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宣传讲话稿 > 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线路范文

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线路范文

时间: 伯超4585 分享

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线路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要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

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也是高度重视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四条带有根本性的路线——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并深刻认识到,这四条路线是高度统一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党对于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都有明确而规范的表述,唯独对组织路线没有作出明确的概括表述。

今年7月初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紧紧围绕党的组织路线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就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开创性贡献,是对党的路线的丰富和完善,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任何正确路线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都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总结、理论的结晶。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厚的历史渊源、坚实的实践基础、强烈的现实动因,是建党以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历史传统的发扬光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是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萌发于我们党一贯重视加强党的建设、探究组织工作规律的历史传统。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组织路线问题,始终坚持组织路线服从和服务于政治路线。党的一大党纲就规定了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党的六大明确提出了“组织路线”的概念。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要求“努力去改造党的组织,务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并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着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强调各行各业的干部要又红又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并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社会主义的历程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关键是要选好人、用好人”。胡锦涛同志也指出,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由人来具体贯彻执行。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生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5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空前的力度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强基固本,正风肃纪、严惩腐败,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突出问题,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了伟大的社会革命。在这一正本清源、革故鼎新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重大变化,展现出崭新气象,创造了新的宝贵经验,我们党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水到渠成、应运而生。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字字千钧,每一句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厚的实践探索作支撑,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每一个词都有深刻的含义和鲜明的现实指向。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源自于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现实需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同时实践中还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要看到,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的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以及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的重大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打铁始终自身硬,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央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眼的是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聚焦的是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目的就是要动员全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进而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形成一条正确的路线不容易,贯彻落实正确的路线更不容易。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一个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指向,明确“一个重点”和“两个着力”,突出“一个坚持”,形成了内容完整、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是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纲”和“本”,必须长期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

【思想宣传范文】二

中国共产党创建97年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形成和塑造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其中,“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源头。

南湖红船与井冈山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两种精神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与奋斗史的高度统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构建自身革命精神过程中的历史自觉。两者都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

“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世情、国情、党情的不同,导致两者在内容的侧重点、具体的历史任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一脉相承,流淌着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红色基因,成为前进的指路明灯。

1.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建党是石破天惊、披荆斩棘的开拓创新。在军阀混战、水深火热的年代,克服千难万险成立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这需要何等的胆略,何等的勇气!

100年前,处于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率先成功取得革命的胜利。短短三年多时间,无产阶级革命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新生事物,在理论、实践等方面还明显不成熟,而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这样一个全新的政党,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夙愿,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件常人难以相信的事情。这就需要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非凡胆略和勇于创新的伟大气度。

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句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此语用来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再适合不过。

敢闯新路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落后大国,革命的道路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答案。

毛泽东在悉心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摒弃了“城市中心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做“革命山大王”的思想、建立“军事大本营”的思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红色政权“波浪式前进”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并且对井冈山斗争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概括,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创立了中国革命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科学地论述了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

事实表明,“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是任何本本上所没有的新思想、新结论。

2.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建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和远大的抱负。中共一大代表们认真讨论了党的性质和纲领。会议确定: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就明确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这个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鲜明地提出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强调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频繁的“进剿”“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当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条件十分艰苦,最困难的时候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导致一部分人思想发生动摇,质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处于危难之际的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立场坚定,矢志不移。毛泽东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种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和壮阔豪情,真可谓入木三分。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有着一大批留学生、大学生、师范生,以及许多豪门子弟,他们之所以在井冈山坚持战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心中始终怀揣着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崇高理想。可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3.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

