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宣传讲话稿 >

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五篇

时间: 伯超24571 分享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宣告诞生。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红船精神”。历史证明,“红船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优秀品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目标接续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

1.“红船精神”昭示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优秀品质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无数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但一次次地失败了。虽然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人民的悲惨历史命运。

直到1921年,在嘉兴南湖的小船上,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我们这个国家找到了前进方向。这是前所未有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天起,我们就面对着“三座大山”,国内革命时期如此,抗战时期也是如此,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如此。反“围剿”,长征,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顽强抗争,北海银行的创造性金融尝试,南泥湾精神指引下的自给自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革命先辈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艰苦卓绝、成就斐然,同样离不开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重要内涵。国内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做出了巨大牺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屠刀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向共产党人挥舞,但在日本侵略者咄咄紧逼,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共产党人在民族大义面前,为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奔走。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过程中,在每一个民族存亡的关键节点上,都有共产党人,都有“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精神支柱。

2.中国梦是共产党人为民初心的历史承载和未来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从群众中来的政党,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越是伟大的梦想,越是伟大的事业,越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昭示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到了近代,腐朽的统治者越来越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在懵懂中被动挨打,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被迫打开国门。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就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起这两大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要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表征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更意味着中国人民最广泛的价值体认。

中国的现代化从发端就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更加突出了中国现代化的民族性和人民性,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工业化的现代化道路,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可供人类借鉴的发展方案和文明形态,带领人民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从历史来看,这一价值内容蕴含在近代以来中华儿女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中。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继承了革命先烈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这是共产党人的革命逻辑,也是执政逻辑,更是中国梦实现的逻辑。

“红船精神”彰显了中国革命的精神源头、源头精神。这种精神源于历史、跨越时空,贯穿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特质,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中必将体现巨大时代价值。

3.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红船精神”是激励我们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大胆探索、创新创业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需要精神的支撑,新时代,实现“强起来”的目标任务,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精神凝聚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精神是凝聚起实践能力和不懈干劲儿的根本动力,“红船精神”是推动中国走向富强的行动指南。

要继承和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全球化时代,人们已经不可能去过“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了,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全球化构建的人类共同体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我们必须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审视国家的发展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够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要继承和发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用“红船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奋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像我们的前辈那样不畏艰险,拼搏进取,怀揣着当年红船上的那颗为国为民的初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仍然在路上。

要继承和发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更需要我们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忠诚可靠。时代在变化,但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没有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没有变。战争时期的英雄们吃着草根树皮,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刚刚解放,为了挺直腰杆,喝盐水战风沙的两弹元勋接过了先辈的担子,到如今黄大年同志是如此、钟扬同也是如此,廖俊波同志更是如此。中华民族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绵延至今,屹立不倒。“红船精神”是我们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就是我们敢于前进,能够前进,必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我们要像当年红船刚刚起航时那样,怀揣梦想,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我们会像当年红船上刚刚起航时那样,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永葆赤诚。

【思想宣传范文】

内容提要:当前,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别是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高端智库,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指明了我国智库建设的定位使命、方向路径、总体格局和发展理念。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政治方向、服务工作大局、深入调查研究、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决策研究咨询机构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发展壮大起来。他们植根中国大地,放眼四海全球,牢牢把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根本方向,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以科学精神、求实态度、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些机构已经成长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服务中心工作,体现中国特色,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呼唤国家高端智库新发展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这要求我国智库特别是国家高端智库积极把握和回应新时代发展变革的主题主线,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为宗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现代意义上的智库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结果。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历程,智库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取得积极进展,需要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国家高端智库承担着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专门职责,应在构建科学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方面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咨政献策。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口。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增长,必须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这要求国家高端智库把握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全局性、战略性的对策和建议,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聚智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坚持做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巨大成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同。然而,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战略焦虑也在加深,对中国的战略遏制逐渐升级。面对这样的情形,国家高端智库应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好作用,在规划对接、政策协调、机制设计上做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在理念传播、政策解读、民意通达上当好纽带桥梁,凝结中国智慧、凝聚国际共识,为我国发展创造更广阔、更有利的空间。

