层而无法探知文本的内核。因而,在这堂课上,我把“猫的悲剧命运”“人性的黑点与亮点”设计为了主问题,有层次、有重点的突破了文本到底要表达什么的难点。

三、努力突出学习方法的示范与实践,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优秀课文为媒介,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特点,巧妙地带领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积累经验方法。这次教学过程中,很多阅读的方法都有意识地传授给了学生:采用圈点批注法,迅速抓住文本有效信息;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深入领会文本主旨;鼓励质疑讨论,但讨论探究不能流于形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方才展开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大胆阐述个人见解等。教学内容的传授往往是伴随着教学方法的启迪一起进行的,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学生大有裨益。课后思考题的设置也是基于此:运用课上所学的方法带着疑问去做进一步的探究。

而我根据文本内容改变成的小诗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还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样的创意既提示了文章的内容,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最后学生在小创作中的精彩表现就是明证。

当然,语文课的学习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课程最后我借小诗的“弱小生命”这一词,将主题进一步升华,从小猫小狗到清洁工、外卖员等身边的弱势群体们,引领学生们懂得“尊重弱小,热爱生命”的道理。

当然,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仍存在一些遗憾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实际上课时,学生比较拘谨,课堂讨论效果并不好;上课时语速有些快,且有时一些总结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说而不是老师总结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逐步改善的地方。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篇6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平时与学生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喜欢猫等小动物,很多学生家里养着小动物并乐于欣赏小动物的照片。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我在课前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猫的照片。学生搜集到猫与小孩、猫与狗、猫与螳螂等图片实在令我惊喜不已,这些图片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情景。我深深地感受到课程资源给孩子们创造了无穷广阔的学习空间,孩子们在其间兴奋遨游的同时体会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这种快乐也深深感染了我。

在这节课中,为帮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我设计了自由读、默读、浏览、指名读、有体会地读、师生共读、推荐读、边想象边读、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在各种读的形式中,学生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对不同字句语调、重音的处理也不同,读得效果较好。这样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只有利用多种方式读书,才能发挥学生个性化特点,在各种读书形式的穿插运用中,学生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始终边读边悟,最后深切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我感到学生在读“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读出了自己对性格怪的猫的喜爱之情,在读满月的小猫玩鸡毛、玩线团、撞桌腿等词句时再现了满月小猫更可爱的情景。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个性化地再现了老舍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达到了我所设想的“以心悟情、以声传情”教学效果。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篇7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对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细致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内容具体,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文章。

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老猫的性格古怪:讲它又老实又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胆小,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可以说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的小猫,腿脚还站不稳时就会玩耍;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都体现了作者浓浓的喜爱之情。

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者是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可以通过师生分工朗读,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用事例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体会猫的特点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动;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写猫的可爱时,“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的孩童。这样饱含情感的语句比比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这篇课文有突出的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表达了真挚的感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无论是性格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分的可爱。人与猫之间的相互信任,相处和谐,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老舍先生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性格越来越鲜明活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节课中我点评小练笔的时候最好也能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评论。这样又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200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