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红船精神”更凝结着我们党的初心,折射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引领全国人民抵达成功的彼岸。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一大就明确提出了要“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的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和最高从政道德,也是衡量一个党是否具有生机活力的根本标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成为日后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使根据地在四周白色恐怖之中生存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始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利益而战,从而铸就了牢不可破的军民团结的钢铁长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提出和颁布,集中体现了红军军民一致、秋毫无犯的新型军民关系。同时,在湘赣边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在湘赣边界建立苏维埃政权,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取信于民。井冈山人民“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从内心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这种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旧址和南湖红船,重温建党历史。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上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可见,“红船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并未过时,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生动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将永葆生命力,并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就要再续开天辟地、书写新的时代传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为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就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全党同志一定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就要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井冈山精神既是对“红船精神”的传承,又是对其基本内涵的丰富和发展,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磅礴力量,它们都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持续产生重要影响,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两种精神中凝神、聚力,做到不忘初心,不忘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牢记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革命初期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思想宣传范文】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积40年之经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攻坚克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前提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经济,这是经过长期探索才逐步得出答案的重大课题。在总结计划经济深刻教训的基础上,随着改革的展开和深化,我们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总结改革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认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志着我们认识上的飞跃,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外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国内,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所以更多地强调按市场经济要求办事,而对政府作用则看得很淡,几乎越少越好。有人则把政府作用看得比较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区别就在于政府要更好发挥作用。在国外,直到今天有人还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市场经济,所以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动辄指责中国政府对经济干预太多,采取产业政策,甚至不惜挑起贸易战。

实际上,我们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发展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脱离社会制度而独立地存在,而总是与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是各个国家各种社会制度的共性问题。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史看,由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的方式不同,曾经形成几种市场经济模式,如美英等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等。这些模式之间存在政府干预市场程度的差异,但完全放任市场而政府不加干预的情况只是自由主义学派理论的想象,事实上并不存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理所当然地也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共性要求,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完善的生产体系和自动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任何否定市场作用或否定政府作用的认识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符合我国国情。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发挥市场或政府作用,而在于如何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两者的关系是,政府发挥作用要建立在尊重市场、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在市场可以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应该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而市场作用的发挥要接受规划、政策的引导,趋利避害,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总的原则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点

自确立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们一直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认识。先后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认识,从“基础性”到“决定性”,同时提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首先是实践做出的回答。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形成社会化生产需要的协调比例,求得最大的效益。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人类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由计划起决定作用的配置方式,一种是由市场起决定作用的配置方式。实践证明,由计划起决定作用的配置方式,难度大、效益差;而由市场起决定作用的配置方式则自动性强、作用显著。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几百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资产阶级曾经充分地利用了这种文明,“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应该自觉地、更加有效地利用这种人类文明。

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配置资源之所以有如此效果,从理论上说是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水平上升,既刺激增加供给,又会抑制需求;价格水平下降,则既会引起需求增加,也会引起供给减少。市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变动则受供求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升。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展开竞争,努力提高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率。这样,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共同作用,不仅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客观比例,而且推动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此为基础,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包括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另一重含义是指社会总劳动量按一定的比例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决定,资源配置也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资源在同一部门内配置,另一个层次是资源在社会各部门配置。不管哪一个层次的资源配置,都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决定。

基于上述道理,今天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本质上是强调尊重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

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

之所以说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是因为: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要致力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应有的制度、环境、秩序等公共保障之外,还要担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任、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所以,政府能不能发挥好作用,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第二,我国曾走过计划经济下政府管得过多过死的弯路,现在的政府职能也正在转变过程中。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如果政府不能自觉地转变职能,自觉地学会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就会束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甚至走到保守僵化的老路上去。

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借鉴别国的有益做法,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一,做好经济调节。政府要加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体系的职能,更好发挥国家战略、规划导向作用。同时,制定并实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市场监管。政府要通过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三,加强社会管理。政府要加强和优化在社会保障、教育文化、法律服务、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职能,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政府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和协调。

第四,做好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维护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调节收入分配,达到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五,保护生态环境。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保护土地资源等,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和保障。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一个不断探索、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既要借鉴别国经验,更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

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塑造市场经济主体。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建设成市场主体,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其次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再次要加快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创新调控方式,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公共预算体制,理顺统一税制和分级财政的关系,发挥财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柱作用。改革金融体制,加强和优化金融管理,增强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协调性,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加强和优化政府对外经济服务管理工作,推动落实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最后,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思想宣传范文】四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供求结构性矛盾明显改善,经济增速逐渐企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韧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经济平稳增长态势基本确立