明确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使命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指明了我国智库建设的定位使命、方向路径、总体格局和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明确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这一重要论述从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智库建设的历史方位和重大意义。新时代我国智库承担着提升国家创造力、思想影响力、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使命。对内,要助力启迪国民智慧、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政策建议,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尽心尽力;对外,要助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指明方向。习近平同志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方向路径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坚持改革创新,规范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国家高端智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提出了各类智库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端智库要以此为基本发展方向,聚焦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政策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确定布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各类智库的特点不同、建立的背景不同,应分别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定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提供研究咨询服务的国家高端智库,是智库建设的重点。国家高端智库要准确把握自身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在突出特色、创新制度、引领发展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创新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这揭示了以质量为要的智库发展理念,为我国智库迈向高水平、专业化、规范化指明了方向。国家高端智库应把提高研究质量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和繁荣之源,坚守科学专业精神,夯实政策理论基础,深入社会实践,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切实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提高决策咨询服务质量和水平。

不断开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我国智库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与新时代要求相比,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智库研究重数量、轻质量,有的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总体而言,战略谋划和综合研判能力还不足,政策研究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了智库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要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提高智库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国家高端智库在其中应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担负起更重大的职责使命。

坚定政治方向。国家高端智库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智库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智库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研究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客观公正地开展研究。国家高端智库的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确保智库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服务国家大局。国家高端智库应紧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对新时代我国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略以及大国关系和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持续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强化问题导向,在做好全局性、综合性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注重提高政策建议对决策的实际应用价值,使政策建议更加专业化、更富建设性、更为切实管用。

深入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国家高端智库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也到基层一线、边远困难地区和风险矛盾集中的领域寻找短板弱项,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决策需求导向,加强与决策部门的工作对接和信息交流,准确把握决策的目标方向、政策基础,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提高专业素养,加强研究方法创新和专业工具支撑,运用好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提高政策分析和对策研究的精准性。

创新体制机制。在目前的国家高端智库中,有不少是党政军系统的下属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机构性质、岗位编制等方面与时代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需要完善创新组织管理体制。深化研究体制改革,完善决策需求分析、研究选题、招标委托、科研立项、科研组织和考核、研究报告质量评审等关键环节的工作机制,健全政策研究、评估、解读以及重点领域建设等各项科研管理制度。深化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评估、直接费用的支出管理、间接费用的规范使用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和问责监管力度。加强与决策部门的工作对接,完善智库在参与意见征询、方案论证、政策解读、舆论引导、效果评估等方面工作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形成与决策部门的良性互动。

激发人才活力。国家高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要以开放视野、战略眼光对智库人才队伍培养作出中长期规划,使国家高端智库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着力培养智库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为人才松绑,放宽人才引进、使用和退出的身份限制,推动政府部门、智库和企业之间人才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才“旋转门”制度。加快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制度改革,建立专业能力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培养国际化智库人才,同时加强研究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培养一支能够担当时代使命、政策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国家高端智库人才队伍。

【思想宣传范文】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组织实施《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新局面。

夯实一个基础

党支部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毛细血管”,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由于党支部处于最基层,是宣传贯彻党的主张、决定的前沿阵地,党的一切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党支部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支部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落地才能生根,根深才能叶茂。当前,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还有不少“中梗阻”,在一些国有企业、高校、中小学、医院和科研院所,还需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至于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种学会、协会的党建工作,很多没有真正破题。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系统梳理,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位,把党的建设落到实处。

抓好两个关键

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要按照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的要求,推动党支部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使党支部真正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长期任务,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的政治自觉,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的思想自觉,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自觉。

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要按照巩固传统领域党支部建设,拓展建设新兴领域党支部的要求,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确保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着力提高组织力和领导力。要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要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对那些政治上不合格、想混入党内捞好处的人,一个都不能要。党支部要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中央各项重大部署和重大工作,确保正确方向,务求落到实处。要重点在提高发展党员、教育实践活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制度建设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着力防止和解决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数量轻质量,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不佳,甚至与中心工作“两张皮”、没有什么效果等问题。

落实三项要求

从严落实基本制度。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落实得不够到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从落实基本规范抓起,进一步推动基本制度落地生根。

“三会一课”要突出政治引领和党性锻炼,该开的会一定要开,规定的程序必须到位,防止主题跑偏、程序“空转”,防止和纠正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课,党课内容要贴近党员、贴近实际,不搞照本宣科,真正解开思想疙瘩、凝聚思想共识。组织生活会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及时打扫思想上的灰尘,烧旺党性锻炼的熔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要注重政治性和庄重感,明确主题,突出“党味”,防止庸俗化、随意化、娱乐化。要大胆探索创新党小组活动内容和方式,每一到两月开展一次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党小组“唱大戏”。要推动人员力量、党建资源等下沉到支部,强化运转经费、活动场所、报酬待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等保障,健全软弱涣散党支部动态排查和集中整顿机制。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查找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确保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确保广大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就是通过科学的整合、精简、统一、分解、组合、匹配等标准化手段,对党建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实施步骤进行规定,进一步明确抓党支部建设的科学化路径和方法,立起检验党支部工作成效的标尺,明晰党建考核的具体指标,推动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党支部建设领域众多、内容广泛、情况不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别、分领域确定各自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从支部领导班子、党员队伍、组织生活、工作载体、运行机制、活动场所等方面,对具体指标、运行流程、评定考核、制度规范等进行梳理分解。在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过程、各方面,把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级党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切实强化主体责任。要按照“党委(党组)书记要亲力亲为,深入支部抓支部”要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党支部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管党治党责任清单和党建工作考核内容,每年至少研究两次党支部工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支部书记例会,经常派员参加党支部的重要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过好双重组织生活,做到学习讨论在支部、讲党课在支部、组织生活在支部、示范作用发挥在支部、工作检查指导在支部,避免挂空挡。特别要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让党放心的党员干部当党支部书记,建设一支强大的党务干部队伍,今后提拔使用干部优先从党支部书记中产生。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典型经验,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环境和氛围。

【思想宣传范文】

内容提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新的时代条件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当继续坚持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一科学认识,以问题为理论创新的基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人民的实践检验真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以创新为真理发展的动力,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40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全党对这个重要观点的认识,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历经4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科学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以问题为理论创新的基点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这里讲的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对实践提出的问题的认识。问题包括矛盾,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亦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党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行新的实践、解决新的问题、破除新的障碍,同样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的指导。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推进理论创新,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以问题为理论创新的基点,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本经验,也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保证。

用人民的实践检验真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结果检验着认识的真伪。考察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是考察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之中。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把握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40年来,依靠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一次又一次突破,获得巨大成就,创造和积累了无数有益经验。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强调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鉴别权和话语权,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必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人民的实践检验真理,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围绕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来确立党的大政方针,解决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用人民的实践检验真理,还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拜人民群众为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一旦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人民群众的要求,就应当勇于承认和改正,这是衡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重要尺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提升党组织战斗力、抵御各种风险挑战、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相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目的就是让党员干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

以创新为真理发展的动力

真理来源于实践,具有客观性,但它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活的思想。这不仅在于真理本身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也在于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坚持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就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推动真理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理论创新对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正确引导社会实践发展;实践创新对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有效应对和解决。真理的发展在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中实现,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真理。40年前,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两个凡是”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态度树立起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所作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党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开创性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艰辛探索和理论概括,不断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在当代中国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因此,在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需要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有益经验。一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认识,构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二是树立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去探求创新的起点、获取创新的动力,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三是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四是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实践创新带动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深化实践创新,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总结新经验,开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这一新思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它的科学真理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显示出巨大的真理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

58530