受世界经济复苏、国内消费市场活跃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等利好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平稳,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8%。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增长6.8%,二季度GDP增长6.7%,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6.9%区间,经济平稳增长态势基本确立。

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趋于明朗,出口形势有所好转。2017年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美元)较上年增长10.6%左右,比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3.6%)高出7个百分点。这表明,经过近10年的持续努力,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淡去,世界生产、就业、市场等全面恢复。2017年,我国出口增长10.8%,扭转了负增长态势,增速较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了外向型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增加。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长4.9%,货物进出口顺差收窄,贸易结构继续改善。虽然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民粹主义泛起,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但难以改变世界经济复苏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本态势。预计未来,我国出口增速将保持有一定波动的正增长状态。

新型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投资内生动力增强。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正在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一是城镇化的领军城市已从一线城市扩展到多个二线城市。南昌、苏州、武汉、郑州、杭州、南宁等一批二线城市年轻指数已经超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反映出随着一批二线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市场环境大幅改善和产城融合度明显提高,这些城市的人气度快速提升。二是城镇发展空间拓展、协同性增强。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带动了大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使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得到有效弥补,促进了一批中小城市环境改善、产城融合水平提高和人气度提升。这些都有效扩大了城市发展空间,带动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趋于活跃,提高了投资内生动力。受此影响,大宗商品市场销售形势明显好转,工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企业资金周转形势好转、效益改善。

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10年以来,我国出口、投资增速有所下滑,但消费增速相对平稳,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提高到78.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十几亿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为此在社会生产、建设方面持之以恒付出艰巨努力,推动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快速扩大,也支持了工业、服务业和城乡建设蓬勃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各类消费品以及与生活消费相关的服务供给日益充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商品和服务种类日益丰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从而推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三是党和政府为确保基本民生作出不懈努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给基本民生带来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党和政府在保就业、精准脱贫、帮扶困难群众、稳定居民收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稳定了就业,促进了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进而保障了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供给对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高速增长,我国市场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已由商品普遍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这就导致市场竞争对企业转型的“倒逼”作用显著增强,对企业和产能的优胜劣汰力度不断加大。在市场调节程度较高的领域,大量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转型升级、优胜劣汰,市场需求成为决定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另一方面,随着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加快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步伐。特别是以“破”“立”“降”为重点,着力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围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着力补齐制约市场竞争发挥作用的制度短板,使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明显增强,新产业新产品蓬勃发展。比如,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占GDP的2.12%。随着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低水平产能、无效供给加快退出市场,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好转,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行业自律能力增强,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活动明显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我国供给体系在总量与结构方面动态跟进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明显提高。

也应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我国经济依然存在短期下行压力等。但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渐释放,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风险可控,稳中向好态势不会改变。

继续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

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保持和增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根据当前经济形势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外部环境的明显变化,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

大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一是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二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使优秀企业不断脱颖而出。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完善产权制度,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从产业、市场、规则等多个方面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中释放经济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应综合施策,加快理顺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更好融合发展,不断释放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一是加快改善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提高产城融合水平、城市人气度和城镇化率,促进农村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二是大力抓好城市群发展整体规划,合理安排土地用途,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同时,基于城市发展远期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三是根据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协调财政资金使用,同时完善地方债发行工作,保证必需的建设资金。四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五是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完善宏观调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货币政策应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注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应统筹协调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关系。一是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及活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对于地方政府融资活动,应按照堵后门、开正门的原则完善地方债发行工作,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三是针对短期流动性收紧、投资增速下降等问题,在加强对违规融资活动监管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

尽管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但我们仍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关注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当前,要按照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扎实细致工作。展望全年,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科学应对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挑战,我国经济平稳增长趋势就不会改变,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就会不断增强,同时金融秩序将更加规范、经济结构将持续优化、供给质量将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将迈出坚实步伐。

5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